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火烧技术是以火防火、以火灭火的应用。它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新的技术措施来预防、控制和扑灭森林火灾。火烧技术包括:计划火烧,火烧防火线,以火灭火。  相似文献   

2.
潜在火行为是指林区的某一地段,在一天内如果发生林火可能表现的性状。要测算的指标是:地表可燃物单位面积上的负荷量W_0、燃烧速率V_0、火的初始蔓延速度R、火强度I、火焰长度cm,有效可燃物重量W及火烈度S。单点火险预报站每天将上述指标预测出来,通知防火指挥部,防火指挥部根据预报采取有效措施。如控制火源、重点巡逻、增加瞭望时间,安排计划火烧、火烧防火线、  相似文献   

3.
春季计划火烧中火行为计算模型及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地区目前每年平均火烧铁路、公路两侧和沟塘草甸的防火线约几千里,对控制和减少森林火灾起到很大作用。但计划火烧方法不当,安全措施不完善,也会跑火成灾。如能根据天气条件,植被物候,地形等环境条件,并严格履行安全用火  相似文献   

4.
火烧防火隔离线是人工计划用火的一部分,是变火害为火利的科学尝试。但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用火,确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河林业局境内有国铁线路80余公里,企业生产用的森铁干、支、岔线200余公里,是牙克石林区每年普烧防火线任务最重的单位之一。几十年来,根据国家规定,一直采用人工在每年的秋季十月上、中旬,动用上千人的力量,组成若干普烧队(每队不少于60人)在林业局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亲自统一指挥下进行普烧。长期的秋烧,给人们的印象是:“火烧铁路防火线是一烧管两季的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中 ,采取以火防火措施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实践证明 ,在火险程度较高的森林地段 ,火烧防火线是省工、进度快、成本低、质量好的一种积极预防措施 ,并能收到“一烧管二年”的防火效果。 195 3年在东北黑龙江西部林区采取火烧沟塘草甸来防止火灾的蔓延 ,后来逐渐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等林区广泛推广应用 ,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效果。但火烧防火线具有一定危险性 ,因为大多数在春秋两季进行 ,而东北这两个季节正是风向多变 ,空气湿度低 ,可燃物干燥的时期 ,如果时间选择不当 ,会导致火势燃烧过于旺盛…  相似文献   

6.
介绍曲靖市森林防火现状及火烧防火线技术应用概况.阐述森林火烧防火线作业的最佳时期选择、工作程序、人员组织、任务分配、设备配置以及作业程序等.  相似文献   

7.
森林防火线是予防森林火灾主要措施之一。长期以来维护和开设防火线,都是采用人工割草,火烧和用拖拉机翻耕生土带等方法进行的。1974年吉林省组成由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参加的应用化学除草剂开设森林防火线试验研究,1979年吉林省林业厅对化学除草开设森林防火线的试验成果进行全面鉴定。1981年—1982年省护林防火指挥部在珲春县中苏边境防火线进行了示范试验证明,化学除草开设森林防火线,可以代替人工割草,火烧和机械翻耕  相似文献   

8.
紫茎泽兰入侵区应慎修生土隔火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紫茎泽兰的特性和危害及调查防火线、生土隔火带、火烧迹地上紫茎泽兰入侵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紫茎泽兰入侵区应慎修生土隔火带的建议及3项替代生土带的技术措施,即:充分利用山沟的阻火作用、营造防火林带和草带及在灭火过程中通过砍、烧等措施形成防火线.  相似文献   

9.
营林用火,即森林经营中有目的、有计划的用火,它包括旨在预防森林火灾的各类地段用火。为减少可燃物的累积,降低森林火险的计划火烧当然也包括在营林用火的内容之中。从广义的角度看,营林用火属资源管理中的科学用火。但在野外无人为控制的高、中、低强度的火烧不属营林用火。这一技术不仅是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而且将给营林、农牧业、多种经营等行业带来变革  相似文献   

10.
我区开展火烧防火线时间较早,于1958年到现在已有24年历史。实践证明,在火险程度较高的森林地段,火烧防火线是省工、进度快、成本低、质量好的一种积极预防措施,并能收到“一烧管二年”的防火效果。火烧防火线完成的公里数愈长、火灾次数愈下降,两者成反比例。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火烧防火线年平均超过2,500公里,山火次数迅速下降,1983~1984年连续两年全区实现无森林火灾。我们有如下几点做法与体会。一、加强领导,搞好技术练兵火烧防火线工作时间性强,技术较复杂,又不安全。在烧前一定由主管领导亲自负责,以护林员为骨干,组成专业队伍,分线包干。烧前要举办技术训练班,讲解技术操作  相似文献   

