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辣椒、茄子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海藻糖(0、5、10、20 mmol/L)预处理(3 d)对4℃低温胁迫下辣椒、茄子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及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外源海藻糖缓解辣椒、茄子幼苗低温伤害的能力。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辣椒、茄子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低温胁迫下,与对照相比,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糖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辣椒、茄子叶片的MDA含量,并能够提高Pn、Gs、Tr、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a/b值;同时,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POD、SOD、CAT)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提高。综上所述,叶面喷施适宜浓度(5~10 mmol/L)外源海藻糖对低温下辣椒、茄子叶片光合能力和叶绿素等所受胁迫有缓解作用,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低温对辣椒、茄子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生草覆盖对果园苹果光合特性和叶片质量的影响,选用富士苹果,设置清耕和生草覆盖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叶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覆盖与清耕处理的果园空气相对湿度(RH)及苹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及光能利用率(LUE)的日变化趋势相似,生草覆盖提高了苹果叶片的Pn、Gs、RH、WUE、LUE,降低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空气温度(Ta)。通径分析发现,清耕处理的Ta对Pn有限制作用,Gs、Ci、Tr和RH是Pn的主要决定因子;生草覆盖处理的Ta和RH对Pn有限制作用,Gs、Ci和Tr是Pn的主要决定因子。果园生草覆盖增加了叶片的鲜重、干重、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及K元素含量。研究表明果园生草覆盖适合在干旱荒漠区推广使用,为干旱荒漠区果园生草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甘草幼苗生理特性和甘草酸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甘草幼苗为材料,测定停止浇水0、3、6、91、2 d及干旱胁迫6、12 d后复水3 d叶片的一些生理指标和根中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甘草酸含量逐渐增加;MDA含量、SOD和POD活性显著提高;RWC在胁迫3 d时显著增加,后显著减少;APX活性在胁迫9 d和12 d时显著提高;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显著增加后显著下降;脯氨酸含量从胁迫6 d起大幅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再增。干旱胁迫6 d后复水(R6)和干旱胁迫12 d后复水(R12)的RWC均能恢复至胁迫前水平。与干旱胁迫6 d(6D)相比,R6的甘草酸、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MDA、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显著降低,SOD、CAT和APX活性显著增加;与干旱胁迫12 d(12D)相比,R12的甘草酸、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POD和APX活性显著降低,CAT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与复水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甘草幼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且中度干旱胁迫后进行短期复水能增加甘草酸的积累并提高甘草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设施草莓抗盐的最适外源亚精胺(spermidine, Spd)施用方式。【方法】采用100 mM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叶面喷施和根部添加、预先处理和胁迫后处理的0.1 mM外源Spd处理方式,测定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电导率(E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等指标。【结果】盐胁迫降低了草莓叶片Fv/Fm、Pn、Gs和Tr,升高了叶片的EC及根叶的MDA水平;其中在盐胁迫的第5天,预先叶面喷施处理叶片的Pn、Gs、Tr和Fv/Fm值最高,分别为单独盐胁迫处理的133%、211%、19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栓皮栎、锐齿槲栎一年生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对夏季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间的关系,为高温条件下的栎类幼苗培育和耐热性树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2种栎树幼苗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27 ℃(对照,CK)、35 ℃(HT1)、42 ℃(HT2),在人工气候模拟室进行连续8 d(每天固定6 h)的高温胁迫处理。观测分析高温胁迫对2种栎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y、NPQ、YⅡ、qP)、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及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结果  (1)2个高温处理均未影响2种栎树幼苗叶片的光系统Ⅱ活性(Fv/Fm)和天线色素的光能耗散(NPQ)。随高温胁迫程度提高,2种栎树幼苗通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流动(qP)、降低实际量子产率(Fy、YⅡ)、削弱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手段来适应高温逆境环境。(2)高温胁迫能显著影响2种栎树Pn、Gs和Ci。35 ℃时,2树种Pn、Gs和Ci均显著降低;42 ℃时,2树种Gs均不升高,而Ci均呈上升趋势。解除高温胁迫后,除栓皮栎HT2组外,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基本恢复初始数值。此外,高温胁迫对栓皮栎Gs和Ci影响更为显著。(3)在HT1高温处理下,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在HT2高温处理下,对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  结论  (1)2种落叶栎幼苗光合作用的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程度相关。(2)2种落叶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均降低,但锐齿槲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对高温胁迫的耐性比栓皮栎幼苗强。   相似文献   

