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三江源北部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宗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19-3620
利用1999~2006年4~10月兴海的土壤水分资料,分析了O~50cm土壤贮水的年、月和旬际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天然草地土壤贮水量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一年中逐月土壤水分变化曲线基本呈“M”型分布,可分为春季缓慢增墒期、春夏快速增墒期、盛夏快速失墒期、秋季快速增墒期和秋末快速失墒期;土壤贮水量在20~30cm层最大,就其垂直变化而言,0~20cm为多变层,20~50cm为缓变层;土壤水分垂直剖面的季节变化按变异系数大小可分为3个阶段.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雨季(6~9月)大于干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土壤及农作物数据,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和沿江平原,研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区域的土壤硒背景值为:鄂西山区0.88 mg/kg,鄂北岗地0.33 mg/kg,沿江平原0.34 mg/kg。鄂西山区农作物的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相关性最好,鄂北岗地次之,沿江平原相关性最弱甚至不相关。[结论]鄂西地区富硒土壤最多,最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沿江平原富硒土壤广泛分布,在适宜条件下也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  相似文献   

3.
中部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部半干旱地区农田土不分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夏秋雨季(7月至9月)是农田土壤迅速增墒期,秋冬(10月至11月)为农田土壤缓慢减墒期,冬季(12月至翌年3月)为农田土壤稳墒期,而春夏(4月至6月)既是农田土壤严重失墒期,也是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对中部半干旱地区防旱抗旱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结合沧州市实际情况,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特点,揭示沧州区域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捷地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利用P—ρ0—Δρ增墒相关法建立增墒预报方案,利用退墒系数法以及ρt—T—ρ0相关法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探讨适合沧州区域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对庆阳地区8个县(市)冬小麦收墒期的降水量进行了统计计算,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西峰代表站冬小麦收墒期降水量的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其历史拟合及1995年试报情况均良好。  相似文献   

6.
鄂北岗地玉米生产潜力及配套增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鄂北岗地玉米的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指出植株整齐度差、生长发育不平衡是鄂北岗地玉米生产存在的最大问题,介绍了玉米配套增产措施,以期为鄂北岗地玉米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观测站近5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黏土平均土壤含水率最大,壤土次之,砂壤土最小;3种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均可分为4个时期,即初春短暂增墒期、春季失墒期、雨季增墒期和秋季失墒期;在雨季,砂壤土各层土壤水分随着降雨和蒸发而迅速变化,且变幅较大,黏土的变化最为平稳,但在少雨期黏土变化幅度较大.[结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在非冻结期内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相似,而随降水量变化的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观测站近5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黏土平均土壤含水率最大,壤土次之,砂壤土最小;3种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均可分为4个时期,即初春短暂增墒期、春季失墒期、雨季增墒期和秋季失墒期;在雨季,砂壤土各层土壤水分随着降雨和蒸发而迅速变化,且变幅较大,黏土的变化最为平稳,但在少雨期黏土变化幅度较大。[结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在非冻结期内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相似,而随降水量变化的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高产优质冬小麦‘烟农999’为材料,试验设置5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浇水,Wck为传统灌溉处理(对照),W70、W75、W80为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75%、80%。结果表明:(1)各处理之间相比较,W7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1438.85 kg/hm 2、25.78 kg/(hm 2·mm),比传统灌溉处理提高了12.12%、21.2%。(2)W75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开花期干物质转移率、灌浆期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W75是‘烟农999’获得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不同的楸树杂交无性品系在鄂北岗地造林试验,一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达到显著差异。苗高生长量变化区间在165.75~230.69cm,极差为65.44cm,地径生长量变化区间在0.56~2.27cm,极差为1.71cm,其中9-1杂交无性系表现较好,适宜鄂北岗地栽培。  相似文献   

