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昌吉州蝗虫的特征特性,分析了昌吉州蝗虫灾害发生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温度和降水对蝗虫生长发育非常关键;高温、干旱容易造成蝗灾暴发。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制约大庆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大庆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利用大庆地区5个气象站1960~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以Z指数为对照,结合历史旱情(以典型年2004和2007年为例进行说明)对大庆地区干旱研究的地区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并从干旱强度、干旱历时以及干旱周期角度对大庆地区干旱发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时间尺度(1~3个月)下,SPI指数对干旱(特别是重旱)的识别能力优于Z指数;在12个月长尺度下二者表现一致。夏季干旱事件(SPI-1.0)的发生频率最高,为39.29%,其中中等干旱(SPI-1.5)及重旱(SPI-2.0)的发生频率约占16.07%;冬季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最低,为32.14%。在年尺度上,大庆地区多发生持续时间为7个月及以上的干旱事件,其次为3个月和4个月。大庆地区年际干旱频发,56年间有26年发生了干旱,有5个时间段出现了连旱现象,其中20世纪70年代干旱事件发生次数最多(7次),此后逐年减少。小波分析表明,大庆地区干旱特征呈周期变化,主要周期为2~6,12~15a,24~28a,无论哪个时间尺度,2015年后小波系数实部均呈现正值趋势,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地区降水偏多。趋势分析表明,大庆地区56年虽年降水量上升不显著,但SPI值上升达到p≤0.01显著水平,说明大庆气候区别于东北的干旱化呈现出显著的湿润化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黑河地区1968—2015年5—9月的降水资料对时间尺度为12个月的SPI指数进行了计算,探讨了黑河地区干旱发展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8年内SPI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2007年以后总趋势在向干旱发展,2015年前后达到顶点,未来几年黑河地区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从旱涝趋势的变化周期来看,16年的时间尺度为旱涝变化的第1主要周期。2015年黑河地区处于丰水期,预计未来将逐渐向枯水期转换。干旱指数变化的突变点发生在198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转入多水年,2000年以后,趋势向少水发展,到2010年前后,再次出现突变点,气候转向湿润。从黑河地区干旱发生频次来看,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旱和重旱频次一直在增加,到2000—2010年,旱情达到最重,中旱和重旱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年代。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特点和环流成因,评估了夏旱给荆州市相关行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干旱天气的决策建议。结果表明:2013年严重夏旱期间,荆州市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35℃)多达31~45 d,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其中公安地区极端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同时夏旱期间日照时长显著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和控制时间长,不利于南方水汽向北输送,降水量持续偏少;冷空气位置偏北,台风活动偏南,多晴热高温天气。荆州市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水利、畜牧水产、农业等各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3.39亿元。持续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防御对策包括人工影响天气、节约用水、水资源监测、治理流域水系、调整农业结构布局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治地区11个气象观测台站1960—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对近54年来长治地区干旱事件的时空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长治地区降水的分布特征是东少西多,区域内干旱频繁;长子县是长治地区干旱发生最为频繁、也是近年来旱情趋于严重的地区。从长治降水变化的分布型来看,全区一致旱涝的分布型占主要地位,其所贡献的方差达总方差的70%以上。长治地区降水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周期为准4~14年)和年际变化(周期为准2~4年)2个显著的振荡特征;1972—2013年长治地区降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从1972年开始可能出现了趋于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6.
2011年川南攀西地区主汛期降水量显著偏少,加之盛夏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泸州、宜宾、自贡等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尽管入冬以来川南攀西地区平均降水量为40.2mm,出现多雨雪天气,但是降水总量难以形成有效径流,使得部分塘库蓄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耐高温品种郑单958和高温敏感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高温、干旱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为培育耐高温干旱的优良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胁迫处理后郑单958叶绿素含量均较自然环境生长(CK)显著减少,且所有处理间差异显著,以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减少幅度最大,先玉335叶绿素含量变化与郑单958一致且受胁迫影响减少幅度更大;郑单958叶绿素a/b在干旱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均大于CK,先玉335仅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大于CK。胁迫处理后郑单958和先玉335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均下降或显著下降,以干旱胁迫下降幅度最大,且干旱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郑单958下降幅度大于先玉335。高温胁迫显著增加了郑单958叶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干旱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郑单958叶片中PEPCase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各胁迫条件下先玉335叶片中PEPCase活性均低于CK,以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减少幅度最大;Rubisco活性均显著低于C...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温、干旱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不同品种小麦花后各时期高温、干旱及其互作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高温、干旱及其互作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温干旱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高温干旱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
玉米三点斑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害虫,现已蔓延到昌吉,成为我区玉米生产上发生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据调查,该虫1年繁殖4~5代,由于高温干旱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利于三点斑叶蝉扩散危害。昌吉玉米苗期潜入田中,危害边行下部叶片,然后逐渐向里、往上部叶片发展、蔓延,一般到灌浆期达到危害高峰期,一直持续到收获前。三点斑叶蝉不仅直接吸取植物汁液,分泌大量毒素,导致叶斑或整叶枯黄,还传播植物病毒,严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婺源县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和11个乡镇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与常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高温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部分茶叶主产区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指标;降水量、雨日数显著偏少,达到中度茶树干旱气象指标;影响要素特征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偏低且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在空间分布上,婺源县的西部地区高温热害强于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以多歧苏铁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高温、干旱及干热复合胁迫处理对多歧苏铁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及干热复合胁迫处理后,色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电子传递速率均比CK显著下降,且高温及干热复合胁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低于干旱处理;干旱处理后的光系统Ⅱ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均与对照无显著变化,但高温及干热复合胁迫处理后光系统Ⅱ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显著升高,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降低,且干热复合胁迫处理后光系统Ⅱ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显著高于高温处理。