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65,自引:9,他引:56  
研究了秸秆覆盖下的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后,日最高地温比对照低,日最低地温比对照高,日振幅减小,温度变化较对照平缓;冬季具有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春季则有降低地温的作用。少覆盖处理冬季0~10 cm地温3年平均提高0.3℃/d,春季降低0.42℃/d;多覆盖处理冬季0~10 cm地温3年平均提高0.58℃/d,春季降低0.65℃/d;秸秆覆盖后有效地抑制了土壤蒸发,冬小麦生育期内,少覆盖处理比对照平均减少了21%,多覆盖减少了40.4%。覆盖处理春季的低温效应,推迟生育期3~7 d,加上后期的干热风,造成覆盖处理的冬小麦非正常成熟,影响了冬小麦的产量,少覆盖平均减产4.1%,多覆盖平均减产10.4%。  相似文献   

2.
杨梅(Myricarubra Sieb.etZucc)是我国亚热带理想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是南方特有的山地水果,也是我省极具区域优势的绿色农产品,近年来发展迅猛。但生产上常因管理不当造成杨梅减产、大小年结果或品质下降等现象,现已成为多数杨梅产区果农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花播种-开花期低温冷害的初步判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参考新疆不同棉区地膜栽培棉花的气候减产年方面的研究,结合各监测点的农业气象资料和单产资料,初步研究不同棉区棉花播种-开花期低温冷害判别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当北疆棉区6月月平均气温距平≤-0.5℃,南疆棉区5—6月气温持续偏低且月气温距平均≤-0.5℃、或棉花的开花日期滞后,其中喀什棉区棉花开花期比常年晚5d以上,石河子棉区、博州、巴州和阿克苏棉区晚3d以上时、或当6—8月中至少有两个月的月气温为负距平、且6—8月的平均气温距平在0~-0.4℃时,就可能出现一般气候减产年。而当6—8月各月的气温距平均为负值,且其平均气温距平≤-0.5℃时,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气候减产年。研究结果为当地棉花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北平原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根据河北平原多年降水、气温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利用回归分析、M-K突变检验、T检验、线性调和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河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春季气温近56年来线性升高倾向显著,平均每10年升高0.38℃,春季降水近56年无明显线性增减倾向。冬小麦气候产量与气温、降水显著相关,当气温距平在-1.2~1.2℃之间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使小麦减产更严重,降水量和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田地膜覆盖耕层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棉田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窄膜或宽膜覆盖分别较露地增产46.8%和51.3%,提高出苗率和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窄膜或宽膜覆盖分别使生育前期(4月下旬~6月底)棉田土壤积温增加105℃、和195℃,土壤温度提高0.7~3.2℃,但这种热效应随生育后期的到来而减弱。地膜覆盖提高5~20 cm土层土壤温度,其增温效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地膜覆盖对生育前期日温差影响不明显,生育中后期(7月份始)棉田早晚土壤温差降低0.8~4.2℃,宽膜覆盖比窄膜覆盖增温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6.
基于福建省25个粮食主产县(市、区)1989-2013年水稻单产数据,选取历年平均减产率、歉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平均减产率、历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歉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减产率大于3%的概率和减产率大于4%的概率等8个指标作为风险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这25个县(市、区)进行风险区划。区划结果为3个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并分析了各个风险区的特征,结果对科学布局水稻种植和发展区域保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生长中后期连阴雨灾害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省夏玉米为例,利用9个代表站点1981-2010年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1961-2010年产量资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构建日照持续不足、连续降水以及两者组合的6种不同阴雨日数类型并分别进行统计。通过对夏玉米减产率序列的提取、减产年份不同类型阴雨日数的筛选,分析夏玉米生长中后期连阴雨日数与减产率的关系。将高频出现的连阴雨日数与均值对比,建立阴雨日数与减产率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终确定夏玉米花期和灌浆期连阴雨气象灾害等级指标及其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在划分的不同等级减产率区间中,各类型阴雨日数与5%~20%减产率序列正相关关系明显,其中,持续日照不足指标与5%~10%减产率的相关性整体较高,持续降水日指标则与15%~20%减产率相关性较高;相对于灌浆期而言,夏玉米花期持续降水或日照不足与减产率的相关性更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标以最长连续无日照日数(N1)、最长连续日照不足2h日数(N3)、最长连续降水日数(P1)、最长连续降水和无降水日日照小于2h的组合日数(P3)为因子,指标分为轻、重两个等级,花期和灌浆期遇轻度灾害的平均减产率分别为10.4%和8.5%。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夏玉米高产稳产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径流损失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表土人工堆积小区试验方法 ,研究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西吉县的坡耕地径流损失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由径流损失造成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不可忽视 ,坡耕地平均每年每损失 1mm径流会导致供试作物春小麦减产 9.7% ,马铃薯减产 5 .0 % ,春小麦产量受径流损失的影响是马铃薯的 2倍 ;不同坡度坡耕地春小麦每年因径流损失减产 41.7%~ 6 4.0 % ,马铃薯减产2 1.5 %~ 33.0 % ,每年由此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分别是坡耕地和农业用地粮食总产量的 73 .3%和 16 .3 %。  相似文献   

