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个美国山核桃品种的引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重要的干果油料树种。为丰富国内良种资源,1999年从美国引种10个品种接穗。通过系统观测分析,以丰产性、坚果质量和叶片抗黑斑病Xanthomonas juglandis能力等3方面加权评分,初步筛选出7个丰产、优质和抗病的品种。5年生树上高接第3年全部结果,第5年产坚果3.8~6.2 kg.株-1,坚果易取整仁,出仁率为55%~60%,仁含脂肪719.4~761.3 g.kg-1、氨基酸(有17种)69.4~106.8 g.kg-1及丰富的矿质元素等;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90%,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比多不饱和脂肪酸高3.0~5.3倍(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油相似),优于核桃Juglans sigillata油。筛选出的7个品种,可在云南中亚热带气候区域低海拔山地推广种植。表6参13 相似文献
2.
3.
美国山核桃实生引种后代的变异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经多年研究认为,美国山核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实生树结实晚,产量低而不稳。本研究中13个品种实生后代,仅有0.3%的植株产量较高而稳产。实生后代坚果质量普遍趋轻;中,大果树品种后代很少出现超亲本的植株。无性系引种,坚果质量同样趋轻。实生苗穗条高接在大树上,童期明显缩短,5~6a开始挂果,各品种实生后代,核仁成分差异甚大,其中含油量后代株间相关40.10%,多数品种后代表 相似文献
4.
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Ⅱ前期引种效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林木前期引种效果是引种栽培区划的辅助依据,对美国山核桃在我国的适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生长结实表现以及坚果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并与原产地美国作了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树种在我国的整体适应性较好,在亚热带东部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生长发育正常,小面积坚果产量和品质达到甚至超过了原产地的水平,但是,我国目前大面积美国山核桃产量低,结实迟,这主要是栽培管理水平较低所致。 相似文献
5.
美国山核桃在祥云的引种及栽培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山核桃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干果树种,果仁营养丰富,是高级健脑食品,极具医疗保健价值,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由于美国山核桃栽培技术难度较高,我国仅零星栽种,规模不大。作者就祥云引种美国山核桃的实践,对美国山核桃的栽培技术作了一些探索总结,希望对促进美国山核桃在祥云乃至我省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美国山核桃是世界五大干果之一,其所含部分营养素是普通核桃的2倍以上,是高档保健食品。近年来,价格不断攀升,是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经济林树种,同时具有较好的绿化、美化环境效果,也是绿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良好树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4种美国山核桃在大渡河上游河谷地区的适应性。[方法]在大渡河上游河谷地区开展美国山核桃的引种研究,观测4种美国山核桃的物候期、生长量及病虫害。[结果]4种美国山核桃在大渡河上游河谷地区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物候期与当地气候条件较为适应;树体生长表现好,生长旺盛,年均地径生长量0.77~1.01 cm,年均树高生长量0.58~0.83 m,年均冠幅生长量0.54~0.71 m;不同品种间生长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斯图尔特的地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马罕的树高和冠幅生长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强,病虫危害率低,平均病虫害率仅为9.16%。[结论]4种美国山核桃均能适应大渡河上游河谷地区的气候条件,为下一步的良种选育和配置授粉树提供理论依据,更能为开展丰产栽培和标准化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薄壳山核桃品种莫克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对Success×Mahan杂交组合的后代进行栽培、选择后,于1965年正式公开推出的优良品种。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将其引进并繁殖,通过多年的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莫克是适合苏南丘陵地区栽植的早实丰产优良品种,具有果形大、出仁率高、早实等特性,大小年现象较明显。该品种生长势强,坚果于10月中旬成熟,属于中熟品种;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79,平均单果质量11.3 g,出仁率59%,含油率65.77%;种仁金黄色至浅褐色,风味香甜。2013年11月通过江苏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良种认定(编号:苏R-ETS-CI-014-2013)。 相似文献
9.
山核桃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建立山核桃RAPD反应优化体系是进行山核桃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前提。通过对影响PCR扩增结果的主要因子的组合研究,确定了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的最适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即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2 5mg·L-1(50ng)模板,2 0μL10×Buffer,16 67pmol·s-1TaqDNA聚合酶;各0 2mmol·L-1dNTPs,3 0mmol·L-1MgCl2,0 3μmol·L-1引物。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00s,94℃变性30s,38℃退火30s,72℃链延伸90s,38次循环,72℃后延伸420s。图5表2参6 相似文献
10.
