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 Cheng et L.K.Fu)是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 Dietr.)常绿高大乔木,为西藏高原亚高山暗针叶林主要、特有的建群树种之一[1-2]。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的林芝、米林、波密等地,并向西分布至朗县、错那、洛扎、隆子、工布江达。林芝云杉是云杉属中木材品质系数最高的树种[3],生长迅速,寿命持久,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能长成罕见的巨树,胸径可达2.5 m,最大树高可达73 m,单株立木材积达到50 相似文献
2.
3.
使用便携式光合系统仪Li-6200测定了西藏林芝云杉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如量子辐射、相对湿度和CO2浓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林芝云杉的净光合速率在11:00点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到19:00点左右净光合速率降到0以下,转入暗呼吸。林芝云杉树冠上层的针叶由于受光充分,净光合速率较下层针叶大;阴生叶与阳生叶的净光合速率,上层差别不大,下层以阴生叶为大。在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70%±5%、CO2浓度为305mg·kg-1条件下,林芝云杉的光补偿点约为107.5μmol·m-2·s-1,光饱和点约为770μmol·m-2·s-1;在光强800μmol·m-2·s-1、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70%±5%条件下,林芝云杉的CO2补偿点约为157.2mg·kg-1,CO2饱和点约为3811.33mg·kg-1。 相似文献
4.
5.
林芝云杉针叶中元素含量的群体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西藏13个林芝云杉群体针叶中11种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每群体取6株健康母树,用ICP-AES检测针叶P、K、Ca、Mg、Cu、Fe、Zn、Mn的含量;采用德国进口的元素分析仪(EA)检测C、H、N的含量;利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计算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各元素的地理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H、N、Ca、Mg、Cu、Mn 7种元素的含量在群体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K、Fe、Zn4种元素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微量元素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大量元素的变异幅度不如微量元素大;对群体内均值和变异系数与地理位置的相关分析发现,除了P的变异系数与经度的相关显著外,其他均不显著,即呈随机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6.
7.
西藏林芝县林芝云杉幼林更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10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很多物种未被命名即已灭绝,大量的基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内陆的各种不同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大多已作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但对于边远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还缺乏了解. 相似文献
8.
综述国内外30多年主要云杉属植物的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群体间(内)表型多样性丰富,群体间性状表型变异一般均呈一定的地理变异模式。同工酶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为:多态位点百分数,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平均每个位点期望杂合度,有效的等位基因数目和基因分化系数的变幅分别为23%~84.6%,1.33~2.70,0.016~0.306,0.230~1-32和0.022~0.11。群体间的变异量只占总变异量的2%~13%,约87%~98%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从表型、同工酶和DNA水平等多层次对云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偶合研究,同时加强对影响遗传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外因探讨,及该研究在基因资源保护策略上的应用是云杉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冷杉梢斑螟在林芝地区林芝云杉上的生物学特性,为以后科学防控该害虫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通过野外定点观察、室内解剖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冷杉梢斑螟的年生活史、各虫态形态特征、习性。 结果 表明:冷杉梢斑螟在林芝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危害林芝云杉球果果轴、种鳞和种子,且以幼虫在球果内越冬,有滞育现象,无转移危害现象,翌年6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成虫期5~8 d,卵期9~14 d,幼虫期近10.5个月,蛹期25~36 d。 结论 冷杉梢斑螟危害林芝云杉球果,影响林芝云杉林的天然更新,建议每年12月、1月对落地球果和挂在树上的畸形球果进行清理并深埋,以减少冷杉梢斑螟的种群数量和对来年林芝云杉球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以藏东南工布自然保护区内林芝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样方法对林芝云杉种群及群落进行调查,从种群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对林芝云杉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芝云杉种群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冠幅结构均呈典型的"金字塔"型,林芝云杉幼苗较为丰富,天然更新能力强,种群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林芝云杉种群不同胸径级的个体数与胸径级呈对数关系,不同高度级和冠幅级的个体数分别与高度级和冠幅级呈幂函数关系,胸径与高度呈直线关系,而胸径与冠幅及高度与冠幅的相关性不明显。林芝云杉种群在生长过程中各龄级个体存活数量相差较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死亡率和消失率波动性较大,Ⅵ龄级死亡率和消失率均最低,分别为20%和22.31%;Ⅹ龄级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分别为62.96%和99.33%,平均死亡率和消失率分别为41.03%和57.55%。林芝云杉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B3亚型。