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小麦、玉米产量,根据全息胚不同部位存在着遗传势差异,选择对某一特定性状遗传势强的部位作种,在后代的总体性状中该性状有突出表现的理论,用小麦、玉米作材料进行了定域选种试验。结果表明,果穗中部是产量性状强遗传势部位,选取果穗这一部位籽粒作种,比选用其它部位籽粒或整穗种子作种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2.
玉米它的强遗传部位在花果穗中下部,选这一部位种子作种比用顶部种子选手作种增产35.40%。 高粱果穗上部子粒结实丰产性状有较强的遗传优势,选其全穗三分之一的上部种子作种比用中部子粒.全穗混合子粒作种分别增产6.70%和8.70%。  相似文献   

3.
<正> 1 父母本果穗中部定域选种留种 亲本植株所产果穗的不同区域部位的种子具有不同的遗传势和生命力。果穗中部是强遗传势区域部位,且优势最强。选择这一区域部位的子粒作种,不仅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而且还能防杂去劣,减少不良变异,避免品种自然退化。同时,果穗中部子粒饱满均匀,出苗整齐,用此部位留种可增产5%~15%,并可提早5天左右成熟。  相似文献   

4.
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各种农作物,且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化、提高良种种性及花卉草木无病系繁殖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玉米中部优势作物。按照生物全息律,其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些部位所...  相似文献   

5.
采用4个糯玉米自交系,对其当代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物质积累进行调查研究,证明中部区域有明显优势。糯玉米自交系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对后代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物质积累影响是不同的,中部籽粒后代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杂交后代,中部籽粒杂交后代比群体平均值增产22.85%。上述结果不仅对糯玉米全息区域优势作出证明,而且为糯玉米定域选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民致富之友》2005,(9):14-14
玉米它的强遗传部位在花果穗中下部,选这一部位种子作种比用顶部种子作种培产35.4%。  相似文献   

7.
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根据全息生物学原理,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新方法。这种选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并且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化、提高良种种性和花卉草木无病系繁殖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农业增产新技术。1. 玉米。中部优势作物  相似文献   

8.
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根据全息生物学原理,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新方法。全息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生物体的各个部分对于不同的性状有着不同的遗传势,而在一些特定部位对特定性状有着较强的遗传势。如果把这些特定部位从主体上分离出来,并用它作为繁殖材料进行繁殖,那么,这样产生的后代一定会有这些性状的强烈表现。这种选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并且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化、提高良种种性和花卉草木无病系繁殖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农业增产新技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以下介绍几种农作物的强遗传势部位,便于农业技术人员利用该项技术,进行作物全息定域选种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9.
<正> 在全息胚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作物全息胚定域选种技术是作物选种技术新突破。该项技术对作物选种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据对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高粱、甘薯、棉花等试验,一般增产幅度都达10%以上。定位选种技术是指种子在植株上着生的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位置效应一即遗传势不同;再根据不同的选种标准,将选种的标准与种子着生位置联系起来,选取强遗传势位置上的高活力种子作种的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个甘蔗品种连续3a进行田间试验,比较梢部、中部和基部节位芽苗生长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中部节位芽苗出苗率高,分蘖力强,伸长拔节快,有效茎数多,植株高,茎较粗;蔗茎产量平均比梢部节位芽苗增产25.7%,比基部节位芽苗增产35.6%;单位含糖量平均比梢部节位芽苗增产26.8%,比基部节位芽苗增产38.9%;其病根蔗也有增产增糖的效果.证实了甘蔗属中部优势作物,其强遗传势区位于蔗茎中部,取中部节位芽做种有助于防止甘蔗品种退化,达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根据全息生物学原理,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新方法.全息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生物体的各个部分对于不同的性状有着不同的遗传势;而在一些特定部位对特定性状有着较强的遗传势.如果把这些特定部位从主体上分离出来,并用它作为繁殖材料进行繁殖,那么,这样产生的后代一定会有这些性状的强烈表现.  相似文献   

