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为我县主要夏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玉米螟是夏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切实提升我县玉米品质,减少玉米螟危害损失,我县连续3年引进"生物导弹"防控玉米螟,防控效果显著,农民收益提高,推广带动明显。在推广过程中本人积累了一定的推广经验,以利于我们在推广应用中借鉴。一、产品来源及技术原理"生物导弹"产品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产品支持,其杀虫原理是以昆虫病毒流行学为基础,以卵寄生蜂(赤眼蜂)为媒介传播病毒,使初孵幼虫患病,从而诱导种群患病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利用了两方面的杀虫作用,一是赤眼蜂寄生,二是赤眼蜂传毒。  相似文献   

2.
正一、绿色防控基本情况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在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粮田内,涉及大王寨、西曲店2个行政村,示范区面积667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新技术推广335000平方米。在示范区内设置绿色防控核心区、不防治空白对照田3335平方米和化学农药防治区3335平方米。二、"生物导弹"技术原理利用"生物导弹(携毒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实施卵期接毒,并诱发病毒流行达到控制幼虫的发生与危害,充分发挥了卵寄生蜂与病毒两者的优势,该技术省工、环保、成本低,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物导弹防治农林害虫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导弹防治农林害虫新技术"为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开发,主要利用卵寄生蜂为媒介在目标害虫中传播病毒造成流行病,达到长期有效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一种新型生物治虫技术.文章从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前景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夜蛾类害虫是上海地区草莓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为确保上海市草莓生产无公害,进行了释放赤眼蜂对草莓夜蛾类害虫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对防治草莓夜蛾类害虫有一定效果,9月6、9日连续2次释放赤眼蜂,因受草莓苗携带幼虫的影响,防治效果不太理想,但9月26日第3次放蜂后,赤眼蜂释放棚在放蜂后13 d残虫防效为40%、21 d残虫防效为80%、28 d残虫防效为100%,虫伤株率接近或稍低于常规化学防治棚,防治效果略高于常规化学防治棚。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学家成功找到了利用“传递杀虫病毒的卵寄生蜂”防治害虫的新方法。这种卵寄生蜂通过寻找寄主的方式,将病毒带入目标害虫的卵表面,完成病毒的“卵期”接毒,导致初孵幼虫染病,“制造”病毒流行病,在害虫种群中形成二次感染,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广西热带农业》2006,(5):11-11
我国科学家成功找到了利用“传递杀虫病毒的卵寄生蜂”防治害虫的新方法。这种卵寄生蜂通过寻找寄主的方式,将病毒带入目标害虫的卵表面,完成病毒的“卵期”接毒,导致初孵幼虫染病,“制造”病毒流行病,在害虫种群中形成二次感染,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广东农业科学》2006,(2):84-84
我国科学家成功找到了利用“传递杀虫病毒的卵寄生蜂”防治害虫的新方法。这种卵寄生蜂通过寻找寄主的方式,将病毒带入目标害虫的卵表面,完成病毒的“卵期”接毒,导致初孵幼虫染病,“制造”病毒流行病,在害虫种群中形成二次感染,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研究及其治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ubner)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害虫,由于食性杂,可广泛为害蔬菜、花卉、药用作物、牧草等栽培作物,已知寄主多达170种以上。近年来,该虫的危害逐渐加重,尤其在高温期为害十分突出,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甜菜夜蛾每年可繁殖数代,如福建省每年可繁殖8代,在宾);D地区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一、甜菜夜蛾的抗药性问题由于在对甜菜夜蛾的防治上仍然主要依赖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加上操作上的不规范,使甜菜夜蛾普遍产生了抗药性。80年代以来,随着杀虫剂使用频率和强度的不断增加,抗药性也日…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小同生物防治资源协同控制害虫的可行性,研究了斑痣悬茧蜂和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IN-PV)联合作用于斜纹夜蛾时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IN-PV浓度为10~6PIB/ml、10~7PIB/ml和10~8 PIB/ml 3个浓度下,无沦是病毒和寄生蜂一同处理,还是先寄牛蜂处理1 d后冉病毒处理,斑痣悬茧蜂对SINPV的侵染力和侵染速度均无显著影响.联合处理时病毒埘寄牛蜂也无不良影响,蜂后代结茧数与对照无差异,仅缩短了先寄生蜂后10~6PJB/mJ SINPV处理组寄生蜂从卵刮茧的发育历期.从氟啶脲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来看,寄生蜂寄生经1.25 mg/L氟啶脲处理后的甜菜夜蛾,其后代发育历期和结茧均未受影响,仅羽化受影响.寄生蜂成虫卣接经10 ms/L、20 mg/L和40 mg/L(田间推荐剂量)氟啶脲处理后,均对后代结茧和发育历期等无显著影响.表明斑痣悬茧蜂可较安全地与一定浓度范围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或氟啶脲联合用于夜蛾类害虫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是芦笋上的2种主要鳞翅目为害害虫,近些年在浙江发生极为严重,对浙北地区的芦笋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于2016年采用性诱法对2种害虫的年发生动态展开监测。