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高钙天然配方米品种云光109(钙含量为166 mg/kg),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不同施氮量(纯氮B0=0 kg/hm2、B1=180 kg/hm2、B2 =210 kg/hm2、B3 =240 kg/hm2、B4 =270 kg/hm2、B5=300 kg/hm2)与磷肥运筹(A1: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A2:磷肥作基肥和促花肥分2次等比例施入)相结合,研究对云光109品质及品质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光109粘糯比值不受氮肥施用量和磷肥运筹的影响,其值均约为3∶1,说明粘糯比是由遗传决定的.另外,对云光109整精米的长、宽和长宽比值没有显著影响.在磷肥作基肥和促花肥分2次等比例施入时云光109的钙含量(B4时最高,为198.7 mg/kg)都显著高于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B0时最低,为95.31 mg/kg)和普通稻米的钙含量(70~90 mg/kg).因此,可以通过磷肥作基肥和促花肥分2次等比例施入来提高籽粒钙含量.  相似文献   

2.
后期追氮时期对扬麦20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扬麦20为材料,研究后期追氮时期对小麦花后LAI、叶绿素含量、光合物质生产与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150×104、225×104苗·hm-2、氮肥运筹5:1:2: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后期追肥)条件下孕穗期追肥处理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在基本苗225×104苗·hm-2、氮肥运筹3:1:3:3条件下剑叶露尖追肥处理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剑叶露尖、孕穗期追施氮肥可维持群体花后较高LAI和SPAD值,延缓植株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降解速率,提高开花期、花后20d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3.
促花肥施氮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叶片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了促花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180kg/hm2)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功能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分化初期,施氮量对倒1叶(剑叶)和倒2叶的叶片形态影响较大,但对倒3叶生长影响较小.剑叶和倒2叶的长和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增加叶面积,提高上部功能叶的叶面积比率,且对叶长的影响大于叶宽,但叶片过长也易造成开花后叶片的挺直度下降,叶片披散,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差.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的SPAD值相应增加,剑叶的SPAD值在叶片展开后约20d达到最大,随后下降;高氮处理下,倒2叶和倒3叶在开花后期SPAD值下降加剧,衰老加快.3)促花肥增加施氮量能提高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齐穗后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剑叶、倒2叶、倒3叶.  相似文献   

4.
将14个滇杂新组合种植在辽宁不同生态稻区,测量不同时期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倒3叶)的SPAD值,分析其与产量的关系。通过3个种植地点的测量,发现14个品种除个别品种外,其他品种各时期3张功能叶SPAD值总和均是庄河最高,其次是盘锦,沈阳的最低。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时,大多品种的剑叶(L1)SPAD值小于倒2叶(L2)和倒3叶(L3),成熟期时顺序正好相反。沈阳地区各品种产量与倒1叶(L1)显著相关,庄河和盘锦地区各品种产量与倒3叶(L3)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优质食味粳稻在豫南地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施氮量240 kg/hm2且30%于移栽前作基肥施用的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70%分蘖肥(T1)、70%倒3叶穗肥(T2)、70%倒2叶穗肥(T3)、70%倒1叶穗肥(T4)、30%分蘖肥+40%倒3叶穗肥(T5)、30%分蘖肥+40%倒2叶穗肥(T6)、30%分蘖肥+40%倒1叶穗肥(T7)]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分蘖氮肥处理相比,施用分蘖氮肥能够增加粳稻有效穗数;施用穗氮肥有利于提高成穗率、穗粒数、高效叶面积占比和高效叶SPAD值,以T5处理较高,并降低叶面积和高效叶SPAD值的衰减率,从而增加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但随着施用穗氮肥时间的推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产量以T5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6处理次之。对于稻米品质,施用穗氮肥和推迟穗氮肥施用时间均有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品质,但不利于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改善。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以及蛋白质含量均以T1处理最低,T5处理次之;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均以T1处理最高,T5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下,为合理利用四川地区紫色土(坡地、荒地等)进行白芷种植,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探究紫色土中氮肥、磷肥、钾肥配施对川芷2号白芷品种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土中氮肥、磷肥、钾肥配施对白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钾肥>磷肥>氮肥,钾肥和磷肥对产量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肥对白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氮肥、磷肥、钾肥配施对欧前胡素含量的影响为钾肥>氮肥>磷肥,对异欧前胡素含量的影响为磷肥>氮肥>钾肥,可见钾肥显著影响欧前胡素含量,磷肥显著影响异欧前胡素含量。通过统计频数法优化出施肥配方,在氮肥施用量为233.73~283.36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 380.66~1 522.0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215.14~240.03 kg/hm2时川芷2号能实现高产,在氮肥施用量为240.39~276.58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 097.69~1 197.45 kg/hm2  相似文献   

7.