11.
所谓计划火烧就是以生态和物候学为理论依据,通过选择最佳点烧时机,用低强度的火烧除林地上积累的大部分枯枝凋落物等易燃物,以降低森林火等级,从而获得多种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防火技术。据此提出“以火防虫”的新方法。而“以火防虫”是以计划火烧为条件,通过利用计划火烧时期与害虫处在越冬虫态时期二者的吻合,以减少为害林木虫口数的一种新方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秋霜前安全点烧森林防火线的研究张立坤,陈伟,张喜林,冯玉波(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山河屯林业局)(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众所周知,火烧防火线是当前开设森林防火线的一种很好措施。我国北方在60年代.就开展了群众性的点烧沟塘防火线的试验,例如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3.
关于防火林带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定元 《森林防火》1992,(4):22-23,33
据粗略统计到1989年我国已开设了各种防火线33万公里,营造了防火林带6.9万公里。这对控制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阻止火灾的蔓延,以及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修建防火线费时费工,年年需复修,花费大,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阻火效能不如防火林带。防火林带防火效益持久,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还可以得到木材和林副产品等。因此防火林带正逐渐地取代防火线。为了科学地营造防火林带,发挥防火林带最佳效益,现对防火林带有关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森林防火线,是森林防火的重要设施之一,它与瞭望台、防火公路、防火电话线、护林哨所等共同构成森林防火的地面系统工程设施。所谓森林防火线,就是在林地或者林分周围修建一道没有可燃物的封闭型生土带,使火源与可燃物之间形成隔离,以阻止火源的扩散和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火对森林的危害。楚雄州的国有林区,已修建防火线的林地为数不多,多数还处于空白。因此,在国有林区如何合理设置和修建森林防火线,是楚雄州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应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楚雄州国有林现状据1982年至1985年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全州国有山林总面积2872601亩,其中,  相似文献   

15.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搞好森林防火工作,预防是关键,只有加强防火宣传教育,严格控制和管理野外火源,有计划地建设森林防火各项基础措施,不断提高预防和控制火灾的能力,才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特别在防火期内,在林区必须禁止野外用火,如真有特殊情况需要用火时,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各类生产用火:烧荒、烧草场、烧灰积肥、烧田埂、烧秸稞、炼山造林和火烧防火隔离带等生产性用火,必须到县级人民政府或县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办理生产用火许可证。经批准进行生产用火的,要有专人负责、事先开好防火隔离带,准备扑火人员和工具,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严防失火。 2、林副业生产用火: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选  相似文献   

16.
森林防火线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和重视。开设防火线的方法较多,有火烧法、机耕法、化学除草法、刀割除草法等,通过前些年的防火实践人们发现:火烧防火线是一种省时、省力、省钱、效果又好的方法,是目前林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笔者从林区“两危”和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火烧防火线也有一些弊病和缺点。1.荒废了土地;2.浪费了牧草资源;3.容易跑火上山造成局部小火灾;4.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空气和破坏生态环境;5.年复一年,重复性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尽管每一年需要资金不多,但是,累计起来算算几十  相似文献   

17.
以兴安落叶松树种建立防火林带初探薛文彪,李喜恩建立林火阻隔网,是控制森林火灾发展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也是森林防火“网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行的机耕、化学灭草和火烧各类防火线等作法,不仅费工费时,花费大,而且还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如何建立起既...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怀集县大坑山林场的防火线上营造的木荷防火林带,进行了三次点火燃烧试验表明,该林带防火效能较高,可有效地阻挡山火越过防火线,防止山火蔓延。本文还提出了在防火线上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具有减少维修防火线用工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火防火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60年代起已经广泛开展了林内外计划火烧,进入80年代,计划用火迅速发展,美国年计划火烧面积达到1400万ha,澳大利亚年计划火烧面积150万ha以上,加拿大、独联体国家也积极进行计划火烧,并收到了良好的防火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浅谈黑色防火工程中的点火技术张雄,李学,王文立黑色防火工程就是用计划烧除技术来防止森林火灾。计划烧除也称计划用火或计划火烧,是在人为控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一定方法,在森林中用火,并能达到预期的用火目的。计划烧除具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技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