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筛选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对冷杉梢斑螟有引诱作用的物质,以期明确冷杉梢斑螟寄主选择机制,从而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对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方分别进行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GC-MS结果表明:健康新果和虫害旧果均含有6种化合物,但其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 结果EAG反应结果表明:在10 μg·μL−1范围内,α-蒎烯、β-蒎烯、(1S)-(-)-β-蒎烯、柠檬烯各组分浓度越大,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成虫对其EAG反应越大,超过10 μg·μL−1后,EAG值反而减小;各组分浓度为10 μg·μL−1时,不同状态成虫EAG值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 < 0.05)。未交配雌、雄蛾对反式石竹烯的EAG反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0.5 μg·μL−1内的EAG反应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 > 0.05),达到1 μg·μL−1以后,EAG值在各浓度间差异亦不显著(P > 0.05),而0.5 μg·μL−1与1 μg·μL−1间EAG反应差异显著(P < 0.05)。交配雌蛾、未交配雌蛾对月桂烯的EAG反应随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浓度为100 μg·μL−1时,EAG值最大,但100 μg·μL−1与10 μg·μL−1的EAG值差异不显著(P > 0.05)。 结论嗅觉行为结果表明:配方A2、A3、A5、A7、A8对其具有明显引诱效果,尤以配方A7最佳,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引诱率达70%以上,配方A4、A9、A10对其具有明显趋避效果,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趋避率高达50%~70%。各组分的10 μg·μL−1为最佳刺激浓度,反式石竹烯具有明显引诱作用,月桂烯具有明显趋避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期,采用顶空吸附法和CC-:MS分析,研究虫害后油松球果萜类挥发物成分的变化.油松虫害球果(枝)单萜挥发物的释放呈现昼夜节律,并且特异性挥发组分为1R-(+)-α-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梢斑螟成虫为夜出性害虫,因此产卵期晚上的球果(枝)挥发物更有意义.油松和华山松球果的触角电位(EAG)测试表明:虫害球果与健康球果相比,梢斑螟(雌雄蛾)对油松虫害球果的EAG反应更明显;而对华山松虫害球果和健康球果的EAG反应差异不明显.Y-型嗅觉仪的趋向试验表明: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性明显高于雄虫,油松球果提取液的引诱作用高于华山松球果,而当年生针叶提取液、虫害球果及其提取液挥发物对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均高于健康球果;挥发物标准品测试显示,1R-(+)-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组合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虫害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可显著刺激雌成虫产卵,表明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组分中存在着雌成虫的产卵刺激物;华山松球果提取液的存在明显抑制了雌虫在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滤纸上的产卵,表明华山松球果提取液中可能有产卵拒避剂. 相似文献
3.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乙酸天竺葵酯,以及大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9种;球果受害后,倍半萜含量显著下降;但非寄主华山松健康球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主要组分有8种,其组成和含量与油松球果显著不同。成虫产卵选择期,油松健康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特异性组分是α-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与健康果和虫害果相比,针叶挥发性萜类的特异成分为α-蒎烯、乙酸龙脑酯、莰烯、β-蒎烯、对-薄荷-1(7),3-二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幼虫选择和趋向试验表明: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油松球果而不选择华山松球果;在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试验中,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虫害球果。 相似文献
4.
<正>油松是我省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每年造林的用种量在45万公斤左右。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全省已建立油松良种基地3个,油松采种基地7处,总面积达100000hm~2。但是,由于油松球果螟的为害,大大降低了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严重影响了造林绿化的进展。1985年东陵林场油松良种基地种子园的球果螟有虫株率达95%,平均虫口密度56条。 相似文献
5.
