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旱地条件下,选择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品种对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播种密度要求不同,每hm2多穗型315万、中间型369万、大穗型433万;播种密度对穗数与穗粒数的变化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品种与种植密度的不同,对整个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傅兆麟  马宝珍 《小麦研究》1998,19(3):18-19,10
本文选用3个不同类型的小麦高产品种于1994-1997年进行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了最精播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播种密度下,中穗多穗型品种具有显著增产优势;在较高播种密度下,大穗少穗型品种具有显著增产优势;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在介于上一者之间播种密度时具有显著增产优势。同一类品种的不同播种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大穗少穗型、大穗较大穗型和中穗多穗型3种类型品种的最佳精播密度分别为270万株/hm^2、225  相似文献   

3.
弱筋小麦是白酒酿造的主要原粮之一,四川是白酒生产大省,随着白酒产业发展,对酿酒专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四川省北部丘陵、平坝区域适合弱筋小麦生产,针对性配套集成弱筋小麦生产技术较为重要。介绍了品种选择、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收获与烘干等技术要点,助力实现四川北部酿酒专用弱筋小麦优质绿色、丰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攀西地区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密度的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不同播种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显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及其成穗,从而显著影响其产量。机条播是最好的播种方式,基本苗360万/hm^2是最好的密度。  相似文献   

5.
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44.4万,穗粒数35.3~40.0,千粒重40.2~45.8g。  相似文献   

6.
赵红克  张震 《种业导刊》2013,(11):17-18
针对南阳盆地晚播小麦的特点,从播种时间、品种选择、肥水施用、播种密度、中耕除草等方面阐述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欧行奇  王稼苜  李新华 《种子》2016,(10):67-69
小麦穗发芽在全球范围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和发芽率的降低.本研究以小麦品种百农64、周麦18、济麦20和豫麦34为材料,将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种子(正常、吸胀、萌动、亚发芽、发芽、超发芽)分别播种在3种不同深度(1.5,3.0,4.5cm)下,研究6种不同发芽程度种子的田间出苗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芽程度和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田间出苗率都有显著影响.1)6种不同发芽程度的小麦种子除济麦20是萌动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外,其它3个品种都是以正常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高;4个小麦品种均以超发芽状态的种子出苗率最低.2)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的影响显著,所有品种均以3.0 cm播种深度的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成穗数中等,穗型中等大小的冬小麦品种泰876161,在适期播和晚播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播种密度与小麦边际效应的相关规律,主工结果是;1.无论是适期播种还是晚播也无论密度如何,高产田条件下小麦的边际优势主要表现为边1行。内行之间的产量呈高低起伏的相同分布,差异较小。2.边行小麦和内行一样,也存在穗,粒,重的矛盾,大播量栽培并不能增加边行的绝对产量,而内行小麦却显  相似文献   

10.
播种密度对甘肃东部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东部旱作条件下,对3个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进行适宜播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晋豆19明显低于生育期间田间耗水量,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适宜播种密度为13.5万~18.0万株/hm2,播种密度对大豆生育期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适宜播种密度能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分期播种对豫北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为豫北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采用EXCEL等软件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对豫北不同优质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的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8901’品种的不同的播期处理对它最后产量的影响度相对较小,而‘郑麦-9405’和‘郑麦-9023’不同的播期则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地段最好在适时播种的条件下多采用半冬性品种,而对于部分以小麦-旱稻轮作方式的地段播种春性品种为宜,且应在10月15—25日内完成播种。  相似文献   

12.
旱作大豆播种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旱作区大豆种植效益,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地区开展播种密度对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其主要经济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在播种密度9.0万株/hm2~27.0万株/hm2的范围内,晚熟品种‘汾豆78’、‘晋豆23’适宜种植密度为18.0万株/hm2,早熟品种‘中黄30’、‘晋豆19’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适宜播种密度能够明显提高旱作区大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少耕和翻耕对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对比研究了少耕播种(Less-tillage sowing,LT)和传统翻耕播种(Ploughing so-wing,PS)对小麦群体光照强度及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PS处理相比,...  相似文献   

14.
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对不同播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不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的生产性能表现,为今后进行能源甘蔗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对来自国内外的5个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在5种不同播种密度下进行1年新植1年宿根种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水平之间的平均生物产量、蔗茎产量、蔗糖产量和总可发酵糖产量差异均不显著;B1、B8、GT26、GT97/69、GT22等品种(系)之间在生物产量、蔗茎产量、蔗糖产量、总可发酵糖产量和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GT97/69、B1对播种密度反应比较敏感,其最适宜的播种量分别是每公顷12万芽和13.5万芽,其他品种反应则不敏感。甘蔗的产量主要由品种(系)的种性决定,不同品种对不同的播种密度反应不同,甘蔗新品种在推广应用之前应在不同栽培管理水平和环境条件下进行播种密度试验,确定比较合理的单位面积播种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田常用除草剂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WG)作用靶标为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石河子大学农学院通过研究新疆不同品种小麦的ALS对啶磺草胺WG的耐受性,确定啶磺草胺WG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安全浓度,筛选耐药性较好的小麦品种。科研人员利用室外盆栽法,将用清水浸泡24小时的小麦种子播种在花盆里,待幼苗长至3~4叶期后,喷施不同浓度的啶磺草胺WG,施药5天后提取  相似文献   

17.
小麦分蘖变化动态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6个品种和6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分蘖动态与内源 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 及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小麦分蘖节IAA、 (ZR+Z)含量有显著差异, 且内源IAA、 (ZR+Z )的 含量, 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数的多少有密切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株型小麦新品种超前繁育技术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久  茹振钢 《种子》2005,24(3):33-34,38
采用不同播种方法对两种不同株型的小麦品种的繁殖系数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超前稀繁的繁殖系数随行距扩大而提高;3 cm株距时,紧凑型品种的超前繁育以40 cm行距为宜,松散型小麦品种的超前繁育以50 cm行距为宜,均可获得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根系改良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改良特征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为高产品种选育及根冠构型建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代表性小麦品种南大2419、扬麦1号、扬麦158和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纯氮0、225和300 kg hm–2)下小麦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品种育成年代推进逐步增加,现代品种对施氮的响应较早期品种大。现代小麦品种拔节至开花阶段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而播种至拔节期早期品种的根系生长在无氮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小麦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体积、0~60 cm土层根重密度、根系活力和SOD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逐步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增施氮肥促进了不同年代品种根系生长,但现代品种增幅较早期品种大,说明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根系对氮肥的响应。籽粒产量与开花期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系生物量和0~60 cm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增加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和高氮适应性、提高根系生理活性、延缓根系衰老是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演变的重要特征也是高产高效栽培调控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以红、白2色区别普通小麦品种的籽粒颜色。具有一定粒色的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种植,即进行不同年度的分期播种,结果会在一定比例的播期中改变颜色。整体来看,红粒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