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1992年6-10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海拔高度740m)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对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N素供应状况,优势树种林木N素营养与土壤N素供应关系及与物侯的关系。优势树种间N素营养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根层土壤含水率、全N含量、NO3-N和NH4-N含量与其上层动态趋势相似并和下层土壤有较大相关性;(2)原始阔叶红松林冠层优势树种林木特别是红松在生长季对NO3-N、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东部山区人工营造的白桦-红松和色赤杨-红松混交林,应用解析木法分析红松与阔叶树的直径、树高生长动态、径级分布及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在1~8年生时,红松与阔叶树占据各自营养空间,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同时充分发挥了阔叶伴生树种的辅佐功能,明显地改善了红松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促进混交林中红松的直径、树高生长,种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8~12年生间,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处于竞争初期,此时混交林中红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开始下降,在12年生后,种间关系矛盾日趋加剧并进入竞争盛期,在竞争中,阔叶树生长迅速,红松生长受到明显压抑,行状混交林在无人为调控措施下,红松将逐渐枯死而形成阔叶纯林。据此认为在人工阔叶红松林培育过程中,必须适时采取疏伐等措施调整阔叶树的比例,缓解种间关系,以充分发挥混交林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et Zucc)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0块标准地的样地调查数据,对红松天然林、红松人工纯林、人工红松阔叶混交林和林隙透光抚育后的红松对照林进行对比,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并结合其它4种聚集度指标,分析和研究了它们的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隙透光抚育的红松对照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相同立地条件的红松天然林、红松人工纯林和人工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王玉江  初晓丽 《新农业》2009,(11):47-47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长白植物区系顶级群落,由于长期受到人为采伐等非自然因素的干扰,现存量极少,代之形成了大面积红松、落叶松纯林和生产力低下的杂木林。红松人工纯林由于树种单一,导致林分的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来,通过营造阔叶红松混交林、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等措施,培育了大面积红松阔叶混交林,其中色赤杨与红松混交林是较为成功的一种混交林分,现将草河口地区红松与色赤杨混交林改土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标准地样方频度调查数据,用概率论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小兴安岭过伐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种群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在主林层和演替层中的分布格局各不相同,在过伐林的演替层中红松种群呈现负二项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红松阔叶林4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3年在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中,应用凋落物降解袋法研究了红松( 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紫椴( 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 Acer mono)4个主要优势乔木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研究结果表明:4个试验树种的凋落物失质量率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在整个分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明显升高,中后期开始分解速率逐渐平稳;阔叶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针叶分解速率。通过模型模拟,4个树种的分解系数k值依次为红松(0.53±1.03)、蒙古栎(0.77±1.27)、紫椴(1.60±0.52)、色木槭(1.50±1.81),林中主要凋落物95%分解时间约为5~7 a。分解进程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呈动态变化,4个树种的N和P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和K表现为净释放;w( C)/w ( N)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地区原始红松混交林(红松针叶混交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的动态变化。[方法1采用直接收获森林凋落物和烘干称重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红松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分别为19.4324~27.2488t/hm2,21.2450—24.2791t/hm2。红松针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及各层量均在9月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显著高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均在10月份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现存量在各月之间差异不显著;除10月份外,各月凋落物现存量均表现出未分解层显著高于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红松针叶混交林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现存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红松阔叶混交林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极显著相关,与腐殖质显著相关。[结论]凋落物总现存量和各层凋落物量月动态变化与树种群落有关。  相似文献   

9.
东北阔叶红松林区,为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以红松为主所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每年为国家生产着大量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供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由于木材生产量的不断增加,采伐迹地不断扩大,森林更新任务逐年上升,出现了更新赶不上采伐的现象。怎样解决阔叶红松林区采伐与更新之间的矛盾,迅速地扩大森林资源,保证永续利用,并充分发挥其水利及防护作用,是我国林业科学工作者当前重大的研究课题之一。 阔叶红松林应该采用怎样的采伐与更新方式,在我国林学界中,曾根据红松(Pinus  相似文献   

