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5年开县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在全面分析了开县38乡镇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开县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县可划分为北部生态林重点保护区、中东部重点城镇发展区、中西部综合农业发展区、南部耕地重点保护区四个土地利用区.这不仅揭示了开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而且也为全县的农业区划和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5年开县土地利用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 在全面分析了开县38乡镇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 对开县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 结果表明: 全县可划分为北部生态林重点保护区、中东部重点城镇发展区、中西部综合农业发展区、南部耕地重点保护区四个土地利用区. 这不仅揭示了开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 而且也为全县的农业区划和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雪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2-16863,16867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模型,将丰都县土地资源利用分为3个区:长江河谷经济区、低山丘陵农业区、低中山农林牧业区;并分析了各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分区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书成  李冬梅  濮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1-12243
以县(市)为基本分区单元,选择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供给与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相关综合性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江苏分成南部适度控制供给优化开发利用区、西南及中南部引导供给重点开发利用区、北部刺激需求扶持开发利用区和中部环湖及沿海控制供给重点保护区四大战略区,并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分区在土地管理及指导土地利用方向上有着重要意义,在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上,城市郊区有明显的近郊、中郊、远郊之分。郊区如何划定近郊、中郊和远郊,衣业区划成果难以界定。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选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对合肥市郊区进行了土地利用聚类分区,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不完善、土地粗放利用严重、居民点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等问题,本文以科学规划村镇空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和提高村镇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对国内外乡村规划、发展建设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示范两个层面对西南丘陵山区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进行集成研究。综合集成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信息调查、发展建设评价、规划布局、监测评估等技术体系,并在重庆市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示范区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村改社区+高端养老"、"工业带动+回乡创业"、"特色产业+高山扶贫"四类村镇发展模式,促进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生计资产出发,为解释丘陵山区农地弃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本文以地处重庆 渝东南翼的酉阳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对6个典型村进行农户调查,得到246份有效问卷,利用经 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及农户生计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解释该地与农地弃耕的影响 因素.研究结果:(1)酉阳县存在大量弃耕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撂荒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72%;转出耕地面 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09%;(2)在县域尺度来看,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务农机会成本中短 暂的务工、打零工等形式的工资性收入较高;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程度也存在地域差异,其大小顺序为:槽谷平坝 区,低山区和中山区;(3)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是丘陵山区尤其是中低山地区农户弃耕的重要原因;(4)农户的生 计资产中,自然资产、物质资产和社会资产对农户弃耕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农户务农机会成本及生计资产能够较好 地解释丘陵山区农地弃耕的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分区的思想,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以地处浙江省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的丽水市为研究靶区,选择土地利用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的相关指标,对丽水市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结果表明,丽水市划分为东部河谷盆地与低山土地利用区、中部河谷盆地与中山土地利用区、西部水系源头和中山土地利用区三大土地利用区;主体功能分区与功域分区相衔接。  相似文献   

9.
周超  张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47-3849
根据重庆市黔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对其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94-697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政策要求。乡镇土地利用分区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从乡镇土地分区利用的意义和类型出发,以泾县蔡村镇为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生态文明视角下乡镇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建议,以促进乡镇土地利用分区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益阳市南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选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南县土地利用分区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南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分区方案做对比分析与定性分析,最终确定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同时表明层次聚类分析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金儒成  梅再美  蔡广鹏  周国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15-8118,8171
根据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要素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目标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由于聚类分析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定量分析的条件下,同时在进行理论分区的基础上,要利用分区原则、重点项目、主要的规划、未来发展预期等对数学方法下的分区结果进行修正,使分区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重庆市酉阳县两乡四村共291 户农户土地撂荒情况调查数据,分析山区耕地撂荒 的现状,并从主动撂荒和被动撂荒两个方面提出减少耕地撂荒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SPSS的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以长三角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各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分区依据、分区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初步探讨,把该区域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区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周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区,涉及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边界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聚类方法与判别分析相结合,既能适应上述特点,又有效解决了独立样本的合理归类问题。利用主分量分析选取聚类指标,并以各指标对主分量的负荷和作用为依据确定其聚类时的权重。  相似文献   

18.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平衡,而且要求质量和环境平衡.文章用人均标准耕地量的变化来衡量某一区域是否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以酉阳县为例,进行了标准耕地总量动态研究,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渝北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生  廖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61-1762,1789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地域基础上的综合工作,要联系规划地区的多方面特点,在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土地利用区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融水县为研究对象,以207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根据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计算得各个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根据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把融水县分为高生态服务价值区、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分析了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区的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对策,为融水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