选用济麦22和洲元9369两个品种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垄作小麦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氮肥总施用量合纯N 180 kg/hm2,基施、追施的氮肥比例分为全部基施(A)、基追比1∶2(B)、基追比2∶1(C)、全部追施(D)、不施氮肥(CK)。结果表明:灌浆期,处理B的叶面积指数较其它处理高,SPAD值较其它处理优势明显且稳定,后期衰退缓慢,旗叶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也是较高的。最后两品种的测产也表明,处理B(基追比1∶2)是最佳的氮肥运筹方式,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estivum)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效应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以来源于不同麦区推广品种和高代品系共164份为材料,在抽穗扬花期进行人工模拟渍害处理,以正常水分区为对照,分别测定渍水前和渍水后不同品种(系)倒1叶~倒4叶的SPAD值(相对叶绿素含量),成熟期测定其产量,计算不同品种(系)的SPAD值和产量的渍害指数,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扬花期渍水SPAD值显著下降,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值下降程度差异显著。渍水12d对倒1叶SPAD值的影响不显著,对倒2叶~倒4叶的SPAD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照区渍水处理前后的倒2叶的SPAD值有自然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倒3叶和倒4叶的SPAD值在处理前后12d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渍水时间达到12d以上,考察倒2叶的SPAD值即可判断受害程度,渍水时间小于12d以下,考察倒3叶的SPAD值为佳。倒3叶~倒4叶的SPAD值渍害指数和产量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大,因而在进行小麦不同品种耐渍性比较试验时,选择测定倒3叶~倒4叶的SPAD值,才能得到较好的不同品种间耐渍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了氮(X1)、磷(X2)、钾(X3)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Y=45.9414+55.3589X1+2.1064X2-5.7162X3-18.7126X12+11.7182X22+13.5754X32-4.8817X1X2-8.4594X1X3-9.6438X2X3。其中氮肥与产量的一次回归系数b1(55.3589)、磷肥与产量的一次回归系数b2(2.1064)、磷肥与产量的二次回归系数b22(11.7182)达到显著水平,氮肥磷肥互作与产量的回归系数b12(-4.8817)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决定油菜产量的施肥水平中,磷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影响最大,氮肥也有影响。3种肥料对产量的作用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在单因素的影响中,油菜产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尿素)施用量为515.5080kg/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量为767.8845kg/hm2、钾肥(KCl)施用量为87.7500kg/hm2时,油菜产量达到最高,为1759.9545kg/hm2。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形成谷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升辽西地区谷子生产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以燕谷1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制约谷子生产的氮肥施用量(因素A)、磷肥施用量(因素B)和种植密度(因素C)3个关键技术进行了不同水平组合的籽粒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以明确谷子生产上的最佳施肥方案与合理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燕谷16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顺序均为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其中,氮肥是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种植密度是影响谷子叶面积指数和穗粒重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条件下,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的因素组合均为A2B3C1,即氮肥施用量187.50kg/hm2、磷肥施用量131.25kg/hm2、种植密度30.0万株/hm2时谷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达到了5363.79kg/hm2和14514.9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雪茄烟适宜氮磷钾施肥量,设计雪茄烟专用肥,采用田间“3414”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料处理对雪茄烟产量、分级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雪茄烟叶的产量,增产效果:氮肥>钾肥>磷肥。(2)氮磷钾肥料的施用均可以优化烟叶等级结构,增加茄衣和茄套的产量,提高产值。(3)N、P2O5、K2O积累量得到增加,氮磷钾最大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38.75%、14.89%和25.20%。(4)一元二次回归拟合发现,烟叶最大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38.75 kg/hm2,施磷量为71.85 kg/hm2,施钾量为361.65 kg/hm2。显然,氮磷钾的合理施用可以提高雪茄烟叶的产量,改善雪茄烟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小白菜肥料运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的露地菜田设置以直播小白菜为代表的叶菜田间施肥试验,对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基肥施用量、氮追肥运筹、叶菜相对产量等一系列试验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求取相应的数学模型,初步建立露地直播小白菜的推荐施肥量指标。结果表明:(1)建立露地直播小白菜推荐氮肥效应函数为y=-0.270 3x2+104.19x+1 588.4,相关系数R2=0.909 1。磷肥效应函数为y=-3.386 7x2+420.89x-744.05,相关系数R2=0.873 0。