6.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两种大豆叶片MDA及O2-·,含量都高于对照,且晋大75增加幅度显著大于晋大74;复水后晋大74中MDA及O2-·接近于对照水平,表明旱后复水产生了补偿效应。干旱胁迫下,晋大74通过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或较低的APX、CAT降幅以减弱活性氧伤害,而旱后复水过程中晋大74通过维持较高的SOD、APX、CAT酶活性,利用其协同作用有效清除活性氧,避免膜伤害。总之,耐旱品种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温、干旱、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及复水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保护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毛竹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适温(昼/夜温度为28℃/22℃)正常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5%,对照),适温下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35%),高温(昼/夜温度为40℃/22℃)正常供水,高温下干旱胁迫以及干旱胁迫后复水等4个处理对毛竹实生苗叶片中抗氧化酶、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3种胁迫处理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干旱胁迫、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显著上升。其中高温处理毛竹叶片SOD和CAT活性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处理POD活性上升幅度最大,其次为CAT,同时过氧化氢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达278.7 nmol·g-1;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POD和APX活性上升幅度最大,MDA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2)复水后,干旱处理下过氧化氢在复水后第1天上升,引起POD和CAT活性上升,APX活性先降后升,复水后第3天毛竹叶片MDA,过氧化氢均恢复至对照水平;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SOD,POD和CAT活性持续下降,APX先下降又有回升,同时MDA持续上升,过氧化氢先下降后又升高,在复水后第3天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与干旱胁迫相比差异显著(P0.05)。毛竹实生苗在不同胁迫下有不同的保护机制,CAT和POD分别是毛竹适应高温和干旱的主要抗氧化酶,APX和POD对复合胁迫较为敏感,SOD则在3种胁迫下均对抗膜脂过氧化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的干旱胁迫后复水,保护酶协同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而高温加剧了干旱对竹苗的伤害,在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后复水竹苗并未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8.
以中熟品种拂晓桃为试验材料,研究夏、秋季大冠开心形、自然开心形和两主枝“Y”形3种树形结构对冠层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冠开心形冠层上、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积分值在夏、秋季均处于较高水平,自然开心形和“Y”形之间差异较小,处于较低水平;各处理冠层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在夏季均与Pn保持一致;不同树形冠层叶片的总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夏季以大冠开心形最高,两主枝“Y”形最低,在秋季以自然开心形最高,两主枝“Y”形最低;各处理叶片的Pn在夏秋季均与Gs、Tr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种树形冠层下部和“Y”形中部叶片的Pn在夏季与大气CO2浓度(Ca)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秋季,所有处理叶片的Pn与Ca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树形冠层下部和“Y”形中部叶片的Pn均...  相似文献   

9.
NaCl胁迫对银杏幼树组织解剖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银杏的耐盐生理机制对于选育优良耐盐品种、扩大盐渍化区域种植面积及解决融雪剂等盐分影响生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本试验利用条件控制法研究0、0.2%、0.4%、0.6%、0.8%、1.0% NaCl处理对3年生银杏幼树生长、组织解剖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结果在盐胁迫64 d,0.2%~0.8% NaCl处理组幼树存活率为100%。0.2%处理组株高、地径相对生长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6%~1.0%处理组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5),说明该品种幼树可在0.2%盐处理(盆土实测盐含量0.44%)下保持良好长势。从非损伤扫描电镜观测结果发现,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布、闭合时间和程度不均匀,保卫细胞明显下陷,副卫细胞高高隆起;叶片角质层增厚,叶表面包被一层管状蜡质晶体;茎薄壁细胞中可见大量盐簇晶体,而根和叶柄中则很少见,这些特征表明银杏幼树具有一定耐盐和储盐能力且盐分可能主要储存在茎部。银杏幼树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呈双峰型,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Ls)呈先升后降趋势,且胁迫2 d 0.2%处理组Pn的峰值和谷值分别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1)。随着胁迫时间延长,Pn呈降低趋势,Gs、Ci和Tr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0.2%处理组Pn在胁迫前35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可能是由气孔限制所致。0.4%~1.0%处理组的Pn胁迫期内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胁迫前期(2~7 d)中等浓度(0.4%)处理组Pn降低以气孔限制为主,高浓度(0.6%~1.0%)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而在胁迫1 d和胁迫后期(35 d以后)0.4%~1.0%处理组均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这可能是胁迫当天银杏的应激响应以及高浓度盐使银杏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下降所致。结论银杏具有一定耐盐性, 可在小于0.44% NaCl土壤中种植该品种,且银杏光合参数对盐胁迫较敏感,在生产中可用于监测和评价其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草莓离体叶片的失水特性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为草莓耐旱性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离体叶片自然失水法,测定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荧光参数、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EC)、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结果】在脱水条件下4 h时间范围内,草莓离体叶片与非离体叶片(CK)相比,相对含水量、Pn、Tr、Gs、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快速下降,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初始荧光(F0)显著上升;草莓离体叶片H2O2与MDA含量显著上升,叶片EC增大,并在4 h时达到顶峰,与对照...