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8和14年生的分别为478.8,485.7和495.8g·kg-1,变异系数在0.25%~9.58%之间,不同器官碳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0~60cm)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渐增强,从5年生的25.88t·hm-2增加到14年生的49.63t·hm-2。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8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分别为95.89,122.12和130.75t·hm-2,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59.42%以上,且随着林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8和14年生桤木年净固定碳量分别6.51,6.26和7.82t·hm-2a-1。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碳库为2.8034×106t,为其潜在碳库的47.51%。  相似文献   

2.
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重庆铁山坪46年(42~51年)生马尾松次生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生物量为142.06 t·hm-2,乔木层(89.91%)>灌木层(5.61%)>枯枝落叶层(2.98%)>草本层(1.50%);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有机碳贮量为197.78 t·nn-2,乔木层为76.06 t·hm-2(38.45%),灌木层为3.55 t·hm-2(1.79%),草本层为0.88 t·hm-2(0.44%),现存凋落物层为2.34 t.hm-2(1.17%),土壤层为114.96 t·hm-2(58.13%);马尾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75.06%;马尾松林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9.01 t·hm-2a-2,年净固碳量为4.49 t·hm-2a-2,折合成CO2为16.46 t·Inn-2a-1.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t·hm-2a-1;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t·hm-2a-1)、西部沿海台...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湖南省第4次(1990~1995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植被类型特性.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为173.974 Tg,在14个地州市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碳贮量最大,为31.047 Tg,其它依次是永州市、郴州市和邵阳市,它们的森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1.527、19.306和19.239 Tg,各森林类型中,杉木林的碳贮量最大,为51.588 Tg,占湖南省碳贮量的29.65%;湖南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15.88 t·hm-2,各地州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变化为12.01~17.95 t·hm-2,各森林类型中阔叶林的碳密度最大,为32.45 t·hm-2,是湖南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2倍多.  相似文献   

5.
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及其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平均为228.6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88.9%,灌木层占7.7%,草本层占0.1%,凋落物层占2.7%;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库为218.11 t.hm-2,其中植被总碳贮量为127.69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90.42 t.hm-2;乔木层碳库(115.52 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52.96%,灌木层占3.80%,草本层占0.28%,现存凋落物层占1.50%,矿质土壤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41.46%。  相似文献   

6.
森林粗木质物残体贮量及功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木质物残体(CWD)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地对其贮量进行定量化研究, 对进一步了解CWD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论述了CWD的贮量、CWD的分解、CWD在碳贮量与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CWD贮量和分解的原因, 系统阐明了CWD在促进森林生产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促成森林更新等方面的功能, 展望了CWD贮量定量化研究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 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 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 9 gC·8-1,树皮0.465 4 gC·g-1,树枝0.523 2 gC·g-1,树叶0.495 8 gC·g-1,树根0.493 1 gC·g-1,灌木层0.498 9gC·g-1,草本层0.473 3 gC·g-1,苔藓层0.414 3 gC·g-1,枯落物层0.388 2 gC·g-1;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0.013 9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27.59 t·hm-2,其中乔木层91.33 t·hm-1,占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40.13%,灌木层0.38 t·hm-2,只占0.17%,草本层1.71 t·hm-2,占0.76%,苔藓层0.63 t·hm-2,占0.28%,枯落物层0.66 t·hm-2,占0.29%,林地土壤(0~80 cm)碳贮量为 132.88t·hm-2,占58.40%;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0~80 cm)>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苔藓层>灌木层;楠木林分净生产量为8.570 6 t·hm-2a-1,其中乔木层净生产量为6.669 1 t·hm-2a-1,占林分总量的77.82%.楠木林分碳素年固定量4.253 6 t·hm-2a-1,其中乔木层碳素年固定量3.573 6 t·hm-2a-1,占林分总量的84.01%.  相似文献   

8.
科学准确的碳计量是评价森林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关键,而竹林特殊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使得竹林碳汇计量较其他森林生态系统更为复杂。采用生物量法研究蜀南苦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并对苦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立竹平均含碳率为450.792g·kg-1,不同龄级苦竹各器官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9.410g·kg-1,不同土层差异极显著;2)苦竹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823t·hm-2,其中土壤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为132.568t·hm-2,占总碳储量的84.53%,枯落物碳库为最小的碳库(4.823t·hm-2),只占总碳储量的3.08%;3)苦竹立竹碳储量为19.432t·hm-2,占总碳储量12.39%,其中近半(49.13%)贮藏于竹秆中。竹秆、竹枝、竹叶3部分地上碳储量总计达13.346t·hm-2,占立竹总碳储量的68.68%,地上部分碳储量为地下部分碳储量的2.19倍;4)苦竹林生态系统植被层年固碳量为8.262t·hm-2,相当于每年固定30.294t·hm-2CO2,固碳能力强于毛竹。  相似文献   