钾肥效应函数为y=-1.729 5x2+205.51x+5 859.6,相关系数R2=0.874 3。(2)推荐每公顷小白菜基肥施用NPK复混肥应不少于300kg/hm2,当小白菜长出3~4片真叶后,应及时追施氮肥,7~10d之后再追施1次,共折合尿素320kg/hm2。2次氮追肥配比为2∶1时较有利于生物产量的形成。整个生产过程总施纯N 195kg/hm2,P2O560~75kg/hm2,K2O 60kg/hm2。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春谷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春谷品种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春谷最佳施氮量,并探讨光合特性与产量相关性。【方法】以春谷品种长农35号和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重复3次,小区面积15.0 m2(5 m×3 m),留苗30万株/hm2。共设0(N1)、45(N2)、90(N3)、135(N4)、180(N5)和 225 kg·hm-2(N6)6个氮素水平,40%氮肥作底施,60%在拔节至孕穗期追施。于谷子抽穗后,用日本产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Konica Minolta)测定顶三叶SPAD值,用美国产CIRAS-2光合速率仪(PPSYSTEMS)测定谷子顶三叶的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Ci)、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结果】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春谷品种的株高、茎粗、穗长呈上升趋势,穗重、穗粒重、旗叶与顶三叶SPAD值、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千粒重在各氮素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水平为90 kg·hm-2 时,以上各指标值(千粒重除外)达到或接近最大,产量趋于稳定,预示氮肥施用量90 kg·hm-2 为春谷最佳施氮量,进一步通过2个春谷品种产量随氮素施用量变化回归方程计算出最高理论产量,方差分析表明两品种最高理论产量和施氮90 kg·hm-2 时产量无显著差异(P长农35号=0.5571、P晋谷21号=0.6632)。综合以上结果,将90 kg·hm-2 施氮量确定为春谷最佳施氮量。春谷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谷子旗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 0.87和0.86,顶三叶总蒸腾速率(E)及总光合速率(Pn)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 0.82和0.83,4个相关系数值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明确了春谷品种在山西中南部生态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发现谷子开花后旗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顶三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与春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叶值模型构建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地力条件、施氮量、SPAD值衍生指标、产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简便、快速、无损地推荐水稻施氮量,构建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叶值模型。【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籼稻Q优6号为试验材料,设4种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探讨产量、SPAD值衍生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初步构建的叶值模型进行变量施氮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产量与抽穗期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曲线关系,两年拟合度R2分别为0.5523,0.7148。在其拟合关系下2年度最高产量分别为9 264.93 kg·hm~(-2)、11 167.97 kg·hm~(-2),相差1 903.14 kg·hm~(-2),2016年产量相比2015年增加20.54%;达到最高产量的表观总吸氮量较为接近,分别为575.27 kg·hm~(-2),546.71 kg·hm~(-2),仅相差28.56 kg·hm~(-2),2016年表观总吸氮量相比2015年减少4.96%。不同年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SPAD值衍生指标中SPADL3(顶3叶SPAD值)、SPADL4(顶4叶SPAD值)、SPADmean(顶部4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SPADL3×L4/mean(顶3叶SPAD值×顶4叶SPAD值/顶部4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单张叶片中,SPADL3与拔节期田块表观供氮量,SPADL1与抽穗期田块表观供氮量线性拟合的系数在年份间变化均较小,分别为0.0156,0.0154;0.0172,0.0173。年份间,2016年SPADL3×L4/mean与田块表观供氮量线性拟合的系数和b值比2015年的拔节期依次增加了-28.70%,17.41%;抽穗期依次增加了-15.34%,56.11%。叶值模型施氮总量为表观总吸氮量与土壤表观供氮量之差,通过SPAD值衍生指标可以估测土壤表观供氮量,且抽穗期时SPAD值衍生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的线性拟合度较拔节期时的高。拔节期时,SPADL4与SPADL3×L4/mean,SPADL3与SPADmean之间估测推荐的施氮总量较为接近,且SPADL4、SPADL3×L4/mean估测的施氮量高出SPADL3、SPADmean50%左右。基于叶值模型的变量施氮效果表明,变量区产量高出对照区产量820.68kg·hm~(-2),变量区的氮素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贡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13.74%,103.45%,104.12%。确定叶值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Nw=Nz-[(Ys-b)/k-Ng],式中Nw表示施氮总量(kg·hm~(-2)),Nz表示水稻品种表观总吸氮量(kg·hm~(-2)),Ys表示叶片SPAD值衍生指标,Ng表示追肥之前已经施入的氮量(kg·hm~(-2)),k、b是田块表观供氮量(Nx)与叶片SPAD值衍生指标线性关系中的斜率和截距,而田块表观供氮量等于土壤表观供氮量(Nt)与人工已施氮量(Ng)之和。【结论】应用叶值模型的变量施氮减少了产量差,提高了产量以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15.
