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油松天然林分布区共抽取了10个群体,分别测量了8个种实性状。方差分析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的变异,8个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的变异为51.86%,大于群体内变异(48.14%),是油松表型遗传变异的主要部分。球果长、球果径、球果形状指数、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形状指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87%、12.43%、11.19%、13.97%、16.92%、18.8%、11.53%和32.50%。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油松10个天然群体划分为5类。相关分析表明,油松球果长和果径相关紧密,种长、种宽和千粒重两两相关显著。种形指数与纬度、海拔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温、年降水量和生长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浩  邵财  郑颖  王英平 《种子》2016,(11):72-75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吉林省西洋参栽培区13个群体种子单株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5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西洋参栽培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西洋参种子单株种子数、种子宽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千粒重、种子长及种子厚仅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西洋参种子性状在2个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5个种子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161 9,变异幅度为0.088 2~0.314 9,其中单株种子数最大,为0.314 9,种子长最小,为0.088 2,各群体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延吉2,最小的是汪清.各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9.8%,即群体间的变异(8.31%)远低于群体内的变异(49.49%).群体内的变异是吉林省西洋参栽培群体的主要变异来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中国板栗北方产区5个地理种群种子及叶片特征的表型分化、表型性状值(数量性状)的频率分布及表型频率多样性。结果表明,板栗种群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0.97%,种群内的占41.57%,7个性状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变幅在11.85%~28.34%。板栗7个性状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24.26%,表明种群内变异是板栗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内品种间的多样性大于种群间的多样性。板栗7个性状频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但偏度和削度各自不同,众数的位置及所在组的频率也存在一定差异。表型多样度、Shannon信息指数均可用于表型多样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不同类型群体种子形态及萌发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云南松通直和扭曲天然群体表型变异规律,对2种类型群体的种子形态及其萌发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种子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9.87%,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内各种子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群体间除了种翅长度外,其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2种类型群体间的种子重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通直群体的种子形状指数高于扭曲群体,但种翅形状指数低于扭曲群体.从萌发特征来看,2种类型群体的发芽过程相似,通直群体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日均发芽率稍高于扭曲群体,由此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云南松通直群体在种子萌发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紫荆群体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紫荆全分布区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试材,另取2个栽培群体为对照,对当年生枝的叶片、荚果、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紫荆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2.30%,群体内的变异贡献大于群体间的。紫荆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和种子逐渐变大;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荚果形状从窄条形向宽条形变异,种子形状从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个群体进行了排序、归类(其中P6群体性状值缺失比较多,故未进行排序),分析表明8个群体大致可以划为天然和栽培两类,天然群体又可分为两亚类。天然紫荆与栽培紫荆在表型上已经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6.
滇楸结实特性及果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和贵州调查了滇楸9个群体的结实特性和果实的8个表型性状,采用巢式设计的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及聚类分析等进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的8个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03%,变化幅度为24.53% ~ 39.28%;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22.81%(10.91% ~ 36.34%),种群内变异达到77.19%,明显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2.81%.通过果实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9个种群划分为3大类,表型性状没有依据种群的距离进行分类,群体间的表型变异表现为不连续.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省主栽的18份盆栽百合种质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变异水平评价、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盆栽百合品种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各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在96.50%~99.17%之间,平均值为97.95%,群体间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97%,表明品种间的变异是盆栽百合品种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品种内的变异对百合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影响不大。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9.14%,性状离散程度低;不同品种之间性状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数量性状中指数最高为花序长(3.689),质量性状中指数最高为花瓣主色(1.76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百合的整株花型与营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性状正相关明显大于负相关。表型聚类结果表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18份种质资源被划分为5个居群,基本按花朵表现型而聚类划分。