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穗重型品种东农423和穗数型品系东农03-44为试验材料,于2008~2009年研究了超稀植栽培对水稻根系活力、根系POD、伤流液强度等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稀植栽培条件下,根系健壮,衰老缓慢。较常规栽培根系干重和体积明显增加,上层根系分布较多。整个生育期内根系活力较高,齐穗后根系的伤流液强度和POD活性也明显高于常规栽培,且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水稻超稀植栽培不同灌溉制度与灌水、田间需水量关系,不同灌溉制度对产量的关系,不同水层对温度的影响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等方面试验研究了分析,明确了寒地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最优灌溉制度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为应用水稻超稀植培的节水灌水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中插秧形式对分蘖生产力的影响。设置了30cm×26.4cm、40cm×20cm和(50+30)cm×20cm三种不同插秧形式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密度条件下,30cm×26.4cm形式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40cm×20cm形式的单垄宽行有利于增加1穗粒数,(50+30)cm×20cm形式的双垄宽行有利于增加千粒重。因此,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插秧形式要考虑土壤肥力,即窄行稀植(如30cm×26.4cm)适于低肥力土壤,以便增加穗数;;宽行稀植适于肥力较高的土壤或增肥田,以便增加穗粒数或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不同粳稻品种群体整齐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不同插秧方式条件下各品种若干性状及整齐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插秧方式相比,超稀植时多数品种表现为茎高下降,穗子变长、单株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明显提高,空秕率下降,出穗期延迟、谷草比上升、着粒密度增加和产量下降等。但各品种对同一性状的反应并不完全一致,总的来看,变化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穗数,然后依次为空比率、穗粒率、着粒密度、谷草比、出穗期、茎高和穗长。超稀植后各性状的整齐度也发生了不同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水稻超稀植栽培地块的肥力条件水稻超稀植栽培是靠水稻分蘖能力,自身调控每亩分蘖数,达到增产目的的栽培方法。所以,进行水稻超稀植栽培要选择上等肥力,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2.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施肥原则在增施农肥,培肥地力的基础上,基肥要少施氮素化肥,酌情不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直立穗型遗传特性及其综合评价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年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从作物品种资源的重要性角度出发,对水稻直立穗型基因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及穗型遗传规律等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水稻直立穗型基因应该是多位点和多样性的,对我国北方地区来说,应加强水稻直立穗型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以拓宽现有直立穗型品种的遗传基础,防止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目前发现至少3个相互异位的直立穗型基础,均为主效核基因,且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彼此遵循基因的自由基重组和独立分配规律。对于巴利拉型基因位点来说,直立穗型相对地弯曲穗型可能是不完全显性。巴利拉型直立穗型基因具有一定的多效性,其直立穗型与某些形态生理性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多数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表明在育种实践上,既可以根据直立穗型对其它性状进行筛选,提高育种效率,又可以按照育种目标实现直立穗型与其它性状的优化组配。此外,对直立穗型在杂交稻上的应用及直立穗型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稀植强化栽培(SRI)是一种新型水稻高产栽培体系,具有省种、省水、节本、增产等优点,符合今后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一项极具研究和推广价值的水稻新型栽培法,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该技术的核心是超稀植栽培,通常密度在每亩5500-7400穴,单本小苗移栽。本文总结了超稀植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并对2年来的实践强化栽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适当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依据;综述了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在育种方面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栽培是稀植、超稀植、抛秧栽培和大棚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用抛秧钵盘在大棚中育成全根带土、带营养钵和带蘖的壮秧,在按超稀植规格浅插秧,靠壮杆大穗和低位分蘖实现高产. 一、大棚育秧 (一)选种.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出可供水稻育种和水稻田间试验采用的简易播种方式,比较分析了人工穴播和机穴播对不同水稻品种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采用机穴播更易获得较高的基本苗数、高峰苗数和有效穗数,采用人工穴播更易获得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且更有利于水稻灌浆结实;但两种播种方式间生育期无差异,且产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1.
水稻分蘖期的温度条件与适宜栽培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帮明温度对水稻分蘖的影响,1991年进行了分蘖期不同温度条件与不同栽培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超稀植栽培在分蘖期遇低温年分蘖受到抑制,造成有效穗数不足而降低产量;对于一般肥力地块,即使在分蘖期遇温度正常年,也应保持每平方米18~25穴,每穴3~4株,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主要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毕节地区农科所近年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的7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黔西北山区水稻生产条件下,7个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ri=0.7494)>株高(ri=0.7133)>成穗率(ri=0.6631)>结实率(ri=0.6508)>有效穗(ri=0.6287)>千粒重(ri=0.6196)>全生育期(ri=0.5707)。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主要性状选择指标为:全生育期165-180d,株高100cm左右,有效穗350-400万穗/hm^2,无效分蘖少、成穗率75%以上,穗粒数120粒以上,穗期抗寒性强,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8g。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盐丰47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壮秧超稀植栽培30cm×15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3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Oryza sativa L.)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水稻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15个水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水稻单株有效穗、单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值累计贡献率达74.13%,且株高、实粒数、穗长的分量值较高。因此,产量的提高必须主要依靠提高单株有效穗数。[结论]在膜下滴灌水稻育种中,适当偏重选择单株有效穗多的材料就可增加选育出单株产量高水稻品种(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宁夏水稻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40余份水稻材料的14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育种首先应注意整精米率,单株粒重和空秕率的改良,进而提高穗粒数。在水稻优质,高产育种过程中,可依据因子的分类,以主因子为主体进行多个性状的集团选择。由于因子间具有独立性,可依据该群体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采取有重点的逐步改良方法,以提高主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超稀植大中棚旱育水稻技术,是在中早熟水稻品种中使用的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稀植来实现培养健壮的秧苗目的,科学合理的高稀植能够让整体秧苗健壮水平获得提升,提高每一植株的穗粒产量和粒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水稻高产育种因素,以牡丹江31、牡丹江30等10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差异,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在参试的水稻品种中,高产品种牡丹江30拥有最大的穗长和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较高,千粒重也比较大,使得牡丹江30在每穴穗数较少、成粒率一般的情况下仍获得了最高的产量。说明穗长、二次枝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是决定牡丹江30高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超稀植大中棚旱育水稻技术,是在中早熟水稻品种中使用的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稀植来实现培养健壮的秧苗目的,科学合理的高稀植能够让整体秧苗健壮水平获得提升,提高每一植株的穗粒产量和粒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水稻育种效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策略:兼论壮秆重穗栽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是今后水稻超高栽培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