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琨 《中国稻米》2003,9(3):18-18
1.湘辐994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通过对湘辐87-12/湘早籼20号的F1 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后选育而成。该品种全生育期112天 ,属早稻迟熟类型。抗性 :叶瘟7级 ,穗瘟7级 ,白叶枯病3级。湖南省区试两年平均单产465.1kg/667m2 ,比对照湘早籼19号低4.7 % ,减产显著。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2.湘丰早119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采用中鉴100//湘早籼3号/泸红早1号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08天左右 ,属早稻中熟类型。抗性 :叶瘟7级 ,穗颈瘟9级 ,白叶枯病5级。湖南省区试两年平均单产444.88kg/667m2,比对照湘早籼13号增产1.82 %。适宜在湖南省非…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江流域双季稻机插秧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插密度与氮肥用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双季稻产量并未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以高密(36.4万穴/hm2)+高氮(施纯氮量早稻175.5 kg/hm2,晚稻189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其中,早稻为7.80 t/hm2,晚稻为9.05 t/hm2,但与高密+中氮(施纯氮量早稻110 kg/hm2,晚稻140 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栽插密度和施氮量间互作效应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其中,氮肥吸收利用率中氮比高氮平均增加13.26%,高密度比低密度平均增加17.53%。由此可见,提高栽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增加有效穗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少氮密植可作为长江流域机插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水发酵处理后还田对苜蓿生长和土壤的影响,试验设置了追肥(苜蓿专用配方肥N∶P2O5∶K2O为4∶13∶40)225 kg/hm2、追肥112.5 kg/hm2+粪水360 m3/hm2和只追施粪水360 m3/hm23个处理。结果表明,追肥112.5 kg/hm2+粪水360 m3/hm2处理下,2019、2020年全年苜蓿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5 506.5和15 548.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追肥112.5 kg/hm2+粪水360 m3/hm2和只追施粪水360 m3/hm2两个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而含盐量则降低。追施粪水360 m  相似文献   

4.
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4,(4):47-49
以金优527和F优498等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播种量可有效增大成株密度、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成穗率降低,单株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和每穗粒重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产量都以播种量1518 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6.
三熟制模式下南方双季稻茬口衔接季节紧张是协调双季稻周年增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前人在三熟制模式下水稻品种搭配以及肥料利用率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三熟制模式下南方双季早稻产量及其养分积累分配相关性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比较南方双季早稻养分积累分配特征,本文以15个水稻早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水稻品种的秧苗素质、基本苗及分蘖动态、经济性状、营养元素积累及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秧苗素质存在显著差异,‘株两优819’的叶龄、苗高、百株鲜重等多项指标优于其他品种,秧苗素质表现佳。分蘖动态调查表明不同品种达到分蘖峰值的时间不同,其中以‘株两优929’的高峰苗最大,1 hm2达616.65万茎蘖数,‘株两优929’与‘中早39’高峰苗差异最为显著,‘株两优929’较‘中早39’显著增加33.62%。氮、磷、钾总养分的积累方面,‘株两优929’和‘陵两优942’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311.88 kg/hm2和376.35 kg/hm2。‘陵两优942’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2 028.09 kg/hm2。‘株两优929’的实际产量最高,为7873.01 kg/hm2。成熟期水稻品种养分积累量与子粒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氮、磷积累与有效穗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r=0.50*),株高与千粒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6**),结实率与千粒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通过关联度分析表明,‘陵两优942’和‘株两优929’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本研究对南方多熟制稻区早稻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紫两优737、野香优699和野香优676等3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直播、翻耕直播和人工插秧(CK)3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其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测算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以期找到适宜的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人工插秧相比,直播栽培的生育期缩短7~10 d,株高下降7.1%~16.3%,有效穗数增加53.2%~77.8%,每穗总粒数减少27.3%~34.0%,产量显著下降2.6%~8.8%,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和翻耕直播在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免耕直播的收益最高(10 872.0~28 770.0元/hm2),翻耕直播的收益排第2位(9 064.0~26 700.0元/hm2),人工插秧的收益最低(7 580.0~25 410.0元/hm2),免耕直播和翻耕直播的纯收入分别比人工插秧高13.2%~61.4%和5.1%~30.8%。综合比较3种栽培方式,免耕直播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小区对比方法,在施氮量0~270 kg/hm2范围内,探讨水稻新品种盐粳219产量及品质对施氮量的响应,明确适宜的施氮量,为其优质高产施肥提供指导依据。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盐粳219的株高、净光合速率、结实率、纹枯病的染病程度以及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表现出降低趋势。施氮180 kg/hm2、210 kg/hm2、240 kg/hm2、270 kg/hm2处理分别比0 kg/hm2处理增产48.03%、52.91%、58.86%、63.71%,但稻米食味值分别较0 kg/hm2处理降低1.0、1.6、4.3、6.6分。兼顾产量与品质并结合大面积示范结果,建议滨海稻区水稻新品种盐粳219优质稳产栽培的适宜氮肥(N)量为180~210 kg/hm2,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施氮(N)量可增至240~270 kg/hm2<...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技术对直播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直播早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早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有利于早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重,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直播早稻的基、蘖、穗的氮肥适宜施用比例为60:20:20,可保持较高的成穗率,适宜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产量表现最高。  相似文献   