本研究确定表型数据是百合较为合理的评判指标,为盆栽百合育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亚洲百合品种粉美和多安娜杂交F1代与亲本各性状的遗传差异性,并对F1代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14个性状中,花冠直径在F1与母本中达5%显著差异水平,与父本达1%极显著差异水平;F1内轮花被片宽与母本达1%极显著差异水平,与父本达5%显著差异水平;外轮花被片的长与宽在F1代与亲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10个性状与双亲均达1%极显著差异水平;相关性研究表明,各性状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不宜对单个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了解稀有观赏植物槭叶铁线莲表型多样性,可以为保护该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连续2年对分布在北京和河北的6个槭叶铁线莲群体的54个单株的9个主要观赏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槭叶铁线莲9个主要观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45%,平均Shannon’s指数为1.883;(2)所调查的6个群体中萼片宽存在显著差异;(3)槭叶铁线莲群体内变异(49.01%)高于群体间变异(28.57%),表型分化系数的平均值为39.01%;(4)在欧式距离10处,系统聚类将6个槭叶铁线莲群体分为3类。相关分析表明,槭叶铁线莲花萼长与花萼宽、花柄长显著相关;花萼宽与萼片长显著相关。槭叶铁线莲有中等水平的表型多样性,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保护槭叶铁线莲的工作需要从生境保护和加强人工繁殖等方面开展。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稀有观赏植物槭叶铁线莲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有助于评估槭叶铁线莲表型多样性,为保护槭叶铁线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0,(9)
为揭示台湾桤木种实变异规律,对台湾桤木5个群体中76个优良单株的7个种实性状进行测定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间的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台湾桤木种内存在丰富的群体变异和个体变异;双流和汩罗2个群体的种实性状均与其它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多项性状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南马、卫子和新胜等3个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小;果实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果长×果宽果长果宽果长/果宽,种子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种子发芽率种子千粒重种子含水量。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野生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滇西北天然牡丹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12 个形态指标对18 个滇西北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12 个性状居群间的变异系数为16.65%~107.78%,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8.44%。在研究的18 个居群中,宁蒗拉伯乡居群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25.02%;其次是玉龙县大平坝居群,变异系数为26.68%;以丽鸣线路旁居群的变异为最大,变异系数为50.86%。滇西北牡丹变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12 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98.51%,居群间的变异(48.87%)大于居群内的变异(0.59%),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滇西北牡丹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坡度能正向依次解释单荚荚长(y11)、果柄长(y8)、叶柄长(y4)和单荚总数(y10),负向依次解释单荚荚宽(y12)、荚果数(y9)和株高(y1);聚类分析结果说明滇西北牡丹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是不连续的。  相似文献   

12.
鱼腥草种质资源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通过观测湖南怀化市不同地域鱼腥草居群,以揭示其变异规律和检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怀化市的16份鱼腥草种质资源为材料,观测了其群体表型性状特征,并分析了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参数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质量性状的频率不同,以绿色地上茎、白色地下茎和心形叶最具代表性.居群问各表型数量性状以地上茎的分枝数和鲜质量、地下茎的节间数、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和2,4-甲基-3-环己烯基异丙醇变异较大,根的直径变异最小;而居群内以地上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9.8%),甲基正壬酮含量最低(13.4%).居群内各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182~0.710,而居群间为0.213~0.804;不同地域类群间表型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黄岩地区最高(1.024),鸡公界地区最低(0.574).群体问的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1/2而群体内的约占1/3,说明群体问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表型分化最大的是地上茎的分枝数(77.04%),最小的是根的直径(51.88%).在5%的选择强度下数量性状的绝对遗传进度都较小(RGS%<40%)但遗传力均较大(h~2>50%).当遗传距离分别为2.0和1.5时,材料被聚为2类和3类,而且聚类首先是按地上部分的茎色,其次是按叶型,再次是以海拔高度,最后是以地域而划分的.群体表型变异丰富而且具有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提高云南香蕉优异种质的保护和利用。对49份香蕉种质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并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高,香蕉种质间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31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8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片表型性状间互相影响,关系密切。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8个叶片表型性状简化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80%,反映了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对49份香蕉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遗传距离为10时香蕉种质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丛生野生蕉、大蕉和粉蕉、野生蕉、香芽蕉,同时发现叶姿、叶柄基部边缘形状、叶柄基部斑块颜色、叶柄槽形状是区分不同类群的主要性状。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多样性丰富,分析筛选得到的11个性状为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地利用黄秋葵种质资源,给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60份黄秋葵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31个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指标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秋葵植物学特征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茎色、茎表面、叶色、果色呈同一对应关系。