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卢忠利  张宗俭  刘宁  刘勇良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101-103,107
根据吡蚜酮原药的特点,筛选复配润湿分散剂,解决吡蚜酮悬浮剂体系粘度问题,从而研制出合格的吡蚜酮悬浮剂。用TURBISCAN LAB分散稳定性分析仪对吡蚜酮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25%吡蚜酮悬浮剂优惠配方为:97.0%吡蚜酮原药25.8%,分散剂GY-SC107 4.0%、GY-DM02 1.0%,润湿剂GY-SCP17 0.5%,防冻剂乙二醇4.0%,消泡剂GY-X60 0.5%,增稠剂硅酸镁铝0.3%、黄原胶0.1%,自来水63.8%。按优惠配方制备的25%吡蚜酮悬浮剂制剂各项检测指标符合悬浮剂要求,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经对润湿分散剂、崩解剂、黏结剂等助剂的筛选,确定了72%吡蚜·异丙威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为:有效成分72%,助剂18%,填料为绢云母粉.简述了该剂型的特点、配制方法及生产工艺,介绍了产品性能及其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产品悬浮率在90%以上,润湿时间小于30 s,崩解时间小于120 s,热贮(54℃±2℃,14 d)分解率小于5%,各项指标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要求;室内生物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该药剂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明显好于吡蚜酮和噻嗪酮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不同剂量包衣对水稻种子出苗率、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3个剂量处理(300、500、700g/100kg种子)、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荐剂量(420g/100 kg种子)及空白对照处理,水稻种子经浸种催芽露白后包衣,室内25℃光照培养箱观察种子出苗率,大田观察稻苗株高及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结果]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在高剂量(700g/100kg种子)下包衣对水稻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播后9d出苗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下同);但对水稻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随药剂使用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其药后10、17、24 d稻苗株高分别比空白对照高1.23~4.82、1.28~5.26和0.97~6.09 cm.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对稻飞虱的防效与使用剂量呈正比,并随药后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其药后24、31、38、45、52和59 d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达88.40%~97.35%、87.66%~96.75%、81.10%~92.17%、75.74%~88.06%、69.63%~86.07%和35.38%~64.45%,3个剂量处理间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对水稻安全,田间防控稻飞虱可达52 d左右,可在水稻直播田推广使用,推荐制剂包衣量为500~700 g/1 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4.
为检验吡蚜酮与其它杀虫剂混合使用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吡蚜酮与其它几种常用杀虫剂混合使用对麦田灰飞虱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唏啶虫胺、吡蚜酮+阿维毒死蜱两组合的速效性、持效性都较好,吡蚜酮+异丙威、吡蚜酮+速灭威两组合的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明确75%吡蚜酮WP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设置66.00 g/hm275%吡蚜酮WP、100.05 g/hm275%吡蚜酮WP、160.05 g/hm275%吡蚜酮WP,以300.00 g/hm225%吡蚜酮WP为对照,研究各处理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药后3 d 66.00 g/hm275%吡蚜酮WP、100.05 g/hm275%吡蚜酮WP、160.05 g/hm275%吡蚜酮WP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1.75%、79.19%、84.60%,药后20 d的防治效果为65.23%、76.52%、81.11%。[结论]160.05 g/hm275%吡蚜酮WP可有效地控制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周歆  龚道新  李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83-17285
[目的]探讨吡蚜酮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方法]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杀虫剂吡蚜酮在5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吡蚜酮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结果]吡蚜酮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吸附量不同。土壤pH是影响该农药在土壤中吸附的主要理化性质,吡蚜酮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河南褐土〉湖南红壤〉云南粘壤〉山东褐土〉湖南河潮土。