11.
选用3种类型且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分别为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三系杂交籼稻品种蓉18优2348、两系杂交籼稻品种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N1,240 kg/hm2;N2,285 kg/hm2;N3,330kg/hm2)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杂交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在N3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16.83 t/hm2和15.64 t/hm2;晶两优534则在N1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2.54 t/hm2。在最高产施氮量条件下,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拥有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达304.18万/hm2、279.39粒和324.28万/hm2、220.85粒,晶两优534则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达21.11 g和89.15%,且甬优1540的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  相似文献   

12.
胡溶  胡田  陈光辉  易镇邪  秦丹 《作物研究》2023,(6):551-555+569
为探讨生物碳与氮肥配施对米粉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米粉稻品种湘早籼32号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不施氮肥,CK;施纯氮180 kg/hm2,T1;施纯氮180 kg/hm2+生物炭,T2)在湖南浏阳开展两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主要通过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实现水稻增产,生物炭与氮肥配施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进一步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幅度为7.92%~11.80%;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提高出糙率和精米率,并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提高直链淀粉与各蛋白质组分的含量,尤其是清蛋白含量;生物炭与氮肥配施降低了稻米淀粉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对峰值黏度时间、糊化温度无显著影响,整体上改善了米粉稻稻米黏度特性。可见,生物炭配施处理对米粉稻具有较好的增产与提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早稻两优287和常规早稻鄂早18为材料,研究手工直播、机械精量穴直播、免耕抛秧、翻耕抛秧及移栽等5种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变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采用翻耕抛秧,其群体消长快,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相对较多,产量高,但穗型整齐度稍差;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分蘖发生早,个体生长健壮,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穗型整齐度好,产量高;采用移栽,生育进程合理,成穗率高,稳产性好;采用免耕抛秧,群体消长相对平稳,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较稳;采用手工直播,分蘖发生快,苗峰高,全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少,产量低。  相似文献   