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对小麦品种百农207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研究了PEG胁迫对百农207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及抗坏血酸氧化酶(AO)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EG胁迫使百农207幼苗叶片APX活性、GSH及H2O2含量显著增加,而使SOD、CAT、GR和AO活性、AsA含量及相对含水量均显著下降。本研究说明,PEG对百农207幼苗造成了氧化胁迫,而百农207幼苗则可以通过增强抗氧化酶APX活性、抗氧化物质GSH含量及降低抗坏血酸氧化酶AO活性而提高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波叶金桂’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波叶金桂’Osmanthus fragrans ‘Boyejingui’幼苗为材料,采用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及复水的处理方法,对‘波叶金桂’在抗旱防御反应系统中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的生理响应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均下降,干旱胁迫20 d时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8.0%和76.9%(P < 0.05);可溶性糖、甜菜碱和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随干旱天数的增加而升高,干旱胁迫16 d可溶性糖和甜菜碱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8.7%和53.5%(P < 0.05),干旱胁迫20 d时,游离脯氨酸比对照增加了3.44倍(P < 0.0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呈降低的趋势,干旱胁迫20 d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9.0%,16.2%和18.4%(P < 0.05),叶绿素a/b趋势为先降低后增加;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质量摩尔浓度逐渐增加,相应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膜被损伤,叶片的伤害率增加,干旱胁迫20 d时,各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干旱胁迫延长表现为先升后降,干旱胁迫16 d时SOD和CAT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7%和89.6%(P < 0.05),POD活性比对照增加了1.36倍(P < 0.05)。复水6 d后,各指标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由此可见,在干旱胁迫前期,‘波叶金桂’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等保护自身不受干旱胁迫伤害;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和胁迫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可溶性糖和甜菜碱质量分数稍有减少,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持续上升,说明渗透调节物质在抗旱胁迫中发挥主要作用,增加植物的抗干旱能力;复水后,‘波叶金桂’的各生理指标得到恢复,表现出较强的耐旱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对高温干旱及协同胁迫的响应,采用人工模拟干旱(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高温(对照25℃和高温40℃)及协同胁迫处理毛竹3年生盆栽苗,分别测定叶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质量摩尔浓度,同时测定抗氧化防御酶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毛竹叶片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增加(P < 0.05),抗氧化酶活性及ρGSHGSSG(GSSG为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均随干旱处理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ρGSHGSSG在中度干旱胁迫时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7倍、1.7倍和0.6倍(P < 0.01)。高温胁迫下,MDA较对照增加1.4倍(P < 0.01);SOD,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ρAsADHA(DHA为二十二碳六烯酸)均极显著升高(P < 0.01)。协同胁迫下,ROS进一步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同时CAT活性的稳定性最强,活性随协同胁迫程度的增加稳步增加,ρAsADHA降低,而ρGSHGSSG值变化不大,GSH循环对抵抗协同胁迫比AsA循环表现出更强的耐性。在高温干旱及协同胁迫下,毛竹幼苗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系统和非酶系统AsA-GSH循环协同作用来清除氧化物质,提高抗旱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红花玉兰根系为肉质根,对水分极为敏感,本文对红花玉兰苗木进行水淹胁迫试验,探讨水淹环境对其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确定红花玉兰栽植适合生长的水环境及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红花玉兰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水淹方法,设置对照(CK)、水淹4 d(W4)、7 d(W7)、11 d(W11)和15 d(W15)共5个处理,并分别在水淹第1、4、7、11、15天以及胁迫解除后的第2天(R2)、5天(R5)、8天(R8)天测定红花玉兰苗木生长过程中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红花玉兰苗木对水淹胁迫的响应及其水淹胁迫后的自我恢复能力。结果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增长:W4、W7、W11植株存活率分别降低至95.00%、70.00%、60.00%,W15苗木在解除胁迫2 d后,全部死亡;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量呈下降趋势,W11苗木胁迫解除后生长恢复基本停滞;光和色素含量呈下降趋势,W11、W15与CK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Pn的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W11、W15的Gs与CK差异显著;蒸腾速率除W4外均与CK差异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各处理下MDA含量均与CK差异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除W4外均与CK差异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先增加而后降低,W11和W15处理下的SOD和POD均与CK差异显著,CAT活性除W4外均与CK差异显著。结论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增长,红花玉兰苗木生长和生理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水淹胁迫解除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且胁迫时间越短恢复能力越强。水淹胁迫持续到11 d左右,基本上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减轻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耐涝潜力。