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摆件,故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有一名为《牧马人》的盆景,以五针松组成丛林,林中摆了几匹“马”和一个“牧马人”,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布局构图都很成功。但我想,如果摆件换为“杨子荣”,改名为《林海雪原》,也同样景真意切;或者换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一些有关盆景的理论书刊中,将盆景中的树木、拳石、小草、苔藓等作为盆景的点缀物,而将盆景中的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等称为盆景的摆件。事实上,点缀物与摆件的概念是同一的,所指的是同一类事物。如果说盆景中的树木、草苔、拳石是点缀物的话,其定义与盆景的本义相悖。盆景是以盆为纸,树石为绘,构成意境、意趣的艺术品。在一盆盆景中,树石同为造型的基本材料,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即使是以山石为主或以树木为主的盆景中,树石、草苔完全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人们眼前。完美的盆景作品当是树石、草苔的有机结合体,它们在  相似文献   

3.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4.
小桥流水人家水旱盆景的立意常见有三种情形:一是根据诗词意境去选材、造型;二是借鉴绘画表现形式,寻找适合的材料,创作“立体的画”;三是根据既有材料的特点去构思命名。前两者均为先立意后选材、造型,可称“意在笔先”;后者则是“量体裁衣,因材立意”,或叫“意在笔后”。《小桥流水人家》是借用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为题,进行水旱盆景创作的例子,属于“意在笔先”,因意选材。作者以数株大小不一的瓜子黄杨,配上形色古朴的龟纹石,以及茅舍、小桥、樵夫的摆件,精心组合,塑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立体画面。这种利用古诗句进行水旱盆景的创作形式,有似中国宋代的命题画,如以唐人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万绿丛中一点红”、“深山藏庙寺”等等为题作画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创作,对水旱盆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拓展和延伸了水旱盆景的创作空间。宋代大文人苏轼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相似文献   

5.
《林冲夜奔》的初作,刊于《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三期。事隔一年零四个月,又发表了修改作。两相比较,足见作者在追求艺术中的苦心。但以修改作图版视之,似乎在盆景的背后,衬有一幅明月当空的挂图,对此,发点议论。一、盆景艺术不同于戏剧舞台。戏剧舞台可以借助布景来言明天时,地利,渲染情节,烘托气氛,显示出舞台美术特有的功能。盆景之所以是盆景,顾名思义即盆中之景,以盆外之景来补充盆内之景,实非盆景之本义。二、“林冲夜奔”是《水浒》中“林教头风雪山  相似文献   