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吡蚜酮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吡蚜酮在5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f)在6.2201~69.3760,自由能在14.70~21.12 kJ/mol,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结论]为评价吡蚜酮对土壤、地下水的危害的可能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复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30%乙虫·毒死蜱悬浮剂、5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和25%吡蚜酮·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等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烯啶虫胺防效最佳,总体来看其防效和吡蚜酮相当.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国内外水稻杀虫剂吡蚜酮专利申请的情况,把握水稻杀虫剂的研发趋势,对国内外水稻杀虫剂吡蚜酮技术专利进行了检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水稻杀虫剂的战略观点。结果表明,水稻杀虫剂吡蚜酮专利技术在2007和2008年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2001年以后水稻杀虫剂吡蚜酮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转向了吡蚜酮与其他杀虫活性成分复配杀虫剂及新剂型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25%噻虫·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吡蚜酮90 g/hm~2在稻飞虱2~3龄若虫盛期用药的防治效果较佳,在施药后5、10、20、30 d,25%噻虫·吡蚜酮90 g/hm~2与25%噻虫·吡蚜酮60 g/hm~2、25%吡蚜酮45 g/hm~2、25%噻虫嗪45 g/hm~2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由此表明,噻虫·吡蚜酮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治稻田飞虱,开展了吡蚜酮与噻嗪酮复配的2种剂型及吡蚜酮、噻嗪酮各1种剂型对稻田飞虱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噻嗪酮复配对稻田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悬浮剂药后7~15d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0%,药后30d防治效果高于90%,明显优于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噻嗪酮悬浮剂的长期防治效果较好,均大于80%,但近期效果低于上述复配剂。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柔性吊桥缆索吊装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桥梁施工技术规范、缆索吊装施工技术资料和柔性吊桥施工实践,在总结柔性吊桥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柔性吊桥缆索吊装索道施工的施工方案、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控制,系统提出柔性吊桥缆索吊装施工过程的关键技术,为山区和景区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柔性吊桥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酶解法分别制备烟草BY-2悬浮培养细胞和蚕豆叶肉细胞的原生质体,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经TRITC-鬼笔环肽荧光染色的2种原生质体的微丝骨架空间分布,以及观察用10和20μmol·L-1微丝抑制剂latrunculin B分别处理2种原生质体后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清楚地显示出2种细胞原生质体中微丝精细排列的均匀网络结构;共聚焦显微成像显示了随latrunculin B处理时间的延长微丝解聚和微丝骨架分布的动态过程.建立原生质体制备、微丝骨架荧光染色、latrunculin B处理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的实验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微丝骨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产生.[方法]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及5∶1、3∶1、1∶1、1∶3、1∶5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值分别为1.038 8μg/ml、0.3583 μg/ml、0.612 9μg/ml、0.530 1μg/ml、0.2326 μg/ml、0.232 8μg/ml和0.329 6μg/m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29、1.33、2.29、1.84、1.22,其中以1∶1复配的组合增效作用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药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以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54%、90.80%、82.88%、76.43%、74.10%.[结论]因此,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1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采用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00~2 0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害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玉米育种机械化进程,筛选早熟、耐密、脱水快、宜机收玉米新种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14 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 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 11 个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RF315可提高组合的产量,IRF313-1、IRF313-2、B103等自交系能使组合株高穗位降低,PHG7、PHK76、PHW43、PHJ89、3IBI3、B103、PHJ40等自交系能使组合脱水速率加快,这些系可在生产上加以利用;IRF313-1×郑718、IRF315×郑58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在育种工作中,株高等4个性状宜进行早代选择,而穗粗等4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高效、环保、用于超低容量喷雾的白僵菌悬浮剂。