当水淹胁迫持续至15 d时,超过了植株自身的调节能力,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根系生长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差异,为进一步阐明紫花苜蓿抗旱的分子机理、提高紫花苜蓿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营养液沙培法,选用强抗旱的陇中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zhong)、中抗旱的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dong)和弱抗旱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Gannong No.3)为试验材料,在幼苗期对其进行6种不同水势(0、-0.4、-0.8、-1.2、-1.6和-2.0 MPa)的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供试苜蓿根系生长特征(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和根系干重)、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活性氧(H2O2、OH·和O2•-)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并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进而筛选出不同胁迫程度下对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结果】干旱胁迫会显著影响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生理特性。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供试苜蓿的根系总长度、Pro含量、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活性氧(H2O2、OH·和O2•-)含量及CAT活性不断增加;根系干重、根系活力、SS含量和GSH含量先增加后下降。此外,随胁迫程度增加,陇中苜蓿的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POD活性及SOD活性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AsA含量不断增加;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的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POD活性及根系总表面积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AsA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整体而言,陇中苜蓿的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干重显著高于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H2O2含量和O2•-含量显著低于甘农3号;陇中苜蓿和陇东苜蓿的SP含量、SS含量和MDA含量显著低于甘农3号。-1.2 MPa至-2.0 MPa胁迫时,陇中苜蓿的H2O2和OH·含量显著低于陇东苜蓿。-2.0 MPa胁迫时,陇中苜蓿的POD活性、AsA和GSH含量均显著高于甘农3号。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系活力、根体积、根系总长度、MDA和AsA是对陇中苜蓿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根尖数、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干重、O2•-、GSH和CAT是对陇东苜蓿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根系活力、根尖数、Pro、SS、MDA、质膜相对透性和GSH是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结论】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上对干旱胁迫存在相同和不同的生长及生理响应策略。轻度和中度胁迫(0 MPa至-1.2 MPa)下,抗旱苜蓿品种主要通过增加根系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尖数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来适应干旱,弱抗旱苜蓿品种则通过改变细胞膜稳定性、根系活力及渗透调节能力来适应干旱;重度胁迫(-1.2 MPa至-2.0 MPa)下,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均可通过改变根系生长特征和启动抗氧化系统来抵御干旱,其中强抗旱苜蓿品种主要通过增加根长和AsA含量来适应干旱,而中等抗旱和弱抗旱苜蓿品种主要通过增加根尖数和GSH含量来适应干旱。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野牡丹的耐旱能力,以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Don)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干旱的方法,持续干旱12 d后复水处理,分别在干旱第3、6、9、12天测量数据,以干旱0 d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及复水后野牡丹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不断增加,植物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先上升后下降;植物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有所上升,各项指标经过复水处理后均能恢复到干旱第3天水平。从野牡丹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随不同干旱胁迫的变化及复水后各项指标均能有所恢复可知,野牡丹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芝麻品种叶片和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不同基因型芝麻对花期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为芝麻抗旱性研究和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以抗旱品种金黄麻和干旱敏感品种竹山白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进行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T3)干旱胁迫处理,以正常浇水为对照(CK),分别测定植株叶片和根系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游离氨基酸(A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型抗坏血酸(AsA)等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析干旱胁迫下2个基因型间生理响应机理的差异。【结果】干旱胁迫后,芝麻叶片中MDA、H2O2、Pro、SS、SP、GSH含量和SOD、POD、PAL酶活性以及根系中MDA、SS、SP、AA、GSH、AsA含量和CAT、PAL活性随着胁迫程度的不断加剧呈不断上升趋势,叶片中的AA、AsA含量和CAT活性以及根系中H2O2、Pro含量和SOD、POD活性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叶片中各项指标测定值与根系中指标值均呈正相关,品种抗旱性与膜脂过氧化伤害物质(MDA和H2O2)含量呈负相关,与部分渗透调节物质、防御系统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呈正相关。【结论】在花期干旱胁迫下,对2个不同基因型芝麻测定的12个生理生化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响应差异较大,叶片大于根系。抗旱品种较干旱敏感品种表现为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较轻,渗透调节物质积累量较多,保护酶(SOD和CAT)活性较强,抗氧化物质(GSH和AsA)含量较高。芝麻抗旱性生理机理表现为多方面的综合防御。  相似文献   

18.