在采用TCT-GC/MS对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析松果梢斑螟越冬幼虫对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球果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 红松健康球果、健康2年生枝和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乙醇对照组,而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的引诱作用显著大于健康2年生枝与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 α-蒎烯、柠檬烯及α-蒎烯+β-蒎烯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且以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在兴城市油松种子园中,从雌球花出现到球果采收,松果梢斑螟危害2年生球果,同时也危害1年生球果,危害率占昆虫总危害率的87.36%.通过对松果梢斑螟生活习性、危害关系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对其进行适时适药防治,可使种子园产量提高29.2%. 相似文献
7.
微红梢斑螟是我省严重为害湿地松种子园2年生球果的害虫,被害球果种子损失率达43%以上。该虫在广东1年4~5代,以高龄幼虫和蛹越冬,翌年1月中旬40%高龄幼虫化蛹,3月下旬后85%羽化为成虫。在5月上旬开始为害球果,9月中旬为害最严重,有虫株率达55.4%。该虫主要集中在树高8m以下树冠层内的2年生球果上和林内生势弱的母树以及缓坡地中坡底的母树上。寄生天敌有广大腿小蜂等16种。化学防治,可用2.5%溴氰菊酯浓度为8000~10000倍液喷洒,效果较好,或采用营林等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JA)处理和油松球果小卷蛾幼虫危害引起油松球果挥发物、多酚氧化酶(PPO)、蛋白酶抑制剂(PI)以及球果游离氨基酸、松脂和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卷蛾幼虫危害后,1年生和2年生球果单萜挥发物种类没有变化,只是含量发生了变化,并且挥发物总量明显增加;2年生球果受害后,α-蒎烯、莰烯、β-水芹烯和β-蒎烯含量下降,而β-月桂烯和D-柠檬烯含量增加,这种成分和挥发量的变化对天敌具有吸引作用。外源MJA处理后,与1年生和2年生受害球果挥发成分有类似的变化,但变化的程度要小得多。外源MJA处理和小卷蛾幼虫危害后,均可引起1年生和2年生球果PPO和PI活性的增加,且1年生球果对2种诱导的反应更敏感。2年生球果受害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含水量下降,松脂含量增加,这表明球果受害后,抗营养和抗消化酶类增加,营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兴城市油松种子园中,从雌球花出现到球果采收,松果梢斑螟危害2年生球果,同时也危害1年生球果,危害率占昆虫总危害率的87.36%。通过对松果梢斑螟生活习性、危害关系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对其进行适时适药防治,可使种子园产量提高29.2%。 相似文献
10.
分布于山西的油松树脂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成份为?-(+)-α蒎烯、(S)-(-)-β-(+)-3-蒈烯,占萜烯总量的97%以上,其中(S)-(+)-3-蒈烯的比例最大,另外还有得叶烯、(+)-柠檬烯、莰烯、阵二烯和水芹烯等成份。触角电位反应中,雄性红脂大小蠹对油松挥发性物质中(S)-(-)-α-蒎烯、柠檬烯和(S)-(+)-3-蒈烯的反应较为强烈,而雌性红脂大小蠹对油桦挥发性物质中(S)-(+)-3-蒈烯、柠檬烯、(S)-(-)-α-蒎烯和得叶烯的反应较为强烈。雌性红脂大小蠹较雄性红脂大小蠹对这些挥发性物质更为敏感。寄生于我国油松的红脂大小蠹对树体挥发物的反应与原产地美国有较大的差异,产生变化可能与寄主挥发物成分和环境变化有关,但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果梢斑螟是为害红松球果的重要害虫,具有隐蔽性,防治困难。选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可操作性强的6种毒杀鳞翅目昆虫的药剂及常规防治使用的40%氧化乐果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杀铃脲悬浮剂为最佳药剂,防治效果达88%。 相似文献
12.