高温及干热复合胁迫处理后,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但干旱处理后其含量无显著变化。高温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干旱和干热复合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各种胁迫处理后,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显著变化,但高温和干旱胁迫处理后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因此,干旱对多歧苏铁的影响最小,干热复合胁迫对其影响最大,抗氧化酶在多歧苏铁抗高温、干旱和干热复合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江西省83个数据完整的气象站1960—2015年间降水、气温的逐日观测资料,选取持续性极端天气日数表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dall检验方法、Arcgis空间插值和小波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江西省近56年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列变化、空间分布和震荡周期。结果表明,近56年来江西省持续暴雨、高温呈增加的趋势,在突变年份(1990、2005年)后波动性增加,年内持续日数增大。灾害严重区域明显增加,以赣东南为中心向西南方向辐射递减,这2种灾害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存在以22年时间尺度为中心的第一主周期震荡,可预测未来3~5年内为洪涝灾害多发期和高温热害的少发期;持续低温和干旱整体呈递减趋势,2002年后干旱日数有增加的趋势,波动性同洪涝和高温。后25年低温灾害严重区域明显收缩,北多南少,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以48、21年为主周期。干旱灾害以赣南地区为重心,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最大干旱日数由80 d增至88 d。突变年份较多,震荡周以14、10、2年为主。未来3~5年内为低温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少发期。总体来看,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在新世纪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高温灾害和洪涝灾害有明显扩大的迹象。本研究对江西省56年来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江西省农业发展方向、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巨菌草二十年来在新疆昌吉的引种栽培实践经验,本文通过从整地、铺管覆膜、种条准备、种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出适应性好、抗盐碱能力强、丰产性佳,且适宜在昌吉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的机械化种植技术、以期为昌吉栽培优质牧草、发展特色增收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土壤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2008年高温干旱期间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6~9月高温干旱期间,乌鲁木齐地区土壤-牧草-大气系统的水分变化特征与高温干旱的空间分布、强度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利用婺源县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和11个乡镇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与常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高温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部分茶叶主产区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指标;降水量、雨日数显著偏少,达到中度茶树干旱气象指标;影响要素特征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偏低且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在空间分布上,婺源县的西部地区高温热害强于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鲁小荣  李新燕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4-254,261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昌吉地区1981--2010年雾的气候特征,发现其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期为昌吉地区防雾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且生产中高温干旱时常相伴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影响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生理机制。【方法】选用DH60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育时期高温(T)、干旱(D)以及高温干旱复合(T-D)处理。2019年于三叶期(V3)、拔节期(V6)和抽雄期(VT)进行,2020年于三叶期(V3)、大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进行,以自然温度和正常水分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干旱复合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处理后,夏玉米LAI和SPAD值均显著降低,光合性能下降,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其中VT时期复合胁迫对Pn影响最显著,VT时期的T-D处理的Pn较CK平均下降39.0%,且高温干旱复合处理后夏玉米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高温、干旱等单一胁迫。高温干旱复合处理引发夏玉米光合性能降低,导致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能力及向籽粒分配比例的下降,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2019年V3、V6、VT时期的T-D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降低27.4%、18.3%和66.5%;2020年V3、V12、VT时期的T-D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降低14.5%、14.6%和68.7%。【结论】不同生育时期的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导致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气体交换受抑制,光合性能下降,导致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分配受阻,产量显著降低。其中,抽雄期遭受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后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复合胁迫对其影响大于单一胁迫。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云南省1956-2010年55年实测气象资料,对云南省的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周期分析,再计算16个代表站点历年逐日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近6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云南省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云南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气温呈现冷暖年交替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4年左右变化主周期,在1980年之后气温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状态,相对稳定,存在2年左右的变化主周期。(2)空间变化上,全省大范围地区都有干旱发生,干旱分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特点;干旱天数最多区域出现在东南部地区,而西南地区干旱天数较少。(3)季节变化上,春旱较易发生,干旱频率的多年平均值达到60%以上,夏季和秋季干旱频率相对小些,而冬旱发生的频率最高,但对人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近53年湖南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3年湖南7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高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南近53年的高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湖南大部分地区高温初日呈提前趋势,每10年提前2 d以上,并且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1世纪以后高温初日提前明显;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2 d左右,湘北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显著;总体上湘中以南大部高温最长持续日数呈弱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0.5 d左右,湘中以北则呈较强的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1 d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高温天气显著增多、增强的同时,农业干旱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益阳市2013年遭受了重度高温干旱,使双季稻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部分地方双季稻因干旱禾苗枯死。从益阳市2013年夏季气候特点出发,分析高温干旱对益阳市双季稻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种植的建议,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