水稻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索水稻开花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筛选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方法】利用抗旱性不同的10个水、旱稻品种,在干旱棚内通过开花期水分胁迫,研究了叶片抗坏血酸(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等物质的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开花期水分胁迫增加了叶片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关分析表明, 在水分胁迫与对照条件下Vc、游离氨基酸、MDA含量和SOD活性的相对值与品种的抗旱系数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论】水、旱条件下Vc、游离氨基酸总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相对值可作为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利用此4项相对值与抗旱系数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品种开花期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镉(Cd)胁迫下水禾Hygroryza aristata的生理响应,以利于水禾的保护利用。    方法   采用水培试验,设置2(T1)、4(T2)和6 (T3) mg·L?1 3个质量浓度镉胁迫处理,以不添加镉为对照(ck),分别在处理0、4、8和12 d时,研究了不同镉胁迫处理对水禾的生长、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随着镉质量浓度的增加,水禾株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到处理12 d时,T1、T2和T3的株高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6.35%、21.27%和27.29%;根系总长度和根尖数均显著降低(P<0.05)。水禾叶片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叶绿素a/b也随之降低。水禾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P<0.05),到处理12 d时,T1、T2和T3的Pn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5.44%、58.77%和96.47%;处理8 d后,T1、T2和T3的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降低(P<0.05),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则显著升高(P<0.05)。水禾叶片的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随着镉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H2O2和MDA质量摩尔浓度升高速率均呈下降趋势,最大升高速率均在0~4 d;T3的脯氨酸(Pro)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处理8 d时达到峰值,到处理12 d时,T3的Pro质量分数比对照降低了53.85%。水禾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镉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    结论   镉胁迫下,水禾植株的生长和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了明显的抑制。镉对水禾可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长期镉胁迫下,抗氧化酶在清除活性氧(ROS)、防御氧化伤害上发挥的作用有限,水禾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较弱。图4表2参47  相似文献   

20.
ABA缓解水稻孕穗期干旱胁迫生理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不同耐旱性水稻品种抗旱机理、研究ABA缓解水稻干旱胁迫生理机制。【方法】以粳型旱稻品种早玉香粳和常规粳稻品种南粳44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喷施150 mg·kg-1的脱落酸(ABA)对2个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抗氧化酶(SOD、CAT)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MDA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糖(SS)含量生理特性和生物量积累、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并比较两个品种抗旱性不同的生物学及生理原因和对ABA响应的差异。【结果】与正常水分管理相比,干旱胁迫下水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丙二醛积累;大量合成可溶性糖,维持细胞渗透调节;净光合速率持续下降;气孔导度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亦呈现下降趋势;蒸腾速率表现与气孔导度较一致;叶绿素a合成受抑制,含量下降;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每盆产量下降,两品种对干旱胁迫响应差异明显,早玉香粳抗旱性显著强于南粳44。喷施ABA,短期内降低了水稻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积累,但进一步提高了水稻干旱胁迫时叶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诱导干旱胁迫时气孔关闭和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过度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对干旱胁迫时水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干旱对水稻生理代谢功能损伤,加快复水后功能修复,保持较高叶绿素a含量,防止叶片早衰。其中对抗旱性强的品种早玉香粳作用更为明显,复水后PnGsTr快速恢复,叶绿素a含量显著上升,促进干旱胁迫时可溶性糖合成,干物质积累更迅速,最终显著提高其干旱胁迫时单盆产量。外源ABA对南粳44的影响相对较弱,南粳44本身耐旱性弱,受干旱胁迫影响大,生理及生长特性恢复慢;对ABA较钝感,ABA虽显著提高南粳44干旱胁迫时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但未显著提高每盆产量。【结论】ABA对水稻具有短期“休眠”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孕穗期干旱胁迫对水稻生理代谢功能的损伤,促进复水后的功能修复,减轻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对ABA的响应存在差异性,抗旱性越强的品种,对ABA越敏感,喷施ABA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