在栽培管理技术相对一致的前提下,对从美国直接引种保存率较高的5个美国山核桃品种(James,Sdling csv13-14,Sdling csv10-5,Forkert和Moore),采用全样法进行调查,对不同品种美国山核桃的生长量、果实性状和始果年份的结实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土壤养分与生长量及结实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合肥试验地中James品种的生长量较大,品种Moore果实性状较好及始果年份的产量较高,说明其在合肥试验区适应性好;而Moore品种在江淮丘陵和皖南试验区适应性好。土壤养分中的全氮含量与单果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全磷含量与树高生长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全钾含量与始果期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10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的脂肪相对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相对含量为69.11%~78.19%,出仁率为36.79%~59.47%,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90.00%,其中以油酸最高,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且油酸和亚油酸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相同,但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相对含量为73.01%~58.7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相对含量为32.20%~19.69%,且出油率与出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同出籽率和果皮厚度没有明显的关系。图3 表3 参12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营养繁殖和保持优良性状, 以3 年生山核桃实生苗主根为材料, 用不同种类和不同质量分数的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后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 山核桃根插属于愈合组织生根型;50 ~ 100 mgkg-1萘乙酸(NAA )处理18 h 能有效提高生根率、新根数、新根长和新根根径;但300 mgkg-1NAA 抑制生根, 6-苄基腺嘌呤(BA )处理对根插无效甚至不利。探讨了解决山核桃根插条来源的途径及进一步提高生根率的思路。表6 参9 相似文献
13.
建立山核桃RAPD 反应优化体系是进行山核桃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前提。通过对影响PCR 扩增结果的主要因子的组合研究, 确定了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的最适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即在20 L 反应体系中, 含2.5 mgL-1 (50 ng)模板, 2.0 L 10 Buffer , 16.67pmols-1Taq DNA 聚合酶;各0.2 mmolL-1dNTPs , 3.0 mmolL-1MgCl2 , 0.3 molL-1引物。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300 s , 94 ℃变性30 s , 38 ℃退火30 s , 72 ℃链延伸90 s , 38 次循环, 72 ℃后延伸420 s 。图5 表2 参6 相似文献
14.
由茶麋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干腐病是山核桃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该病菌表现明显的潜伏侵染特性。研究山核桃树体中干腐病菌的定量检测技术对山核桃干腐病的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茶麋子葡萄座腔菌的EF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扩增发现引物EFRT-F1/R1对山核桃干腐病病菌的特异性及扩增效率较高,可稳定扩增出230 bp的目标条带。应用此特异性引物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干腐病病菌检测方法能够定量检测出山核桃植株样品中的病菌含量,灵敏度要比普通PCR高100倍。图6参8 相似文献
15.
21个百合栽培品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百合21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所试验品种染色体数均为2n=24。染色体呈现多态性,大部分品种都是由近中部(sm)、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亚洲百合、东方百合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动范围分别为5.1%~14.39%和5.11%~13.66%;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分别为2.09~2.61和2.01~2.64;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在78.54%~84.05%和77.04%~86.08%。21个品种核型类型有13个为3B型,8个为4B型;17个有随体的品种中,仅6个具有中间随体,其余均为端部随体;可以通过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排序位置的差异、随体的位置与数量差异对21个百合品种做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品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形态特征选取调查品种中的51个紫薇品种和对照种南紫薇L. subcostata和福建紫薇L. limii,共计53个样品为分类运算单位,把数量分类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紫薇品种分类,探讨紫薇品种分类的等级和标准,建立完善的中国紫薇品种分类系统。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将种系作为紫薇品种分类的一级标准,将花色作为紫薇品种分类的二级标准,这与传统紫薇品种分类的观点基本相符,说明分类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图1表2参6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报道的禾本科Poaceae植物PPO基因的保守序列(CuA和CuB区)设计1对引物,分别从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9个不同栽培变型中克隆到PPO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9个序列彼此间核苷酸水平上一致性达到92.35%,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达到81.83%。在某些栽培类型,一年紫和沟槽紫,该基因存在提前终止的现象。所获得的9条序列间存在明显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多数位点引起非同义突变。根据所测得的序列对紫竹不同栽培类型的亲缘关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图2表3参20 相似文献
18.
对17 个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品种的小花花冠径、着花繁密程度、花色、花香程度、花枝形态等特点进行调查研究。选择生长正常的健康植株采样, 其中繁殖器官样本数为10 ,营养器官样本数为20 。根据切花分级标准与桂花的观赏特点初步提出了桂花切花品种筛选的分类标准, 对供试桂花品种进行观赏价值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厚瓣金桂`Houban Jingui' , 柳叶金桂`Liuye Jingui' , 金桂`Jingui' 等为色、香、形俱佳的一级切花品种, 大花金桂`Dahua Jingui' , 硬叶金桂`Yingye Jingui' , 丹桂`Dangui' 等为二级切花品种, 早金桂`Zao Jingui' , 白碧金桂`Baibi Jingui' , 橙黄金桂`Chenghuang Jingui' 等为三级切花品种,而大叶金桂`Daye Jingui' 与四季桂`Sijigui' 不适宜作为切花品种。表4 参12 相似文献
19.
对雷竹的19 个栽培类型及2 个近缘种进行了RAPD 分析。从4 组80 个引物中筛选出10 个引物, 产生随机扩增位点66 个, 其中多态性位点54 个(占81.8 %)。利用POPGEN 32程序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①聚类结果可将雷竹的不同栽培类型及其近缘种区分开来,以前认为是雷竹一栽培型的永嘉雷竹不属于Ph .praecox 种系;②细叶雷竹与阔叶雷竹的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经营管理;③RAPD 分子标记对竹类植物种以下等级进行分类有一定的可靠性。图2 表3 参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