生存函数分析表明,林芝云杉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相对平稳,后期生理枯竭而衰退的特点。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显示,林芝云杉种群在未来Ⅱ,Ⅴ,Ⅷ和Ⅵ龄级时间后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种群稳定性可以维持。研究结果可为林芝云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对冷杉梢斑螟有引诱作用的物质,以期明确冷杉梢斑螟寄主选择机制,从而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对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方分别进行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GC-MS结果表明:健康新果和虫害旧果均含有6种化合物,但其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 结果 EAG反应结果表明:在10 μg·μL−1范围内,α-蒎烯、β-蒎烯、(1S)-(-)-β-蒎烯、柠檬烯各组分浓度越大,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成虫对其EAG反应越大,超过10 μg·μL−1后,EAG值反而减小;各组分浓度为10 μg·μL−1时,不同状态成虫EAG值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 < 0.05)。未交配雌、雄蛾对反式石竹烯的EAG反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0.5 μg·μL−1内的EAG反应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 > 0.05),达到1 μg·μL−1以后,EAG值在各浓度间差异亦不显著(P > 0.05),而0.5 μg·μL−1与1 μg·μL−1间EAG反应差异显著(P < 0.05)。交配雌蛾、未交配雌蛾对月桂烯的EAG反应随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浓度为100 μg·μL−1时,EAG值最大,但100 μg·μL−1与10 μg·μL−1的EAG值差异不显著(P > 0.05)。 结论 嗅觉行为结果表明:配方A2、A3、A5、A7、A8对其具有明显引诱效果,尤以配方A7最佳,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引诱率达70%以上,配方A4、A9、A10对其具有明显趋避效果,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趋避率高达50%~70%。各组分的10 μg·μL−1为最佳刺激浓度,反式石竹烯具有明显引诱作用,月桂烯具有明显趋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乌伊岭,爱珲,高峰等9个种源的红皮云杉的种源试验表明,各种源间的生长性状差异显著,根据各种源所处理地置与气候区,可将各种源划分为4个气候类型区,红皮云杉在大兴安岭的变异规律表现为以纬向变异为主,经向变异为辅的双向渐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土壤水文的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的土壤水文物理参数、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和入渗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7g.cm-3、50.74%、41.21%、35.87%、41.33%和51.24%;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密度增大,持水量、孔隙度和通气度均减小,持水能力逐步减弱;土壤含水量季节性变化与大气降水的趋势一致,雨季(5~9月)土壤含水量高,旱季土壤含水量则明显下降,大致可分为蓄水(4~7月)、失水(8~9月)、耗散(10~12月)和稳定(1~3月)4个阶段;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分为弱利用层(0~20 cm)、利用层(20~60 cm)和调节层(60 cm以下)3个层次;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符合幂函数关系,0~31 cm层和31~52 cm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为12.0和7.5 mm.min-1,稳渗速率分别为4.9和2.7 mm.min-1。 相似文献
15.
16.
以150株西藏高原林芝云杉解析木资料为样本,利用Excel2003软件中的5种数学模型对林芝云杉的树高与胸径异速生长的进行建模,并分析其精度;结果显示幂指数方程H=1.68D0.777拟合效果最佳(R2=0.981);该模型可用于西藏高原东南部快速准确地测算林芝云杉平均树高,也可为计算立木材积、编制出材率表和评价林分的立地质量提供基础数据,对于了解林芝云杉生长状况和指导当地林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水文学过程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10—2007-09,对采自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水样进行养分含量测定,与该森林所在流域的溪流江河水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降水的pH值为7.61,颗粒物含量较低(5.56mg·L-1),SO42-含量最高7.201mg·L-1,N的含量较低0.505mg·L-1,其他各种离子或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低;穿透水中SO42-和Zn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他元素含量均有所增加;树干茎流中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穿透水,除SO42-外,其他各元素为正淋溶;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SO42-,Zn和Fe含量低于大气降水的浓度,其他元素的含量高于大气降水;溪流HCO3-,K,Ca,Na,Mg和Cu含量均大于大气降水。P,Fe,N,Zn,Cl-和SO24-经过土壤、地被物的吸附和植物的吸收,其输出量小于输入量,系统对这些元素具有积累和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杉小爪螨对云杉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春夏之交,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出现了罕见的连续高温、无雨天气,空气异常干燥。在这种情况下,云杉的行道树、林分、苗木上均大量发生了云杉小爪螨(Oligonychuspicea(Reck))。据在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的云杉大树及苗木上的调查,10cm长的样枝上,平均就有50~60头成、幼螨,树体遍布蛛网状丝,使大量针叶发黄、脱落,树木长势衰弱,一些大树和苗木已近死亡边缘,行道树和其它林种受害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因此,应尽快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1 云杉小爪螨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体长约0.3mm,宽0.2mm,椭圆形,褐红色,气…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