9.
干法发酵沼气工程无热源中温运行及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韩捷  向欣  李想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9):215-219
该文提出了覆膜槽干法发酵沼气工程在无热源条件下实现中温运行的方法:首先使固体生物质原料好氧发酵,利用好氧发酵产生的生物能,获得中温沼气发酵(20~45℃)上限的初始温度,通过加强反应器的保温,不用外加热源,实现干法发酵沼气工程中温运行。试验结果显示:物料温度的变化平缓,物料温度日下降幅度最大为0.5℃(第9天),最小不到0.1℃(第3天);发酵物料温度由初始时的40.6℃,逐渐下降为沼气发酵结束时的35.4℃,始终处于中温沼气发酵的较高温度范围内;平均容积产气率为0.598 m3/(m3·d),甲烷55%~60%。因此,利用好氧发酵的生物能,使物料获得中温沼气发酵范围内较高的初始温度,在沼气发酵过程中,通过加强保温,不用外加热源,实现干法沼气工程的中温运行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安徽省当涂县2012-2016年3个河蟹养殖池塘的物联网水温观测数据和河蟹产量数据、死亡率数据,以及1985-2016年当涂县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不同深度水温与河蟹产量的相关性,确定池塘河蟹高温热害关键致灾因子和致灾临界值。通过构建关键致灾因子与气温的关系模型,推算池塘养殖河蟹的高温热害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定义高温热害天气指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河蟹高温热害死亡率样本,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建立高温热害等级指标,设计池塘养殖河蟹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试点应用。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河蟹高温热害关键致灾因子为60cm深度日平均水温,其致灾临界值为31℃。60cm深度日平均水温与前一日平均气温相关性最高,根据其关系模型可知,发生高温热害的临界气象条件为日平均气温≥30.5℃。因此,池塘养殖河蟹高温热害指数(S)定义为:6月21日-9月10日,日平均气温≥30.5℃的天数。池塘养殖河蟹高温热害等级指标为:轻度死亡率0~1%(0S14)、中度1%~3%(14≤S21)、重度3%~5%(21≤S30)和特重5%~10%(S≥30)。检验结果表明,该等级指标可以有效评估高温对河蟹的影响。以指数21作为赔付触发值,确定赔付标准;基于当涂县历史灾害平均损失率厘定河蟹高温热害天气指数纯保险费率为5.0%,保费为100元·667m~(-2)。试点应用表明该天气指数产品基本合理,可为同类地区的池塘养殖河蟹高温热害保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地区农作物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冷害是影响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气象灾害.5~9月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0.5℃以上时,即产生低温冷害.1949~1986年间,本区共发生10次低温冷害年,气候概率为28%.平均每个低温冷害年粮食作物减产14.3%、总产减少3~6亿kg.低温冷害关键期是5、6、8三个月气温,玉米、大豆与5、6二个月气温相关显著,水稻与8月气温相关显著,r值分别为0.609、0.629和0.637.冷害类型以延迟型为主,水稻兼有障碍型冷害.本区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每当太阳黑子出现极大、极小值或出现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时,大多是低温冷害年.  相似文献   

12.
气候条件对杂交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79-1988年对杂交水稻汕优3号、四优2号、汕优63和汕优64等组合分期播种试验的有关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①杂交水稻群体籽粒具有明显的2次灌浆高峰.汕优3号的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开花后的第12天和30天.②杂交水稻自开花至完熟分5个阶段,其中汕优3号开花后0-5天灌浆缓慢,需要足光和高温.在19-30℃,灌浆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6-10天和11-15天以日均温27.3℃,强光照,相对湿度75%为最适.16-20天和21-完熟期以日均温22.3℃,每天日照不少于6.53小时,相对湿度70-80%为宜.开花后6-10天和16-20天,日最高温>35℃对灌浆不利,秕谷率高,减产.③环境不适或后期叶片早衰,杂交水稻只有一次灌浆高峰,结实率和粒重均低,减产.故后期田间管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遮阳网性能与夏白菜的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个夏季在南京测试了不同覆盖方式和规格型号的遮阳网性能及其对夏白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遮阳网的遮光率、透射光质、照度均不同。蒸散量减少率与遮光率基本同步。降温效应主要表现为地面最高温度,地上至地下各20cm范围和叶温均显著降低。在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5℃的晴热型气候下,地面最高气温上限达56.2C,下限41C,覆盖后平均降温9~13℃,最大降幅达19.9℃,夏白菜覆盖增产63%~435%(1992年);最高气温在30~35℃时,地面最高温度变幅为33.7~44.5℃。在冷夏多阴雨的1991和1993年,黑网覆盖的均减产,仅45%~50%遮光率的灰网大棚覆盖的增产;最高气温在25~30℃时,覆盖降温效应很弱。覆盖栽培的夏白菜外观商品性优于露地产品,但内涵营养品质均下降,硝酸盐积累量上升。如在采收前5天揭网处理,各项营养品质指标均赶上或超过露地的,硝酸盐含量也低于露地产品,故采前揭网是必不可少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面温度与气温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运用气象统计学和气候学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北京市海淀地面气象观测站 195 5~ 199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 1981~ 1999年逐日地面温度资料 ,建立了以气温为基础的地温预测模型 ,并探索地气温差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夏半年地面平均温度高于气温 ,冬半年相反 ;农作物生长季 (3~ 10月 )平均地气温差为 2 0℃ ,年平均地气温差 0 9℃ ;地气温差 6月中旬最大 ,为 4 9℃ ,12月下旬最小 ,为 - 2 7℃ ,与辐射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用地温预测模型估算 1999年作物生长季逐日地温 ,相对误差 <2 9%。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步酶法将7日龄昆白系小鼠睾丸分离获得生精上皮单细胞悬液(主要含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分别接种于D-MEM、D-MEM/F12和KSOM后,系统研究其精原细胞的存活和增殖情况,并对生精上皮单细胞、曲细精管及完整睾丸进行了-70℃冷冻保存,同时对生精上皮单细胞进行了液氮冷冻(-196℃)保存。结果表明,小鼠精原细胞在D-MEM和D-MEM/F12中均能存活并增殖,表现为在培养的第1~9天/1~8天呈逐渐减少趋势,第9~13天/8~12天呈增殖趋势,第17天/16天以后增殖减缓,而在KSOM中只短暂存活不能增殖。生精上皮单细胞、曲细精管及完整睾丸-70℃短期(1周和2周)冷冻保存及单细胞悬液液氮短期(2周)和中长期(1和3个月)冷冻保存后,均可获得较理想的细胞存活率(均大于85%)。  相似文献   