以新稻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0、232.5 kg/hm2、255.0 kg/hm2、277.5 kg/hm2、300.0 kg/hm2、322.5 kg/hm2和345.0 kg/hm2纯氮水平下水稻产量、叶片形态特征的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至255 kg/hm2纯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达最大,此氮肥水平下水稻上三叶的受光姿态较其他处理综合表现较好。从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上三叶的形态特征影响来看,倒二叶长受氮肥影响较大,倒一叶长受氮肥影响较小;倒一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大,倒三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小,说明氮肥处理对水稻叶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倒二叶叶长和倒一叶叶宽两个特性上。以水稻产量为因变量,叶片各形态特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宽和叶面指数(LAI)与产量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996 2**),说明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宽和叶面指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旱区同心圆枣各因子的变化,阐明不同水肥耦合对促进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文以8年生成龄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灌溉定额(W1:2250m3/hm2、W2:3000m3/hm2、W3:3750 m3/hm2)、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300 kg/hm2、N...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论证用水稻"顶3顶4叶叶色差"作为高产群体叶色诊断的统一指标。【方法】以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再论证。选择叶色(SPAD)差异较大的金南风、9915、越光、9325等4个粳稻材料,白稻、H97-322等2个籼稻材料;通过不同施氮量试验,用SPAD-502型叶绿素计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倒2叶期和齐穗期测定全株各叶的SPAD值,比较单叶SPAD值、顶3顶4叶色差跟植株含氮率、产量形成的关系差异。【结果】单叶SPAD值品种间或生育期差异很大,难以用某一叶的SPAD值诊断氮素营养状态,而在生育各期会出现顶4顶3、顶4=顶3和顶4顶3三种叶色差,是氮素不足、正常和过剩的生理反映;单叶的SPAD值与分蘖率、成穗率、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之间没有规律性的关系,不能作为共同诊断指标,而顶3顶4叶叶色差和产量三因素的形成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关系;单叶SPAD值不能作为产量诊断的指标值,而在N-n叶龄期、倒2叶龄期和齐穗期3个叶龄期顶3顶4叶色差值相等的群体,均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结论】顶3叶顶4叶叶色差是稻体氮素营养水平的表观指标;单叶SPAD测定和顶3顶4叶色差诊断配合,可以准确诊断水稻植株氮素的丰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滨海盐碱旱地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平减施氮肥配合增施叶面肥对棉花光合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增施叶面肥对棉花氮肥减施的补偿效应,研究棉花稳产前提下的氮肥减施补偿策略,为滨海盐碱旱地棉花减肥增效规模化种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225(N6) kg/hm2 7个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处理植株农艺性状、主茎叶SPAD值、光合特征指标、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指标。【结果】 花铃期处理棉花主茎叶SPAD值随氮肥施用量的减少而降低,增施叶面肥后各减氮处理主茎叶SPAD值差异不显著;主茎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胞间CO2浓度(Ci)逐渐增加;施氮量225~60 kg/hm2时,籽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随氮肥施用量减少而降低,其中施氮量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与180 kg/hm2处理间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纤维断裂比强度和整齐度随氮肥用量的减少先升高再降低,马克隆值逐渐升高,对纤维长度和伸长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盐碱旱地减施氮肥配合增施叶面肥,对棉花主茎叶片光合速率、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负面影响有一定减缓作用,“减氮肥+增叶肥”施肥模式有助于产量稳定,减少氮肥投入,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料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施用均可提高水稻产量,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子,远高于磷、钾肥增产效果。产量(y)与施氮量(x1)、施磷量(x2)、施钾量(x3)呈抛物线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1 9x12+18.255x1+5 063.8;y=-0.135 3x22+29.049x2+7 159.4;y=-0.033 7x32+15.238x3+7 057.2。不同肥料因子对水稻产量构成影响不一,氮肥促进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加,而降低千粒重;磷肥促进有效穗数、千粒重增加,而对穗粒数影响不大;钾肥促进穗粒数、千粒重增加,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氮、磷、钾肥对水稻形态影响不一,3种肥料因子均能增加叶面积,但氮肥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磷肥和钾肥;氮肥增加株高和穗长显著,而磷钾肥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