叶姿越直立的,其叶型多为浅裂叶或全叶,花冠中等偏小,种子形状多是圆形;反之,叶姿下垂的,叶型多为深裂叶,花冠较大,种子多为扁圆形、肾形。(2)黄秋葵的生物学特性多样性丰富,存在广泛变异,其变异系数排序为:种子产量(72.51%)果数(43.84%)叶柄长(40.84%)果长(36.95%)第1朵花开花天数(28.22%)叶片长度(22.69%)叶片宽度(21.28%)分枝数(21.05%)株高(20.99%)开花天数(18.14%)出苗天数(16.96%)生育天数(8.97%)花瓣数(2.57%)。(3)黄秋葵生物学特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黄秋葵种子产量与叶柄长度、果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开花天数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49、0.46、0.39、0.37。开展黄秋葵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黄秋葵种质的鉴定、评价及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A 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DArT) map was constructed to identif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ffecting seed colour, hairy leaf, seedling anthocyanin, leaf chlorosis and days to flowering in Brassica rapa using a F2 population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parents with contrasting traits. Two genes with dominant epistatic interaction were responsible for seed colour. One major dominant gene controls the hairy leaf trait. Seedling anthocyanin was controlled by a major single dominant gene. The parents did not exhibit leaf chlorosis; however, 32% F2 plants showed leaf chlorosis in the population. A distorted segregation was observed for days to flowering in the F2 population. A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with 376 DArT markers distributed over 12 linkage groups covering 579.7 cM. The DArT markers were assigned on different chromosomes of B. rapa using B. rapa genome sequences and DArT consensus map of B. napus. Two QTL (RSC1‐2 and RSC12‐56) located on chromosome A8 and chromosome A9 were identified for seed colour, which explained 19.4% and 18.2%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respectively. The seed colour marker located in the ortholog to Arabidopsis thaliana Transparent Testa2 (AtTT2). Two QTL RLH6‐0 and RLH9‐16 were identified for hairy leaf, which explained 31.6% and 20.7% phenotypic variation, respectively. A single QTL (RSAn‐12‐157) on chromosome A7, which explained 12.8%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was detected for seedling anthocyanin. The seedling anthocyanin marker is found within the A. thaliana Transparent Testa12 (AtTT12) ortholog. A QTL (RLC6‐04) for leaf chlorosis was identified, which explained 55.3%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QTL for hairy leaf and leaf chlorosis were located 0–4 cM apart on the same chromosome A1. A single QTL (RDF‐10‐0) for days to flowering was identified, which explained 21.4% phenotyp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6.
滇重楼不同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滇重楼不同居群的表型多样性,为滇重楼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观测20个居群滇重楼15个性状的表型性状, 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分析。滇重楼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14.3%~46.2%之间,表型分化系数为52.13%,居群间和居群内变异相当。滇重楼显示出较高的多样(2.4415),20个不同居群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255~2.5363。主成分分析显示茎高、叶柄长、叶片长、宽、花瓣长,花萼长,花茎高是引起滇重楼不同居群间表型差异较大的因素。聚类分析表明,滇重楼20个居群可以分为3大类。滇重楼表型多样性较高,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2年生滇牡丹实生苗的13个表型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同质环境条件下,1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9.57%,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82.76%,居群内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0.32%。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明显大于居群群内的表型变异,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中,天然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8.51%,其中,居群间的表型变异为48.87%,居群内的表型变异为0.59%。相比而言,同质环境条件下,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更大,居群内的表型变异更小。这一现象表明,引种驯化栽培后,居群内表型性状更加趋于稳定,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差别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核心种质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大豆叶茸毛形态对抗虫性、耐旱性等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 (KY)和NJRIXG (XG)进行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个性状在2个群体中均有大幅度变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两者有极显著负相关(r= –0.49和–0.62),叶面茸毛密度的遗传率(75.7%~76.8%)高于叶面茸毛长度的遗传率(45.2%~62.9%);检测到2个叶面茸毛密度主效QTL (XG群体的PD1-1和KY群体的PD12-1,表型贡献率分别达20.7%和21.7%);两群体叶面茸毛密度遗传构成中加性QTL贡献率占20.7%~36.2%,互作QTL只占0%~1.4%,而未定位到的微效QTL所占份额很大,为38.1%~56.1%,是以往只用定位程序而未注意遗传构成解析所没有发现的特点;未在KY中检测到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互作QTL贡献率也仅4.2%,而微效QTL贡献率达58.7%;但在XG中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 Pl1-1和Pl12-1贡献率分别达18.3%和22.5%,占主要成分,互作QTL和微效QTL贡献均较小,说明该性状两群体的遗传构成有很大差异。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涉及多个效应不同的基因/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