16.
田间试验研究了除草剂2,4-D丁酯(A)和世玛(B)11月15日、次年3月20日和4月4日3个使用时期对小麦"临优145",产量结构、籽粒产量、品质和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3个使用时期均使小麦叶片Pn降低,且随使用期推迟降幅越大;世玛3个使用时期在1-15 d使叶片和旗叶灌浆前中期Pn较对照降低,灌浆后期B1(11月15日)和B2(3月20日)处理旗叶Pn高于CK处理.2,4-D丁酯3个使用时期对灌浆参数影响相对较小,而世玛使籽粒灌浆持续期(S)和有效灌浆持续期(Se)延长,使平均灌浆速率(R)、有效灌浆期灌浆速率(Rs)降低.除草剂使用时期对小麦千粒重和成穗数影响较大,且随使用时期推迟影响越大,对穗粒数影响较小.随使用期推迟2,4-D丁酯使小麦产量降低越多,世玛的B1和B2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提高157.44 kg˙hm-2和222.34kg˙hm-2,B3处理(4月4日)则减产512.71 kg˙hm-2.2,4-D的A1和A2处理使小麦籽粒品质改善,A3和世玛的3个使用时期均使小麦品质指标降低.因此,2种除草剂11月15日使用对小麦各项指标影响较小,次年4月4日使用影响最大,尤其是B3处理使产量最低,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17.
水稻灌浆期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水稻灌浆前期平均气温在26℃以上,或低于21℃,光照不足,会使多数品种稻米的出糙率和精米率降低1~3%,整精米率减少3~10%,严重者达10%以上。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随灌浆期平均气温的变化因种而异;对光强的反应,品种间亦不相同。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视不同年型而异,灌浆期太阳辐射强,多晴天少雨,日较差大的年份,随平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反之,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光强减弱,使杂交籼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地面覆盖麦秸、覆盖玉米秆、覆盖油菜秆和清耕在苹果树整个生长期对0~100 cm土壤水分、5~25 cm土壤温度、成熟期果实性状、落叶期树体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情较重的4 — 7月份苹果树花期至果实迅速膨大前期,各覆盖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较对照提高4.59%~27.09%。其中0~20 cm和20~40 cm土层含水量为清耕的108.31%~173.77%和107.74%~133.77%;4 — 6月各覆盖处理5~25 cm土层地温较清耕低0.75~7.20 ℃,差异极显著(P < 0.01)。4 — 11月份5~25 cm平均地温日变幅极显著(P < 0.01)小于清耕,较清耕低0.90~3.73 ℃。覆盖可提高单果重,以覆盖麦秸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模拟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WOFOST作物模型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模型BCC-T63输出的未来60年(2011~2070年)气候情景资料,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变化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生育期将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4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1 d;玉米产量将相应下降,中熟玉米平均减产3.5%,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1%。  相似文献   

20.
以气象产量指数指示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山西省1949~1988年气象产量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发现山西气象产量指数极差大、变幅大,与降水相关密切,涝或偏涝年均可获正常以上收成,反之旱或偏旱年则多数减产.与气温关系不密切且为反相关.可见,山西气候状况降水较少、平均雨量不敷农业需求,是制约农业生产的根本因素.山西多样的气候使得气象产量变化也呈多样性,一些区域与另一些区域(面积比约为4∶6)为反相关,由于这种互补性使山西难以形成全省性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