14.
舜达135是绍兴市舜达种业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育成的早熟常规早籼稻新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早熟、高产优势,在特早栽培条件下(播种期比绍兴传统播期提早10~15 d)开展了不同梯度机插密度和肥料用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插密度对舜达135有效穗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氮肥水平和氮肥水平与机插密度的互作对舜达135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以种植密度25 cm×14 cm、纯氮施用量150 kg/hm2的处理实际产量最高,达9 633.45 kg/hm2。在2021年和2022年示范中,特早栽培条件下舜达135百亩示范方产量分别达到10 563.00 kg/hm2和10 258.05 kg/hm2。通过2年的示范,总结提出了舜达135特早栽培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湘西烟区烤烟新品种湘烟7号的配套栽培措施,2022年在湘西州花垣县道二乡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施氮量(N1.112.5 kg/hm2;N2.135 kg/hm2;N3.157.5 kg/hm2)、种植密度(D1.15 150株/hm2;D2.16 665株/hm2;D3.18 510株/hm2)和留叶数(L1.14片;L2.16片;L3.18片)对湘烟7号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移栽后30~60 d的湘烟7号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移栽90 d之后表现出显著影响,而密度与留叶数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自移栽后60 d才开始表现。施氮量主要影响株高、茎围和后期叶面积指数,密度主要影响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叶面积,而留叶数对各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施氮量较大、密度较小和留叶数较多情况下,湘烟7号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影响产量和产值的主要因素是施氮量,影响均价和上等烟比例的主要因素是留叶...  相似文献   

16.
向午燕  董智  冯晨  蔡倩  张哲  郑家明  白伟 《玉米科学》2023,31(1):126-134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还田量不同灌水量处理间差异明显,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秸秆还田量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成熟期株高与叶面积,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互作显著影响成熟期穗重。不同灌水量下春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也差异显著,3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3 000 kg/hm2处理、4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6 000 kg/hm2处理产量具有显著优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播前土壤蓄水量、收获土壤蓄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土壤蓄水量增加6.38%~9.8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67%~22.68%。在沈阳地区枯水年春玉米秸秆还田量3 000 kg/hm2、平水年秸秆还田量6 000 kg/hm2是区域最佳的秸秆还田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水分管理方式、施氮量和用种量对水直播稻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苗期稻田杂草发生的影响,于2021年以卓两优1126为试验材料,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大田试验。以水分管理方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播种量为再副区。水分管理(播种至3叶1心期)设淹水(W1)和湿润(W2)2个处理;施氮量设0 kg/hm2(N0)、150 kg/hm2(N1)和195 kg/hm2(N2)3个处理;播种量设15.0 kg/hm2(D1)、22.5 kg/hm2(D2)和30.0 kg/hm2(D3)3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间苗期稻田杂草总数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施氮量和用种量处理间杂草总数差异不显著。W1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8.5 t/hm2,显著高于W2处理;N1和N2处理间水稻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N0处理;水稻产量随着用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用种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水稻淹水直播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松辽778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施纯氮量11.3 kg/667 m2,有效穗最多24.0万/667 m2,实粒数最多124.7粒/穗,结实率最高达90.2%,千粒重最大22.6 g,成穗率最高91.3%,产量最高为623.7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完善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保证产量米质同时尽量降低农业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为直播稻未来在滨海稻区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产量、米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播种量为97.5 kg/hm2机械旱直播产量最高,加工品质较好,但稻米营养品质及食味值略低于播种量为120 kg/hm2;水稻机械旱直播比机插秧分别减产2.13 t/hm2、1.76 t/hm2、2.05 t/hm2,但效益比机插秧分别增加了0.144万元/hm2、0.218万元/hm2、0.118万元/hm2,处理2比处理1、3分别增加0.074万元/hm2、0.100万元/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烟后轮作不同品种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2020年在湖南省浏阳市达浒镇金田村以湘农甜玉3号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5个密度水平,其中湘农甜玉3号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2 000(T1)、48 000(T2)、54 000(T3)、60 000(T4)、66 000(T5)株/hm2,郑单958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5 000(S1)、52 500(S2)、60 000(S3)、67 500(S4)、75 000(S5)株/hm2,比较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不同品种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下,2种玉米的生育期没有显著差异;从吐丝期起,2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过高的轮作密度导致湘农甜玉3号倒伏倒折率增加、秃顶变长,郑单958的总叶片数和空秆率增加、穗粒数降低;2种玉米的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湘农甜玉3号以T3处理的产量最高,郑单958则以S3处理产量最高。该地区烤烟收获后轮作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的最佳密度分别为54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