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酵时间对可可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含咖啡碱只含可可碱的新茶树资源可可茶2号进行了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通过茶叶生化成分分析与感官评审,研究了发酵时间对可可茶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茶制作红茶的发酵时间以8 h为最佳。由可可茶制作而成的红茶依然不含咖啡碱,儿茶素中以C和GCG保留量最高,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3.
花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长,花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4.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5.
针对遵义红茶的加工工艺中不同发酵供氧条件对遵义红茶发酵效果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遵义红茶在通风发酵供氧充足环境下比在密封发酵供氧不足环境下所制的红茶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6.
陈娟  潘科 《农技服务》2018,(1):56-57
红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发酵茶类。为进一步研究红茶发酵提供基础和借鉴,对红茶发酵实质、发酵理论演变及其发酵工艺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氧气对红茶发酵进程及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酵温度和时间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饲用豆粕进行发酵试验,研究发酵温度和时间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发酵温度为25,30,35,40℃,发酵时间为0,24,36,48,60,72,84,96 h,并对温度和时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温度和时间对发酵豆粕pH、粗蛋白含量和酸结合力均会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且温度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发酵的适宜温度和时间分别是35℃和72 h,其粗蛋白含量最高,为54.22%,较未发酵豆粕提高8.65%(P〈0.01),pH和酸结合力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P〈0.05)。  相似文献   

8.
茶叶的品质包括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而茶叶的生化成分是茶叶内质优劣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43份云南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按照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将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设为5项审评因子及权重分,对43份试验材料进行红茶感官审评,根据审评结果确定红茶适制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前期进行响应面法以及神经网络分析法优化液态悬浮红茶茶汤的最佳发酵条件基础上,选择不同pH、温度以及时间条件下制备4份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以4份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为样品,选取香气、汤色、滋味、浊度为评价因素,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评判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品质。同时,测定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TRs/TFs、咖啡碱、氨基酸、多糖、蛋白质以及还原糖等化学成分含量,并对各化学成分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模糊感官评价体系筛选出最易为消费者接受的红茶茶汤的工艺条件为pH 5.8、反应温度30℃及发酵时间30min,此条件下制备的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模糊感官综合评分为3.66分,茶汤具有色泽均匀、滋味平和的特点。红茶茶汤中的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等化学成分对茶汤的香气及滋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1.
将银杏叶提取物和罗汉果提取物分别添加到红茶发酵过程中开发功能性红茶,考查了天然提取物对发酵红茶中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罗汉果提取物进行发酵所得茶叶的茶黄素含量要高于添加银杏叶提取物和未添加提取物进行发酵的;茶红素的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下降;随着天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茶褐素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选用种植于雪峰山脉海拔1 000 m的槠叶齐、潇湘红21-3、碧香早、尖波黄13号、白毫早及保靖黄金茶1号这6个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同一红茶加工工艺,对样茶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潇湘红21-3和槠叶齐加工的新化红茶滋味浓强、收敛性强,汤色红浓亮,产品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其中潇湘红21-3甜香带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和优化“崇庆枇杷茶”红茶的品质,本研究将摇青工艺引入,探究其对“崇庆枇杷茶”加工红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摇青工艺红茶的水浸出物的含量为(32.94±0.49)%~(43.12±0.41)%,,茶多酚的含量为(14.68±0.38)%~(20.79±0.08)%;儿茶素总量的含量为(2.99±0.08)%~(3.58±0.02)%;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为(1.38±0.07)%~(3.25±0.11)%及1.99±0.07)%~(5.74±0.07)%,均为2#处理最高;从感官评审结果来看:2#处理的各因子的得分和品质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摇青工艺引入“崇庆枇杷茶”的红茶加工中,可改善和提高其制茶品质,以摇青时长40min最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以南川大树茶春季1芽2叶为原料,加工传统工夫红茶,研究感官风味及主要品质成分在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并以云南大叶种红茶为对照,评价大树茶红茶的适制性及品种特色.