结果显示:浙北地区斜纹夜蛾年可发生5代,甜菜夜蛾年可发生6代。全年斜纹夜蛾的发生量高于甜菜夜蛾,其中,5—11月斜纹夜蛾总诱蛾量为41 338头,甜菜夜蛾总诱蛾量为2 255头。无论是斜纹夜蛾还是甜菜夜蛾,大棚外诱捕器诱蛾量均远高于大棚内,这表明监测用途的诱捕器更适宜设置在大棚外。在浙北芦笋种植区,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主为害均为第3代、第4代和第5代,因此控制好第1代和第2代的虫口基数对于控制2种夜蛾全年发生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食心虫、卷叶蛾等是苹果生长期主要鳞翅类害虫。其钻蛀食心、卷叶等危害特征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成为果园用药的主因之一。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于害虫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可以有效控制此类害虫,达到减少化学药剂用量,提高苹果安全质量的效果。赤眼蜂释放技术要点如下:一、释放时机由于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因此,必须达到"蜂、卵相遇",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利用性诱剂预测害虫产卵高峰期。京津冀地区每年  相似文献   

13.
2008-2009年,在山西忻州市糯玉米田进行了玉米螟卵赤眼蜂消长动态、玉米螟卵优势种寄生蜂以及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卵期没有采集到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二代玉米螟卵初期始见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田间赤眼蜂寄生率的时间变化具有典型的害虫-天敌跟随现象,后期田间赤眼蜂自然寄生率很高;玉米螟赤眼蜂为当地糯玉米田玉米螟卵中的优势种寄生蜂;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糯玉米田二代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卵块校正寄生率达79.73%~96.71%,雌穗被害率被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4.
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普遍的天敌昆虫首推赤眼蜂。作为一种卵寄生蜂,将害虫杀死在卵期,可有效地阻止害虫的幼虫对作物的危害。加之该蜂较易大量人工繁殖,应用技术也相对容易,因而赤眼蜂的研究也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赤眼蜂的分类 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是一种卵寄生蜂,一般体长0.5—1.0毫米,最小的只有0.17毫米。这样微小的体形给分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直到采用雄性外生殖器结构作为鉴定依据以后,赤眼蜂的分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的背景下,研究了性诱剂对露地蔬菜害虫,尤其是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蛾类害虫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可大量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蛾类害虫,能有效降低害虫的寄生率和幼虫虫口密度,从而控制田间幼虫为害,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6.
甜菜夜蛾是一种多食性、暴食性害虫,其暴发成灾将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防治甜菜夜蛾,应加强预测预报,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和成虫诱杀等防治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发生关键时期用药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甜菜甘蓝夜蛾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向甜菜种植户提供有效防治甘蓝夜蛾的指导,笔者概述了甘蓝夜蛾在中国甜菜产区的发生情况及对甜菜生产的影响,综述了这种害虫在国内的分布与危害、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以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使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控制该害虫的一系列技术,最后展望了甘蓝夜蛾无公害控制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寄生于多种害虫卵内,导致害虫卵不能发育孵化。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方法简单,无毒害,效果好。本文通过研究温度、湿度、光和风对赤眼蜂的影响,以掌握赤眼蜂生存规律,以期为生态保护技术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30亿PIB/m 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是由江西省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杀虫剂,为了研究其杀虫活性,进行了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亿PIB/m 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突出,制剂施用量300 m L/hm2,防治效果达80%以上,持效期长达7d以上,可以兼治其他害虫。30亿PIB/m 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对甜菜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甜菜夜蛾多食性复杂,近年在阜宁县发生频率增加,对农作物构成很大威胁,本文对致灾性害虫甜菜夜蛾的防控技术和具体应用作以简介,该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