10.
红松幼树的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在庇荫条件和光照条件下,红松幼树营养特点的研究。于1984—1986年每隔10—15天定期地测定了红松枝叶的鲜重和干重,并分析了营养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庇荫条件下幼树有正常的N、P、K、Cu等元素的含量,有较低的Ca、Fe元素含量和较高的Mn元素含量。由于生长季中期对营养N、P、K等元素感到不足。因此,在营林过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改善营养状况是加速幼树生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天然红松林群落类型与立地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林群落类型与立地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过聚类和排序,红松林可明显地划分出6个群落类型;简单判别和其它分析的结果表明,红松林的群落类型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最后指出:红松林不仅可按其伴生树种的组成进行分类,而且各类型也真实地反映了立地条件的差异,可直接用于立地类型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对红松人工林进行了连续5年的定期高、径生长量的观测。将所得的大量数据与对气象因子,经过计算机处理建立高生长季节周期与气象因子、径生长季节周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模型。经筛选共建立四个季节周期生长模型,并找出了影响季节周期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14.
红松人工林水文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探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效应,根据生态学理论,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地产流的特点。结果表明:⑴红松人工林对降雨的分配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平均林冠截雨率为13.4%,树干径流率为5.3%;⑵林内各降雨分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⑶与落叶松人工林相反,红松人工林平均截雪率为33.3%,明显强于截水能力;⑷红松人工林内地表径流很少发生,其他表径流率  相似文献   

15.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67-1968,1978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之间的差异显著,相同植被下同种酶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大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主要呈现两种趋势:蔗糖酶和淀粉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草灌;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灌。根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酶、养分因子"根际效应"都较明显,土壤酶和土壤养分因子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而土壤酶和pH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松松针锈病是分布广、发病重的长年流行病。人工接种试验和野外调查结果证明病原菌是升麻鞘锈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的寄主是红松[Pinus koraeinsis],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寄主是升麻(Cimicifuga foetide)、单穗升麻 (C.simplex)、燕尾凤毛菊(Saussurea serrata)、东北燕尾凤毛菊 (S.serrate var.amureinsis)、北凤毛菊(S.discolor)和卵叶凤毛菊(S.grandifolia)等六种植物,夏孢子有再侵染力和交互侵染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的红松针茶饮料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松松针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研究了红松针茶饮料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红松针茶饮料的最佳制作条件为:新鲜松针在3%5%的食用NaCl溶液中浸泡125%的食用NaCl溶液中浸泡1224 h,恒温干燥箱40℃干燥1 h,180℃条件下远红外食品电烘炉中炒茶15 min,100℃水提30 min,在调配时绵糖添加量为3.5%,木瓜果粉添加量为0.15%,异维生素C钠的添加量为0.15%。  相似文献   

19.
西印度洋是世界上重要的作业海域,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是实现其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营养级(Trophic Level, MTL),分析了69年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FiB)的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研究表明,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呈上升趋势,按其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8年三个阶段,其中长头小沙丁鱼渔获量最高。渔获物MTL呈先下降后上升再稳定的变动趋势,按渔获量划分的按个阶段,其MTL平均值分别为3.49±0.14、3.71±0.06、3.71±0.03,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MTL平均值分别为4.04±0.04、4.09±0.04、4.13±0.01,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平均营养级与总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变化趋势相似(P<0.001)。FiB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三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0998±0.1659、0.8041±0.1849、0.9782±0.0670。分析认为,1950-1982年西印度洋海域早期渔获量相对较低,并随着长头小沙丁鱼等低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波动下降趋势;1983-2005年,随着高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逐渐升高趋势;2006-2018年,MTL和FiB相对稳定处在一个高位值。研究表明,目前西印度洋海域渔业资源状况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该海域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天然红松树木生长特征与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树木生长规律和群落结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应用树木生长模型研究林分垂直结构与树木生长动态之间相互关系的新方法。预测了红松树木生长和形态的时空模式以及树木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生长主要因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天然红松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形成是与其林隙更新途径密切相关的。在树龄160a以前主要为高生长时期,受林隙形成的垂直层次上的生境控制;树龄在160a以后为径生长时期,林木达到上层林冠,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顶端开始结实,主干开始分叉,叶面积增大,形态呈平顶状。此阶段林木生长主要依赖于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