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萧红的一生,无家的“寂寞情结”始终贯穿于其中,而且这一情结一直左右着萧红的思想和情绪,甚至影响了她的整个生活和创作。  相似文献   

2.
萧红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打破了小说的传统写法,用散化笔调代替小说的叙述话语,用场面来代替情节,她的小说包含大量东北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丁玲祭萧红     
余家杰 《百姓》2006,(1):48-49
一九四二年,在萧红逝世之后,丁玲写了一篇题为《风雨中忆萧红》的文章。老实说,我以前并不喜欢丁玲,不喜欢她前期过度夸张的自由放纵和后期偏执得有些病态的左,那些举动和言词大都因为缺乏起码的真诚而显得伪善。但是,这篇短短的文字却改变了我对丁玲一贯的看法——丁玲的身上真的还有些跟萧红相同的好品质呢,可惜这样的好品质长期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内心的压抑,在丁玲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只是偶尔灵光乍现而已。丁玲在这篇文章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绝不会长寿的。’当我说…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笔下的历史是一个不变的轮回。他试图从乡土文化和民间视角入手,还原历史真实,以揭示故乡人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5.
张欣作品中的女性自省意识冷艳丽一、浓重的自赏意识张欣作品中蕴涵着浓重的自赏意识,实际上这种自赏也是女性自我审视、自我认识的过程,是女性走向自省的基石.张欣塑造了一系列充盈了女性的智慧、女性的叨丽,甚至是桀傲不驯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个轴心就...  相似文献   

6.
作者试图通过分析王安忆的作品,来揭示女性处于上海这个特殊的地域、女性自身在社会角色中的特殊性,并从身心两方面来探究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在觉醒后因认可的困难而陷入矛盾、处于徘徊状态的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莫言文学创作与故乡的情感牵连,指出莫言作品显现出的怨乡情结与怀乡情结均与作者深深的故乡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作品中诸多形象与情节均可在作者故乡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像,但作者进行了审美的变形与幻化,深厚的故乡情结支撑着作家文学的华美大厦并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8.
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探讨了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导师遴选、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质量评估等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创新意识,特别对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研究生本身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研究生评估指标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充分了解女性视角,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和鲜明的地位,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推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在社会文化下女性主义,具有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因生活中与父亲的疏离而致使其不断思考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形成浓重的父亲情结.在探索中沃克最终了解到父亲之所以变的粗暴、虚伪的原因,认识到这一切不能仪仪归罪于父亲,社会上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也难脱其咎,她终于通过书写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  相似文献   

11.
论园林景石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传统赏石情节为起缘,概括总结了景石在园林设计中的设计手法,探讨了景石的品格及景石的意境,并对景石的传统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进行举例论证。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化修养普遍提高,诗歌的题材也大大扩展.由于宋代科举打破了门第的限制,大量平民子弟得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而出身于乡野的文人士子为官后对于自己的家乡和恬静的田园生活仍然有着本能式的怀恋和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诗人对乡村田园的吟咏不仅是其思乡念归的表现,更代表着他们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追慕渊明以及大量拟陶诗、和陶诗的出现,成为宋代引人注目的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意识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54-4056
清代著名的农学家杨屾很早就和农业结缘,毕其一生,强调以农为本,参加农业实践,开展农业研究,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农业知识,从事农业教育,这就是他的农业情结.  相似文献   

15.
《宪法》进一步明确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人民群众改革探索的充分肯定,也符合我县发展经济的客观实际。因此只要我们找准切合本地实际的着力点,就能加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对于农民在较高的租金收益下,仍不愿流转土地行为,部分解释为恋土情结,农户的土地意识浓重,因此这种情结和意识被归结为制约性因素,并且大部分专家学者也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这种情结和意识也有其积极地一面,对社会有意的一面,不能完全予以否定,应该加以分析研究,甚至应该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宿命,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强烈的宿命意识贯穿始终。《长恨歌》的宿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悲剧主人公王琦瑶是宿命意识的坚持者,强烈的宿命感几乎是王琦瑶相伴一生不曾舍弃的精神特质;其次,小说中作者常常借助他人之口道出宿命思想;最后,小说中的叙述者总在恰当时刻代替作者阐发宿命观点。  相似文献   

18.
曲线作为一种几何形态,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尤其对以视觉感知为主的造型艺术,曲线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造型元素,其使用顺手可拈。在园林设计中,尤其相对中国古典风景园林而言,大量运用的曲线更使其意境幽远,妙趣横生。因此,从园林设计中的曲线形式开始,逐步展开对园林设计中曲线审美意识及其形成相关因素的探讨,以及进一步对中国古典造园思想与手法的深层研究,对当代园林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匪患情结”.是徐玉诺小说创作题材的中心内容。他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积淀在自己幼小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创痛,精心地描绘了匪患给故乡百姓造成的精神伤害,并对他们的精神弱点进行了批评。他的思索是情绪型的,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了他的小说向更高的阶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隋炀帝杨广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为晋王时对于江淮人士的态度和政策不仅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 ,也有心理上的原因。这种对于江淮地区、江淮人士的“江淮情结” ,影响了他的短暂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