结果表明:在南川大树茶红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儿茶素总量大幅减少,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在加工中有所增加外,其余7种儿茶素质量分数在加工中均大幅减少.没食子酸(GA)在加工过程中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揉捻后,茶黄素总量及茶黄素(TF)、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 4个组分质量分数都急剧增加,之后的工序中有增有减,只有TFDG持续积累,且是质量分数最高的组分.茶红素质量分数先增多后减少,而茶褐素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持续累积.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加工中有所增加,鲜叶含24.11 mg/g,毛茶中达到最大值36.34 mg/g.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质量分数较高,茶氨酸、谷氨酸等随着加工的进行质量分数减少,而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等质量分数增加;绝大多数氨基酸经萎凋后质量分数都大幅上升;从发酵结束到烘干的过程中,所有的氨基酸质量分数都有所增加.感官审评表明,整个加工中,发酵80 min时滋味最好,甜醇爽口;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大树茶红茶,条索紧结,橙黄明亮,甜醇鲜爽,有甜香.相较之下,大树茶汤色不如云南大叶种,但香气更优,整体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 kg,将玉米、麸皮、低粕按60%、30%、10%的比例配制混合均匀后加入5%的酵母菌+乳酸菌(比例1:1)的混合菌液,以粗蛋白、酸溶蛋白和总酸为评价指标,在不同发酵时间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筛选最优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混合物料经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48 h后,物料中的粗蛋白质、酸溶蛋白及总酸含量与原料相比增加幅度最大,增幅分别为2.98%、9.29%及1.64%,因此混合物料经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48 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遵义红茶即黔红,属于工夫红茶,其目前各厂的加工工艺以及水平参差不齐,都处于探索阶段。针对遵义红茶加工工艺中的发酵环节、发酵环境条件即发酵供氧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发酵供氧充足与供氧不足两种环境条件下对分析其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遵义红茶在通风发酵供氧充足环境下比在密封发酵供氧不足环境下所制的红茶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17.
使用“一种确定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新方法”(Z1200810073664.5)(下称仪器检测主法)控制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并与传统的以人的感官判断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仪器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及时,检测结果具有重现性和可操作性,用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检测判断发酵适度,可实现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控制工夫红茶品质的形成,克服以人的感官判断造成的模糊性与不确定件,有利于实施标准化操作,从而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最终达到稳定、提高工夫红茶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温度和湿度对红茶发酵的影响和季节对红茶发酵的限制,设计了基于PID的智能化红茶发酵系统。该系统采用自动控制技术,使其能根据PID预设参数自动调控温度、湿度和空气交换流量,并实时显示在LCD彩屏上,实现对温度和湿度的精确调节,达到红茶发酵不受环境条件制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数控发酵与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变化的关系,提升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进一步推广大叶种红茶数控发酵技术。分别采取数控发酵和传统室温发酵的方式,以云抗10号、矮丰、雪芽100、长叶白毫4种无性系大叶种红茶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大叶种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检测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比分析所制大叶种红茶在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芳香化合物上的差异。数控发酵有利于增加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的含量,提高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数控发酵大叶种红茶的优势为:在传统室温发酵的基础上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提高7.76%,茶多酚含量平均提高2%,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提高0.4%,咖啡碱含量平均提高8.84%,茶多糖含量平均提高6.23%;数控发酵相比传统室温发酵,云抗10号芳香化合物高出1.21%,矮丰高出2.19%,雪芽100号高出5.17%,长叶白毫高出4.42%。就4个品种而言,又以云抗10号数控的综合品质表现最优,其在感官审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方面与传统温室发酵相比,均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且在芳香化合物方面检出其含有香气物质α-法尼烯。本研究为优...  相似文献   

20.
纳雍红茶属工夫红茶,其目前的加工工艺现状和各加工制作水平参差不齐,都处于探索阶段。加工工艺中的发酵环节、发酵环境条件,即发酵供氧问题,发酵供氧充足与供氧不足两种环境条件下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证明纳雍红茶在通风发酵供氧充足环境下比在密封发酵供氧不足环境下的红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