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与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不同种源黑木耳优良菌株,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的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黑木耳菌株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97,且在相似系数为0.50时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依据菌株农艺性状分析,A6(黑山)菌株出耳快且整齐,耳片颜色黑、厚而小,产量高。Pearson分析发现,黑木耳菌株的产量与其现耳芽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耳片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无相关性。【结论】A6(黑山)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南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A3(916)、A4(Aa7)、A5(黑2)和A8(丽黑1号)菌株可做育种材料。黑木耳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和现耳芽时间可以作为预测其子实体产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金针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金针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保藏及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拮抗对峙试验、ISSR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29株采自山东和江苏地区的金针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并利用NTSYSpc 2.11F计算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29株金针菇菌株间有246组发生拮抗反应,有160组未发生拮抗反应.供试菌株的菌盖和菌柄颜色有黄色、浅黄色、乳白色和白色4种,菌柄长度15.00~21.20 cm,菌盖直径0.73~1.72 cm,单袋产量332~513 g,生育期41~68 d.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73.0%~102.6%,生育期48~68 d;黄色或浅黄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66.4%~87.2%,生育期41~58 d,表明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较黄色或浅黄色菌株产量较高,商品性状优良,但生育期较长.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计扩增多态性位点270个,多态性比率为94%.供试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860~0.900,在遗传相似系数0.870处,29株金针菇菌株可分为五大类群.[结论]菌株间是否发生拮抗反应与菌株子实体颜色无关.江苏和山东两地区的金针菇菌株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但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研究金针菇单核体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常规稀释分离法分离获得金针菇F1代20个单核体,对15条scot和9条ISSR引物进行了筛选,根据扩增结果采用软件NTsys 2.10e计算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对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有6条引物能扩增出条带清晰且具丰富多态性的带谱,共计扩增出327条清晰易辨的DNA片段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7条,占总条带数的87.77%。菌株的SCoT分析一致度GI值为0.187 5~0.937 5,其中W2和W3,W11和W12的一致度最大,为0.937 5;W15和W18的一致度最小,为0.187 5。菌株的ISSR分析一致度GI值为0.250 0~1.000 0,W3、W4和W9,W15和W17,W16和W19的一致度最大,为1.000 0;W14和W18的一致度最小,为0.250 0。这种低的遗传一致度充分表明了金针菇菌株系列单核体间具有的较大遗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性达到0.55的水平时,SCoT标记的20个菌株可以明显地分为3组;当相似性达到0.66的水平时,ISSR标记的20个菌株也可以分为3组,其中W11、W18、W20 3个菌株是1组里共有的菌株。当聚到亚组时,W15和W17是共有的1组。[结论]该方法采用2种标记对单核体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金针菇育种中杂交亲本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科研以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出耳栽培试验,比较分析白背毛木耳菌株‘漳耳43-28’、06283与其组织分离菌株 Z43-28-1、Z06283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抗污染能力、产量等,结果表明:分离菌株Z43-28-1、Z06283比出发菌株‘漳耳43-28’、06283栽培袋菌丝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3%、13.5%,污染率分别降低11.48%、38.55%,产量分别提高6.2%、2.7%。应用组织分离可以达到较好的品种复壮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黄背木耳营养丰富,食味鲜美,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菌之一。自古以来,它被列为"山珍"之一,又是烹调高级菜肴的佐料。传统栽培木耳的原材料是段木、棉子壳和木屑等。平原地区段木缺乏,若用棉子壳作主要原料栽培黄背木 相似文献
8.
9.
为建立适于马铃薯ISSR-PCR反应体系,并了解克新1号、费鸟瑞它、底西芮、大西洋、陇薯3号、青薯168、黑美人7个马铃薯品种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性,本试验利用梯度试验法对ISSR扩增结果影响较大的引物浓度、dNTP的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Mg2+浓度4个因子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并利用筛选出的适宜引物对供试的马铃薯品种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最适ISSR-PCR反应条件为Mg2+2.0mmol/L、dNTP 0.2mmol/L、Taq 0.04U和引物0.4μM;利用8个I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319个条带,DNA片段长度为200bp~2 000bp,其中多态性条带30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5.92%;以GD值0.51为基准,7个材料分为3类:大西洋、底西芮、青薯168、克新1号和费乌瑞它5个品种为一类,品种陇薯3号和黑美人各单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10.
11.
12.
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苦荞麦株高、千粒重等遗传力较高,早代进行选择效果明显;株粒重等遗传力低,应放宽选择标准,增加选择世代。株粒重虽然与产量高度相关,但遗传变异系数较小,直接选择效果差。可通过选择株高、株粒数和千粒重来达到提高株粒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对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13个大豆新品系产量相关性状和遗传距离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区域性大豆生产中品种更新、筛选和亲本选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各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各品系综合主成分值的大小与产量高低的关系;根据品系间的遗传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品系分为4类,结果表明亲本来源与遗传距离没有必然联系。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个主成分值的大小;在评价品种间遗传差异时,应根据育种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方向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确定其亲缘关系远近,为糯玉米的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84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分布在玉米全基因组上的71个SSR标记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与SSR标记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150对SSR引物中有71对在糯玉米自交系中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共检测到342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2~11个数目不等的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为0.249~0.876;糯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2~0.32,均值为0.178,4个自交系可划分为8个组别;玉米10个连锁群上71个SSR位点的2 485个组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共检测出21个SSR座位与10个产量、农艺性状显著相关。[结论]该试验阐明了所选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为有目的的组配糯玉米杂交种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水稻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个水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一些属于不同遗传类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制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与影响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加性效应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有效穗数、剑叶长宽比和谷粒宽等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存在正相关,而株高、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谷粒长和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与水稻品质性状间存在负相关;有效穗数与糙米率等成对性状间的显性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利用生物学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石河子地区12株野生阿魏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阿魏菇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阿魏菇菌株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菌株除在菌丝颜色和现原基方面无明显差异外,在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6项特征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拮抗试验结果显示,2株阿魏菇栽培菌株与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均有较强拮抗反应,大多数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间有较强拮抗反应;ISSR标记共扩增出52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41条,多态比率为78.85%,供试菌株两两间的相异系数为0.11~0.59,在相异系数(D)为0.47时,可将14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表明石河子地区野生阿魏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