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泡桐丛枝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该病病原、生理生化,传毒媒介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提出防治该病的根本途径在于引人期望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泡桐丛枝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丰富的资料综述了泡桐丛枝病原鉴定,检测技术,传播途径,类菌原体在泡桐体内的分布及运转规律,病害流行条件和防治技术,最后作者就全枝病防治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4.
泡桐丛枝病与泡桐生长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认为,在同一无性系或同一品种的泡桐内,生长量较小的植株,一般不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轻;而生长量较大的植株,一般容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重。但在不同无性系或不同品种之间不存在这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诱导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测定了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后泡桐苗木及5a生幼树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总活性。结果表明,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的泡桐苗木和5a生幼树3种酶总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诱导处理后3种酶活性的变化与泡桐幼的抗病能力有相关性,根接诱导后的3种酶总活性最高,幼树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都为零;皮接诱导后3种酶活性次之,幼树发病率为4.7%,感病指数为1.47;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功酶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凝胶电泳法,测定和分析了泡桐丛枝病株根,干、枝、韧皮部和叶4个部位过氧化物同功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泡酮病株的不同部位过氧化物同功酶季节性变化规律是不同的,枝韧皮部各生长季节POD同功酶较健株少1条;根韧皮部和叶各生长季节POD同功酶较健株少2条,所不同的是根韧皮部酶带减少的位置在健株的第3条和第5条处,而叶则是在第5条和第6条处;干韧皮部病株POD同功酶,在休眠期和封顶期与健株相同,在殿叶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检测方法、传播途径、植原体防治以及植原体引起泡桐体内的物质变化。并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研究进展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8.
泡桐属不同种和种源对丛枝病抗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调查表明,泡桐属所有的种和无性系均感染丛枝病(Phytoplasma-MLO),但感染的程度不同。在调查中发现一种高抗类型,其特征是叶背毛密而高大,毛为具长柄的树状毛、具长柄大腺细胞的腺毛、长柄叉状毛和单枝毛,这类毛粘性很大。该类型泡桐抗病的主要机制是抗传毒的媒介昆虫之故。  相似文献   

9.
兰考县是泡桐非常适合生长的地区。兰考县栽植泡桐树,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但是近年来泡桐种植的过程之出现了很多病虫害,严重影响其生长。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选择无病树种、晾晒种根、幼树药剂防治、修剪病枝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于减轻病害,降低发病率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的鉴别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栋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04-7905
简述了泡桐丛枝病病原及特征、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并总结了该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泡桐正常植株和丛枝病异常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丛枝病植株两种酶活性加强,并且多酚氧化酶有新的同工酶区产生,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扫描曲线C区谱带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植原体16S通用引物建立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体系.[方法]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1/R16mR1,对陕西和山西具有枣疯病的枣树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相关的枣疯病植原体序列.采用DNAMAN软件分析其同源性,绘制系统进化树.运用pDRAW32软件对17种具有16S rDNA分组的典型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计算机模拟RFLP,确定枣疯病植原体同源性关系.[结果]从陕西和山西的枣疯病的植株中,分别得到1 433 bp和1 432 bp的条带,与已报道的枣疯病植原体比较,同源性达到99;以上,而与其他植物的植原体16S rDNA同源性多低于93;,并且与16S rDNA V-B组的遗传距离最近.pDRAW32软件模拟RFLP结果表明它们和已报道的JWB的RFLP图谱相似.[结论]枣疯病植原体归属于16SrDNA V-B,为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RFLP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枣疯病植原体属于16SrDNA V-B,具有随地域变异性较小的特性,这将有利于不同地区枣疯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冬疯病显病枝条上嫩枝、花轴、叶片、枝条韧皮都、叶柄及花瓣等不同部位组织的超微形态观察研究,确定未疯病的病原体为近圆形、椭圆形以及多种不定形的类苗质体(MID)。此外在枝条的韧皮部及叶柄的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还观察到一些类病毒粒子和均一至晶格状排列的颗粒。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枣疯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采用饲毒烟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汁液摩擦传毒的方法,对22种烟蚜田间常见的中间寄主进行接种,接种后7d,用无毒烟蚜接种中间寄主饲养2d后回接到健康烟株。观察烟株是否发病。经多次重复试验,最终确定小酸浆(PhysalisangulataL)和龙葵(DaturastramoniumL)为烟草丛顶病的中间寄主。采用汁液传毒中间寄主并用蚜虫回接烟苗未出现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6.
 超薄切片观察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病叶组织,并抽提试验材料的总核酸电泳检测,结果表明:病组织中检测到与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切片中未观察到病毒粒子,薄壁细胞中发现细胞膜系统的畸变:质膜体(plamalemmasome)和双层膜泡囊(double membranous vesicles).质膜体由细胞质膜或液泡膜伸入空泡形成,直径约1000~2000nm,结构类似于类病毒侵染寄主形成的旁壁体.双层膜泡囊是含纤维状物内含物的泡囊,直径约100~200nm,结构类似于某些病毒侵染寄主形成的细胞质泡囊(cytoplasmic vesicles)和植原体(phytoplasmas),但因其广泛分布于寄主细胞中,不能认为是植原体.文献显示这些病变是类病毒和某些病毒侵染的特征,初步认为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可能是病毒病害,发病早期细胞内出现小分子核酸侵染的细胞病变特征,此与莫笑晗等发现病株体内含有大量低分子量RNA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接虫方法,对215个白肋烟品种进行了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抗性测定,有7个品种表现较好的抗性,11个品种表现出中抗,38个品种表现出中感,159个表现出感高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温度变化对泡桐树体内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利用巢式PCR和直接PCR研究了植原体在泡桐不同器官内的分布及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布不同,发病程度相同泡桐不同器官内植原体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中等发病程度的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全年存在于枝条内,并且其含量随温度升高逐渐升高,8月份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叶片内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7月份含量最高,随后减少,10月份降到最低;根部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也相应增加,在9月份达到最高,之后开始降低,全年含量变化较小,且含量最高值较叶片和枝条中低。表明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在寄主体内的消长与温度的周年变化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9.
利福平对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织培养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0,150 mg.L-1利福平处理30 d的患病幼苗均不呈现丛枝病症状,但PCR检测到100 mg.L-1利福平处理幼苗顶芽内仍有植原体存在.随着利福平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幼苗患病程度的减轻,幼苗顶芽内内源植物激素ZR含量逐渐下降、IAA含量逐渐升高.说明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内的植原体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