11.
<正>一、适期夏剪。在保证树体健壮的情况下,应加强夏剪,使果穗分布合理,不与枝叶摩擦。二、中耕除草。中耕既可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又可疏松土壤,具有旱能提墒,涝能晾墒,调节土壤含水量的作用。一般每10~15天中耕1次。雨后应及时中耕以散墒。三、调节土壤物理性质。改善土壤结构,减小土壤水分变化,要通过明渠尽量把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测墒微喷补灌对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测墒微喷补灌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雨养(RI)、传统漫灌(FI)和微喷灌(MI)3种模式,其中RI为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FI为拔节期漫灌60 mm,MI为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依据0 ~ 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研究其对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期旗叶表现为MI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FI和RI,RI最低;MI维持旗叶花后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FI保护酶活性次之,RI最低,且MI旗叶灌浆期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FI和RI。(2)MI和FI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二者显著高于RI,但MI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FI显著高于MI,RI最低,叶片、穗轴+颖壳和籽粒中均表现为MI显著高于FI,RI最低。(3)和RI相比,MI和FI增产幅度分别为21.7%和14.2%,RI产量显著降低是由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下降,而MI较FI显著提高产量是由于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总之,测墒微喷补灌能显著延缓花后旗叶衰老进程,增强旗叶抗逆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的高产生产。  相似文献   

13.
应用2014~2018年婺源茶叶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并引入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对婺源常规的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以2019年为例,对改进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和常规的预报模型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月平均气温和1月雨日数是影响婺源春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1月平均气温越高、1月雨日数越多,则春茶的开采期越早。与常规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对2019年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更加接近,预报效果更好。本文建立的婺源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能够满足春茶开采期预报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2014~2018年婺源茶叶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并引入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对婺源常规的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以2019年为例,对改进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和常规的预报模型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月平均气温和1月雨日数是影响婺源春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1月平均气温越高、1月雨日数越多,则春茶的开采期越早。与常规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对2019年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更加接近,预报效果更好。本文建立的婺源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能够满足春茶开采期预报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栽培因素关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近年来,由于小麦播期、品种、施肥和气候因素影响,小麦纹枯病在鄂北岗地发生普遍且严重。尽管每年开展防治,但效果并不理想,发病中等以上的麦田仍有10%~30%的损失,成为鄂北岗地小麦高产的重要障碍之一。为了从栽培因素中探索治理此病的较好措施,1992年对本市小麦品种、密度、播期、施肥等方面与发病关系进行了调查。 1.品种共调查30多个品种的发病情  相似文献   

16.
<正>自9月中旬开始,我国北方冬小麦陆续进入播种期。麦播以来,豫陕鲁晋四省高温少雨,土壤失墒较快,局部地区旱象露头,特别是河南、陕西两省旱情持续,影响小麦播种和出苗。据调查,截至10月8日,河南省有53%的县市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持续发展的旱情对冬小麦适期播种和已播小麦正常出苗形成威胁;陕西省已播种小麦837.7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50.3%,进度略慢于去年,有的地方在等雨播种;此外,山东、山西部分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也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  相似文献   

17.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裸地(LD)、覆膜地(MD)和茬覆膜地(CMD)3种处理地块。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出现了范围不等的含水率高值区和低值区,各处理地块含水率高值区变化的层位、形成时间以及含水率达到相对稳定的深度均不同,其中CMD的聚墒区最大,含水率最高达22%;LD的聚墒区最小,含水率最高达21%,土壤剖面含水率由上到下为增大-减小-保持稳定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结果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冻融土壤储水保墒及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确定冬春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结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生长过程和土壤物理性状等因子,对河北坝上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水分动态季节性垂直变化,以及土壤水分与降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区旱坡地、滩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规律,可概括为失墒期、耗墒期、补墒期、缓慢失墒期四个时期,并且提出了该区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的几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旱作农业机械技术,就是通过成龙配套的机械化工程技术,以治水改土为关键环节的机械深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全方位机械深松、化肥机械深施、精少量播种等机械化适用技术,实施“雨养农业工程”、“沃土工程”,提高土壤对自然降水的库蓄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有效增加农作物水、肥、气、热、光的调合作用,实现旱作农业的高产稳产。 襄樊市农机化研究所,联系鄂北岗地实际,近几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分析启东市2011—2014年的土壤表墒、底墒与同时期的气象因子(降水量、温度、湿度、日照、风)的相关性,筛选出影响土壤墒情的关键气象因子,并结合经验公式法建立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启东市土壤墒情的气象因子主要是降水量、日照和气温,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预报未来30 d内土壤墒情的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内,检验效果理想,说明利用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未来30 d内土壤墒情,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