12.
甘蔗全息定域选种与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个甘蔗品种连续3a进行田间试验,比较梢部,中部和基部节位芽羁生长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中部节痊芽苗出苗率高,分蘖力强,伸长拔节快,有效茎数多,植株高,茎较粗;蔗茎产量平均比梢部节位芽苗增产25.7%,比基部节位芽苗增产35.6%;单位含糖量平均比梢部节位芽苗增产26.8%,比基部节位芽苗增产38.9%;基宿根根蔗也有增产增糖的效果,证实了甘蔗属中部优势作物,其强遗传势区位于蔗茎中部,取中部  相似文献   

13.
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根据全息生物学原理,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新方法。全息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生物体的各个部分对于不同的性状有着不同的遗传势;而在一些特定部位对特定性状有着较强的遗传势。如果把这些特定部位从主体上分离出来,并用它作为繁殖材料进行繁殖,那么,这样产生的后代一定会有这些性状的强烈表现。这种选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并且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  相似文献   

14.
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根据我国著名科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张颖清创立的全息生物学原理,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新方法。全息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生物体的各个部分对于不同的性状有着不同的遗传势;而在一些特定部位对特定性状有着较强的遗传势。如果把这些特定部位从主体上分离出来,并用它作为繁殖材料进行繁殖,那么,这样产生的后代一定会有这些性状的强烈表现。这种选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并且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  相似文献   

15.
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激素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典型的果穗顶端败育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果穗中部正常籽粒与上部败育籽粒内源ABA,IAA,GAs和CTK进行测定表明:在授粉后0~8d阶段,不同类型籽粒间ABA,IAA,GAs的浓度无明显差异。在授粉后4~8d阶段败育籽粒的CTK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籽粒。进一步测定乙烯释放量发现,在授粉后0~4d阶段2部位籽粒间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正常与败育籽粒间内源激素的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时序性,授粉后顶部籽粒高水平的乙烯释放可能是籽粒败育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玉米杂交种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品质。[方法]以生产上主要推广的郑单958、浚单18、豫单2001和豫单2002共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品种玉米不同部位籽粒粗淀粉、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含量。[结果]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的品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4个杂交种果穗上部、中部、下部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依次增高。其中,浚单18和豫单2001的粗淀粉含量变化趋势是中部最高,其次是上部,下部最低;郑单958和豫单2002的粗淀粉含量则高低依次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杂交种果穗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变化一致,上部(中部(下部;粗脂肪含量的变化没有规律。[结论]为今后推广高品质的玉米新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种子的物理特性及其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差别,研究了果穗不同部位种子对玉米萌发及幼苗生长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果穗中部和下部种子的百粒重、比重差异不大,但明显大于上部;下部种子容重最大,活力最强,中部次之;中下部种子发芽率高于上部;中部种子的幼苗株高、根数、初生根长、植株鲜重、植株干重、干鲜比、叶绿素含量、植株叶面积测量值均高于上部、下部;叶片相对电导率最低。试验结果可为生产中选用玉米果穗中部种子作为播种材料,发挥优良播种材料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到了秋季,各种作物陆续成熟,是作物定位选种的黄金季节.因此,留种的农户要抓住时机.做好定位选种工作.定位选种就是根据作物的最佳遗传优势部位进行选种,是一项新的选种技术.采用定位选种方法选出的种子,能把一个品种优良的性能、性状遗传给下一代,所以能经济有效地实现稳产高产.现介绍几种农作物定位选种的最佳遗传优势部位.  相似文献   

19.
大豆全息定域选种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息定域选种法是以全息生物学的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农作物选种技术。本文以两个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对该方法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做一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其优势部位在植株的上、中部,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的优势部位仅为中部。在优势部位留种,其后代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植物全息定域选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植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指从植株体的特定部位选留“种子”的方法,运用生物全息律和植物遗传势理论,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农作物选种技术。实行全息定域选种,既可防止品种的自然退化,又可持续稳定地提高作物产量。 因作物的不同部位,其遗传势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与整株植物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