将油松球果按大、中、小分为三个等次,对太岳林区六个林场18个球果样本出种情况及种子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本区油松球果平均单果出种量为1.44g,平均出种率为4.20%;种子平均千粒重为46.5g,平均发芽率为95.4%,平均发芽势为61.8%;球果单果出种量、种子千粒重、发芽势指标均与球果大小有关,随大、中、小规格依次降低;球果出种率、种子发芽率指标与球果大小无关,在大、中、小球果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红松种实害虫危害红松的球果及种子,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直接危害红松种实的害虫主要有赤松梢斑螟、冷杉梢斑螟、松梢螟、红松球果种蝇、红松球果种小蜂等。其中冷杉梢斑螟为原始红松林果梢的重要害虫,赤松梢斑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树的球果、嫩梢及干部,是该地区危害红松种实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4.
对同一栽培地点的不同油松植株的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株间的球果颜色与大小、果鳞位置、出种率、种皮与种翅颜色、种子重量、发芽指标等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多样性。株间种子重量变动在41.11~64.73 g之间,均值为52.36 g,差异极显著(F0.01=595.56**);株间种子发芽率变动在65%~100%之间,差异显著。株间遗传差异是导致种子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R型α-蒎烯、S型α-蒎烯、罗勒烯、S型β-蒎烯、水芹烯、莰烯等6种兴安落叶松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理状况的落叶松毛虫对6种挥发物的7个浓度的EAG反应中,除对0.1 μg·μL-1水芹烯的EAG反应值是未交尾雌虫>已交尾雌虫>未交尾雄虫外,对水芹烯的其它不同浓度以及其它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均是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未交尾雌、雄蛾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雌、雄蛾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已交尾雌蛾对寄主植物气味更为敏感.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水芹烯的EAG反应均比较敏感.在暗周期内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雄蛾的活跃期在20:00-4:00,与其羽化、交尾、产卵期一致. 相似文献
16.
赤松梢斑螟(D 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红松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为了解决红松种子严重短缺的问题,利用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50%辛硫磷和40%氧化乐果等化学药剂,在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林木种子园进行了赤松梢斑螟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球果被害率可减少20%~85%,种子被害率减少25%~45%。 相似文献
17.
培育1-2年生油松苗木,采用蜂窝连体容器育苗,可提高装袋效率5~6倍,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培育出合格的油松苗木,适宜在林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油松育苗中应用除草剂灭草效果明显,当苗木出土6~8周以后,用除草醚(1.1g·m^-2)、拿捕净(0.05mL·m^-2)+果尔(0.05mL·m^-2)、除草醚(0.55g·m^-2)+果尔(0.05mL·m^-2)分别进行土壤喷施处理,除草率达到96.8%、98%、99%。一定剂量的除草剂混用可增加有效期和除草率。施用除草剂对苗木不同时期生长无影响,且较为经济,每年可节约除草费用900~1200元·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梢斑螟是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的主要果梢害虫,研究了其成虫种群动态及未来种群变化趋势,为种群预测以及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在梢斑螟成虫发生期6月下旬—8月初,每天夜间19:00—23:00在红松林缘利用灯光诱捕梢斑螟成虫,结合幼虫鉴定种类,分析其种群动态。【结果】1)在牡丹江林口林业局的湖水、曙光和西北楞3个地点,诱捕到的种类均为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和微红梢斑螟D.rubella。2)在湖水,梢斑螟的种群数量最多,平均每天诱捕111.38头;西北楞其次,平均每天诱捕79.625头;曙光最少,平均每天诱捕69.63头。微红梢斑螟在3个地点均是优势种。3)在整个诱捕期间,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成虫期为6月上旬—7月下旬,高峰期为6月下旬;微红梢斑螟成虫期为6月上旬—8月下旬,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中旬。4)3种梢斑螟都是在21:00—22:00诱捕的数量最多。5)3种梢斑螟的雌雄性比随着季节的推移波动较大,由开始的小于1,到接近于1,最终大于1,但总的性比接近1:1。【结论】梢斑螟的种群动态随时间和小生境的不同变化明显,6月下旬和7月中旬是其羽化高峰期,21:00—22:00是其最活跃时间。因此,对其防治应适时适地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