[方法]从6种溶剂中筛选出1种溶剂和2种复配溶剂作为白僵菌的溶剂,从9种助悬剂中筛选出性能最好的ZX6号助悬剂,配制出用于超低容量喷雾的白僵菌悬浮剂,测定其低温相溶性。[结果]助悬剂对白僵菌悬浮剂的悬浮性、再悬浮性有影响,对毒力的稳定性、闪点、挥发性、低温相溶性基本没有影响,而溶剂的选择对剂型的配制有极大的关系。复配溶剂1+ZX6号助悬剂制成的样品,-5℃存放120 h后分层,在挥发性、闪点、粘度和低温存放等性状及成本上有显著优势,是最佳选择。[结论]该研究为开发粘度低、价格低廉的白僵菌悬浮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1株适合PCV2病毒生产的悬浮细胞株,摸索PCV2悬浮生产工艺(病毒种毒来源、MOI及收获时间),为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制备疫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使用有限稀释法对PK15原细胞稀释后接种于96孔板,每2 d观察细胞生长和形态,待细胞90%长满后,将细胞从96孔板陆续扩至24孔板、12孔板、6孔板,最后到方瓶,筛选3株可贴壁生长的、形态较好的PK15克隆。3株克隆(PK15-1C8、2F11、1E5)按照1×106细胞/mL的密度,直接接种在PK15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并置于37℃,5%二氧化碳,120 r/min的摇床培养箱中继续培养,每天监测细胞密度和活率,每3 d传代,使细胞逐渐适应悬浮环境,驯化为可全悬浮、无血清培养的悬浮细胞株;细胞传代稳定并建库后,接种PCV2病毒,通过对比3株悬浮克隆细胞培养PCV2病毒含量的差异,筛选1株克隆细胞,用于生产PCV2;针对不同种毒(来源于贴壁细胞或悬浮细胞),摸索感染MOI(0.1、0.2、0.5)及收获时间(48、72、96、120h),确定PCV2最佳生产工艺。【结果】(1)贴壁细胞置于无血清培养基中,适应至第2代时细胞即可呈悬浮生长,连续传至11代,细胞生长稳定,按照1×106/mL接种细胞,细胞生长72h时细胞密度可达到10×106/mL,活率在95%以上,倍增时间为20h左右;(2)3株悬浮细胞使用相同条件,分别接种PCV2病毒后,PK15-1C8克隆细胞的病毒含量可达到106.4TCID50/mL,克隆PK15-2F11(105.5TCID50/mL)、PK15-1E5(105.6TCID50/mL),3株克隆细胞病毒含量均高于原克隆(104.7TCID50/mL),但PK15-1C8克隆细胞的病毒含量更高且更稳定,确定为后续研究用细胞;(3)使用贴壁细胞来源的种毒(106.4TCID50/mL)感染PK15-1C8克隆细胞后,最优工艺为接毒时细胞密度1×106/mL,以0.1MOI接毒,接毒后72h收获,最高病毒含量为106.5TCID50/mL。以来源于悬浮细胞的种毒(106.3TCID50/mL)感染细胞后,病毒含量较贴壁细胞来源种毒更高,最高可达107.3TCID50/mL,其最优工艺为接毒时细胞密度1×106/mL,以0.2MOI接毒,接毒后72h收获。【结论】通过对PK15细胞进行单克隆筛选,驯化悬浮、3株悬浮细胞接种PCV2后病毒含量的对比,确定一株病毒含量最高的悬浮细胞,并以此悬浮细胞为基础进行PCV2生产工艺摸索,建立了全悬浮无血清培养的PK15-1C8细胞增殖PCV2工艺,该工艺首次使用悬浮细胞扩增PCV2病毒为种毒进行接毒,最高病毒含量可达107.3TCID50/mL,可用于工厂化疫苗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罗氏沼虾白肉病发病原因,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d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苹果渣中多酚类化合物为吸附模型,制备一种可有效吸附分离苹果多酚的磁性高分子材料,并研究其吸附性能。【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Fe3O4磁核,与壳聚糖混合均匀后利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得磁性壳聚糖微球,并进行胺基化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得到制备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透射电镜、超顺磁性对Fe3O4磁核进行表征,利用扫描电镜对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表面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对苹果渣多酚的吸附效果最佳;制备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工艺参数为:2 mL 体积分数25%的戊二醛、5 mL/g的环氧氯丙烷和3 mL/g的乙二胺,按此条件制备的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对苹果多酚的饱和吸附率达到81.94%;电镜观察表明,制得的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达到微米级,呈规则球形,有良好的分散性。【结论】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良好的苹果渣多酚吸附剂,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草粉在环模孔中的成型过程,以制粒密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挤出力、含水率及草分粒度L27(313)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草颗粒产品成型工艺的最优参数组合,即挤出力7kN、含水率16%、草粉粒度6mm.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出的颗粒密度最大,为1.240g/cm3.  相似文献   

20.
影响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陕西关中地区十字花科作物上的霜霉病菌为苗源,采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等方法,三究了接种液的有效笥、寄主苗龄、不同源的病原菌等因素对大白菜抗病性鉴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孢子囊的来源和接种液制备时间直接影响接种液的有效性;②大白菜陶蝗感白菜源的霜霉病菌外,还易感甘兰长甘和萝卜源的病菌,增加了抗病鉴定的难度;③大白菜不同生长阶段存在抗病性变化,因此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