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当前国际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部是传统的农业区,农业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广西在自然、社会、经济及人文等方面与西部诸省区联系密切,属于大西南,应积极投入到西部的开发中去。广西 传统的农业区,因此农业的开发也至关重要。广西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投入西部农业开发。在农业开发中协调好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切实依靠科技兴农,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结合经济形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指出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并就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组建及其产业化的实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在土地,淡水、光热、能源以及与农业有关的自然资源方面和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有类似之处。多年来,他们依靠自然优势和人为的努力,在节水,设施农业的科研与生产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之际,这些经验对我国西部农业大开发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全面了解并合理借鉴以色列在发展节水,设施农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促进西部农业大开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凯  谢明 《农业工程学报》1997,13(1):101-106
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5个典型区(北部海河平原低产区、南部黄淮平原中低产区、中部沿黄高产区、西部风沙区、东部沿海滩涂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水文水资源条件,分析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国珍 《南方农业》2007,1(4):85-87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虽有明显进展,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技术力量不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新技术的水平还不高.虽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一定的新技术开发能力,但研究与开发投资力度仍不够,产学研结合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提出了水资源环境的概念,并尝试利用水资源环境的观点透视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结合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民政部及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可持续空间,对受损水资源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和实行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先原则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对策,以实现西部开发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化肥、农药、农膜、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方面简述了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了西部地区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甘肃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利用率极低,已经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因此,在甘肃西部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对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调查和研究表明,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为了合理利用甘肃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合理开发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正踏实地足立田间望星空志存高远农业工程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西部倾斜报道政策,编辑西部行响应我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关注西部农业发展,实施西部倾斜报道政策。组织编辑多次走进内蒙、新疆、宁夏、青海、重庆等西部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工作者面对面交流,组约发表贴近生产实际、接地气的科研成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集水型生态农业与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是农业,其首要问题和最基本目标是解决农民脱贫。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重建与当地农民脱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适应该地区特点的集水型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并重。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化通过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运用数字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以及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等路径将促进农业技术效率提高。本文运用技术效率外生性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各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提高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本文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加快推进中西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信息网络的落后现状,通过玉林市城西镇信息网络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农务、政务和商务一站式处理,栏目信息动态管理并带有审核和积分机制的乡镇信息网站,实现了农村事务的网络管理和农业信息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该文以中国东中西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08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值数据构筑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随着地区发达程度的降低,这种关系越发明显;同时,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还存在双向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模型分析,进一步定量揭示了各地区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关系的差异,以及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详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农业现代化普及地区,重点是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和使用合理的种植结构,而在农业现代化中等及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农业物资投入及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作的技术支持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比较近十几年来西方精细农业思想和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等精耕细作主要思想基础上,肯定了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在中国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主张优先研究开发4S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体系,结合吸纳西方精细农业的思想和技术,发展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提出了4S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基本构架,并且指出我国应以4S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逐步组装相关技术,由精细农作、精细养殖向精细农业发展的思路。同时指出精细农业要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标准来规范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以上,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  相似文献   

16.
精确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工程创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分析了西方精确农业研究及实践的主要目标及技术思想,比较了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与精确农业的异同点。提出了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及实践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亦应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吸收精确农业有关原理、方法,在理论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过程监测及其控制自动化、高新技术含量增加、与信息技术和机械工程专业有机结合提高工程设计可操作性等方面努力,推动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的信息化与知识化,逐步形成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机械工程装备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与实现以科学技术化为本质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对“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化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十五”我国农机化技术发展面临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的新形势,应坚持农机化技术创新、拓宽农机化技术领域、不同类型地区各有侧重重点突破的原则,重点研究开发农机化发展中的瓶颈技术、节本增效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推广“十大”农机化技术,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环境材料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环境材料是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材料,近年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在农业生产中,环境材料主要为改善土壤微生态和促进作物生长的环境材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化肥、农药和地膜等新型农资材料;在农业环境治理中,主要为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材料。本文就环境材料内涵及其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包括农业抗旱节水、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盐碱地土壤改良等3个方面。(1)环境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中的应用主要是土壤保水剂和作物叶面抗蒸腾剂。土壤保水剂作用机理包括自身吸水、保水和释水原理、促进土壤改良和保持原理、提高肥料和农药等农化产品利用效率原理、调节植物生理节水效应原理,其合成技术研究比较成熟,但还需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作物叶面抗蒸腾剂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试验阶段,仅黄腐酸类产品应用较快;(2)环境材料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广泛,生物修复和化学固化修复技术进展较快,但对环境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在风险研究不足;(3)环境材料在改良盐碱地中的应用主要是加钙环境材料(石膏)和加酸环境材料(腐植酸),这些环境材料与聚丙烯酰胺(PAM)结合效果较好。此外,本文指出了环境材料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中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一是应加强新型环境材料的研发;二是加强环境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三是加强环境材料与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分区碳减排政策意义重大。为弥补以往研究中静态分析法难以考察动态影响的缺陷,将动态灰色关联法和回归模型结合,应用2001—2016年统计数据,从分析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入手,深入探讨省际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成因和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的数量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大,中部排放等级有所降低,西部排放等级有所升高,农业碳排放省际差异随农业经济水平、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人力资本等差异扩大而增加;大部分排放等级上升的省市农业碳排放的长期主导因素为农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技术(机械),且种植业和畜牧业双发展;大部分排放等级下降的省市农业碳排放的长期主导因素为反刍动物饲养和农业生产技术(人力),且着重发展优势产业。因此,中国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应重点关注农地利用减排,进一步推动反刍动物饲养减排技术发展和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的抑制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满足度和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之一,为奶牛、肉牛和肉羊饲养提供充足的粗饲料,能保障“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该文以中国31个省市的农作物秸秆饲料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3年各省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进行计算,并求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1)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和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分别达到16895.12和12568.36万t。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高的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和新疆为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多的地区。2)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013年满足度达到了134.43%,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满足反刍动物秸秆饲料需求,但呈现“东高西低”情况。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优势。3)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核心地区。该研究为分析中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现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