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简介勐腊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应用现状,结合勐腊县玉米免耕栽培应用实际,分析了玉米免耕栽培增效特点,总结玉米免耕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免耕栽培对玉米根系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免耕栽培对玉米根系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用杂交玉米贵单8号进行了大田试验,比较了玉米在免耕栽培及常耕栽培条件下的根系性状及其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根系的表面积、根长、体积、根尖数均显著低于翻耕栽培,但根系直径差异不显著;相对于翻耕栽培,免耕栽培玉米穗位叶面积显著减小,穗位高显著降低,但株高和茎粗没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3.
胡飞 《农技服务》2009,26(7):16-16
玉米免耕栽培不搅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是典型的轻型栽培。免耕秸秆覆盖保湿性能好,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玉米栽培,节本增效显著,玉米免耕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杆还田免耕栽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灌  袁文  韩烨君 《广西农学报》2009,24(4):22-23,39
玉米免耕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田间试验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免耕、常规翻耕栽培产量要高,效益要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常规翻耕增产5%以上,每667m2节本增收90元以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广西多年来免耕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生理生态特点、系统配套技术、创新技术模式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找出了当前广西玉米免耕栽培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集成适合马山县实际的多样化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模式,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连续3年6造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等作用;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玉米平均产量达6965kg/hm2,比常耕栽培增产229kg/hm2,增产7.2%,平均节本增收1223元/hm2.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区劳力少而弱的特点提出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为广大山区提供免耕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基于此,在介绍免耕栽培优势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在适宜播种条件下,除播种施肥外不再进行翻耕,节本增效,提高单产的一种种植方式,对于武定县海拔1800 m以下地区玉米种植区域都比较适用。决定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的核心气象因子为温度和降水,而评价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的关键指标为降水和玉米生育期内≥10℃积温。1免耕原理与推广前景玉米免耕栽培是指从玉米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中,不实施任何形式的耕翻或灭茬的一种简化新型栽培模式。它除兼容了原免耕种植方法的很多优  相似文献   

9.
稻草覆盖对稻茬免耕秋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玉米登海11号为材料,通过稻田免耕覆草栽培试验,研究了稻草不同覆盖量对湘南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明显增强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玉米叶片光合势,增加叶绿素含量,对提高玉米产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议早稻茬免耕秋玉米栽培的稻草覆盖量在9 000~12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胡仕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132-132,202
针对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部分稻田秋季严重缺水不能种植晚稻这一生态环境的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用玉米生产代替晚稻种植,特进行不同玉米品种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是切实可行的,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极显著,农大108、登海9号、登海11号都可以作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其中登海11号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免耕栽培切块种薯播种方法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切块种薯芽向上摆种掩土盖种盖草、切块种薯芽侧向摆种盖草、切块种薯切口向上摆种盖草和切块种薯芽向上摆种盖草免耕栽培冬种马铃薯.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切块种薯播种比普通翻耕播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在四种免耕切块种薯播种方法间,以切块种薯芽向上摆种掩土盖种盖草方法最好,出苗齐苗快、成苗率较高、植株生长稳健、块茎形成早数量多,增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的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适宜绥化北部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并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2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筛选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2011年对25个供试玉米品种进行鉴定,主要选择指标为熟期、抗病及抗倒伏性。筛选出10个同熟期、熟期适中(活动积温在2 300℃左右)、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即东农254、绿单1号、绥玉7号、绿单2号、丰单3号、丰单4号、绥玉19、兴垦5号、龙单59和绥玉22。2012年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产量试验。密度小于6.00万株·hm-2时,东农254产量最高(11 840kg·hm-2),其次为绿单2号,并对这两个品种进一步进行密度和栽培方式试验,东农254最适栽培密度为6.00万株·hm-2,绿单2号最适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二者都不适合高密度栽培。二比空栽培方式、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与常规清种栽培方式均具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尤其大垄双行栽培方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寻求最佳种植方式、提高普通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密度和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品种迪卡008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长、秃尖、行粒数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穗位高、穗粗、行数和产量呈上升趋势.株高、穗长和行粒数在宽窄行方式下有较好的生长表现;行数和百粒重在0.75 m+0.55 m宽窄行下表现最好;茎粗和穗粗以0.80 m+0.40 m种植方式为佳.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在4个不同生育时期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指数在3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品种迪卡008在密度为57000株/ha、行距为0.65 m+0.65 m的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9677.35 kg/ha.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辽西地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选择适合该地区的高产玉米种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耕作方式),利用Matlab软件中的anova1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试验测得不同因素在不同设置下的玉米产量和生物产量数据,将数据带入Matlab软件计算得到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结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均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应进行适当选择;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可以在玉米种植中适当减少耕作次数。  相似文献   

15.
玉米作为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的种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现代科技融入到玉米的栽培之中由此产生了更加先进的高产玉米栽培方法。由于玉米栽培技术对于玉米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优质高产玉米栽培技术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下文中笔者将针对于优质高产玉米抗旱播种技术进行浅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区玉米麻地膜覆盖栽培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半干旱地区玉米采用麻地膜覆盖栽培与普通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试验,研究了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温度、土壤持水量、玉米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栽培比常规栽培生育进程加快,株高和叶面积系数增加,根干重减少,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增加8.42%。麻地膜覆盖栽培经济效益低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栽培及间作模式下玉米(Zea may L.)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差异.[方法]两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与矮秆作物大豆间作相结合的一种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和常规玉米栽培模式(CK).[结果]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可改善玉米的通风透光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叶向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充分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使玉米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分别比单作玉米模式提高16.3%和24.1%.[结论]该研究揭示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的高产机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及生理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摸索适合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的"轻简"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与种植方式存在互作效应,穴双株种植最省时节本,适合于中穗型及半紧凑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比一穴单株种植的玉米单产高,高出的产量范围为333.3~1 428.6 kg/hm2,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3.4%~42.4%。对于一穴双株玉米种植模式,在7.5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即行距为70 cm×70 cm,穴距为32 cm时,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单产达到最高值11 285.7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玉米籽粒机收质量的关键因素,解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偏高的问题,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研究,笔者提出未来玉米籽粒机收推广过程中,选用适宜籽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施用方式,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是推动中国玉米籽粒机收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快籽粒机收推广的建议:加快早熟、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明确各生态区域影响籽粒脱水动态的因素和机制;综合运用粒收品种选育、品种熟期配置、延迟收获期、栽培技术配套。同时,应加强农艺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农艺农机有机融合,推动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应用,提升玉米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