6.
晓潘同志在《中国花卉盆景》89年11—12期合刊中,强调了“几架不应列入盆景的品评范围”,并讲了一些理由。本人不敢苟同,谈点看法,以供参考。对盆景的品评,之所以讲究“一景二盆三几架”,是因为景、盆、架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7.
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它可以表现树木景观,也可以表现山水景观,还可以表现树木、山水兼而有之景观。因此,在中国盆景中,既有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也有水旱盆景。树木盆景是最常见的一类。它以木本植物为主要材料,采用攀扎、修剪、雕刻等造型手段,并通过园艺栽培,在盆中表现自然界的树木景观。以自然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选择和切截、雕凿、拼接等造型加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一景二盆三几架”不仅是人们品评盆景的序列,同时也成了盆景品评的范围。然而,所谓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一景二盆”自然在盆景二字之内。那么几架,是否也应列在盆景品评的范围之内呢? 毫不否认,几架对于提高盆景的观赏价值关系很大。“精隽之盆栽,如不配合几座,则如同一个人衣冠齐整,而不穿鞋”(《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2期刊登了一组张天祥的作品,其中一幅《天趣》由张春凯作了一番赏评。现把我的一点肤浅看法写出,当否请指正。我们知道,比例失调乃盆景制作之大忌,以往的盆景作品中虽然也或多或少存在,但该作品的比例失调状况可以说已发展到极致。观看作品中山石的造型与摆件的布局,山中有古塔,山顶上有古亭,山脚下有屋舍,浑然是一座大山形象。然而,再看山上的一棵大树怎么能将整座大山都覆盖了呢?世上有如此之大的树木? 这种树大山小的造型组合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我认为“天趣”完全是三尊摆件惹的祸。如果将其全部拿掉,整块山石可以理解为山体的一角(局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盆景中人物摆件的地位与作用,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它已作为组合盆景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按照自己的面貌在创新中演化,这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将发表在《中国花卉盆景》(以下刊名略)1985年第4期插一的《峥嵘》和1988年第1期插三上的《林泉幽趣》作为一种模式,则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类人物当揭去“形象”这块面纱之后,便暴露出裹着玩石的胎衣,至多也只是玩石式的人物。在布局上,也只是在填补空白或作为一种点缀,起一点饱和与平衡的作用。同时,这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春风得意》是我创作的以六月雪为主要材料的水旱盆景。在去年10月桂林市“香港杯”大赛展出时受到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2.
“月点波心一颗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其中的“点”字是诗眼,一个“点”字,诗境全活。盆景中的小配件——人物、动物、舟、桥、亭、塔等,在盆景构图立意中,起“点景”和“渲染”作用。“画龙点睛”,才能全景皆活。一、点染主题借重小配件来表达盆景的主题思想。如树桩盆景《归牧》(本刊88年1期插三)画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盆景现行分为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这意味着用树桩盆景去包括其他植物盆景。植物是母项,树桩是子项,怎能把母项归纳到于项里边去?是纲目颠倒,不科学不可取的。“树”是万木之总名;“桩”乃树木之残余。它表明树桩盆景应有树景与桩景之区分。更有甚者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这是不妥的。山水盆景,有人称山石盆景,又有人称水石盆景。其实它们之间各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水石”与“山石”两词较实,比较而言,山水盆景这个名称为好,好在它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色中的山山水水之美。以我浅见,中国盆景分类按造景材料应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植物盆景,即使配有拳石之类,仅属烘托、陪衬;山水盆景,也有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盆景》88年第一期发表了两幅以“归牧”为主题的盆景作品,分别为许彦夫(《归牧》插三)和花汉民(《牧归》P25)同志创作。从表现手法看,《牧归》选取虎刺(树)作为主要的组合材料,红果绿叶,绿中点红,与牧童的红肚兜相吻合,给人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意境。浓荫,趴卧憩息的水牛,以及坐在牛背上抚笛轻吹,安神悠然的牧童,构成了一幅以冷色调为主体的图案。但在观赏之余,总使人觉得有零乱、破碎之感。绿中之红,也似乎多了一些,如同美丽的少女,浓妆不如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摆件”这个概念,是由“配件”更名而来的。“配”含有贬意,从本质上曲解了“摆件”的形象。“摆件”这一提法,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表明了它在盆景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还了它本来的面目。这就是说,它既不是所谓填补树石空间的“补白”物,也不是花花招招的点缀品,而  相似文献   

16.
贵刊一九八六年七期发表了宋德钧先生《关于统一盆景术语的管见》一文,主张脱去盆景“中山装”,穿“盆栽”西装。笔者实不敢投赞成票。其一,“盆景”一词恰如其份地囊括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中无限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盆景的“景”正确地表达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审美意识,趋于艺术;盆栽中的“栽”,是对农事种植活动的表达,趋近科学。“栽”用于山水盆景,意味着“栽石”,有悖常理。其二,日本的“盆栽”一词,仅指树桩,又  相似文献   

17.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俗尘高洁》文人树盆景,是今年3~4月间完成的一件习作。作品命题,是根据“虚景”与“实景”相结合的构图特点而来。“虚景”就是题意中的“俗尘”。是一种“盆外之声”、“弦外之音”,全赖人们各自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实景”就是题意中的“高洁”。“虚景”的意境、内涵,要靠“实景”来烘托来实现。因此在制  相似文献   

19.
景、盆、几、题咏被人们列为盆景四味。这四者相互补充,紧密结合,形成了盆景极富魅力的美。但归根到底,盆景之所以成为盆景,主要在于由树木、山石组成的“景”。这个“景”也就是美学上的“形”。盆景的“形”,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界中的景致,而是盆景创作者对众多造型优美、气势磅礴的树木、山川经过多次观察、分析,去粗取精后在心灵深处闪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去年第二期载钱安同志关于《我国现代盆景的风格流派》一文,认为我国现代盆景可分为北派和岭南派两大主要流派。从地域、选材、手法和整体造型等方面分析,我以为我国现代桩景风格流派已不再是北派与岭南派的两军对峙局面,而已形成了以成都、杨州和南通等地为代表的北派,以厦门和广州等地为代表的岭南派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