9.
森林中的粗木质残体(CWD)是生物圈与土壤圈养分配置的中介和纽带,CWD的贮量影响森林中元素的循环。文中通过比较世界各气候带森林系统中CWD的贮量,总结了造成各气候带森林中CWD贮量差异的气候因素。各气候带不同的气温、降水以及气温与降水的时间搭配关系,通过影响森林木材生产力、活立木死亡量及CWD的分解速率,进而影响CWD在林内的贮量。热带雨林、季雨林中CWD的平均贮量最低,仅为19.96~27.71 t/hm2;温带海洋性气候森林中CWD的平均贮量高达205.8~213.2 t/hm2。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贮存在CWD中的C元素含量关乎着大气中CO2含量,故应加强世界各气候带森林中CWD贮量格局的长期监测和系统调研。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的碳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47,自引:8,他引:47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毛竹林碳密度和碳贮量以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毛竹不同器官碳密度波动在0 4 6 83~ 0 5 2 10g·g- 1 ,按碳密度高低排列依次为竹根 >竹秆 >竹蔸 >竹枝 >竹鞭 >竹叶 ;碳贮量在毛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占比例最大 ,为 5 0 97% ,其次为竹根 ,占 19 79% ,占比例最小的是竹叶 ,仅占 4 87%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总贮量为 10 6 36 2t·hm- 2 ,其中植被层 34 2 31t·hm- 2 ,占了 32 18% ,枯落物和土壤层 (0~ 6 0cm) 72 131t·hm- 2 ,占了 6 7 82 % ;毛竹林乔木层碳素年固定量为 5 0 97t·hm- 2 a- 1 ,与粗放经营竹林相比 ,毛竹集约经营 10年后 ,竹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减少了 8 133t·hm- 2 ,但乔木层年净固定碳量增加了 0 5 89t·hm- 2 a- 1 。  相似文献   

11.
森林粗木质残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粗死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指所有地上和地下小头直径≥2.5cm的枯立木(snag)、倒木(Log)、树桩(Stump)、大枯枝(Large Branch)、小枯枝(Twig)、连接在活树上的枯死小树枝(Suspended Twig)等的总称。该文综述了近几十年CWD的研究成果,总结了CWD的概念及其在碳氮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CWD的贮量和养分动态。大量的研究证明,CWD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它的蓄积量、空间分布以及它的生态意义因所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林型而异。另外,CWD还受诸多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子的影响,研究各因子与CWD的关系对于保持CWD的生态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系统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论述了粗死木质残体(CWD)的内涵及其分类系统,对国内外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指出CWD的生态功能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对CWD的贮量、分解量(率)、养分贮量(C、N等)、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特征、CWD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抑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地)以及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幼苗保育功能等方面都作了较多的论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地调查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CWD)的储量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与粗木质残体相关的物质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全球碳汇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内已建立的2块0.5 hm^2样地为对象,调查并分析样地CWD的储量、类型组成、分解等级、径级分布格局以及地形对CWD储量的影响。【结果】缙云山常绿阔叶林CWD储量为38.42 t·hm-2,其中倒木、枯立木、大枯枝和木桩储量分别为27.70,4.91,2.91和2.90 t·hm-2,倒木是CWD的主要组成部分; CWD的树种组成与群落优势树种的组成相似,栲占CWD总量的88.44%;从径级分布来看,直径>35 cm的倒木和枯立木是CWD的主体; CWD主要处于分解中后期,中级分解和高级分解CWD的比例分别为63.20%和23.01%;地形对CWD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坡面和山脊CWD储量高于沟谷(P<0.01)。【结论】缙云山常绿阔叶林CWD储量较大,处于该类森林系统的前列; CWD主要以处于分解中后期的优势种大径级倒木和枯立木为主,并主要分布在坡面和沟谷。在森林管理中应降低对CWD的人为干扰和去除,维持森林中枯立木、倒木、大枯枝和树桩等组分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4.
森林粗木质物残体(CWD)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粗木质物残体(CWD)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影响着系统内外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不仅为微生物、节肢动物、鸟类以及哺乳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而且在减少土壤侵蚀和森林水文生态方面具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CWD的研究历史及状况,系统地阐述了CWD的形成和来源、贮量、分解、碳元素和营养元素的贮藏功能以及CWD对森林的更新作用、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水文生态功能等.对今后CWD研究的重点及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有重要影响。针对抚育间伐对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生物量、凋落物分解、土壤肥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抚育间伐后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长期定位研究,抚育间伐调控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机制和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等方面,并需要开展各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多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密度森林的抚育间伐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forest conservation on the organic carbon (C) stock of temperate forest soils is hardly investigated.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 reservoir in unmanaged forests and potential source of C input to soils. Here, we compared aboveground CWD and soil C stocks at the stand level of three unmanaged and three adjacent managed forests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regions of Bavaria, Germany. CWD accumulated over 40–100 years and yielded C stocks of 11 Mg C ha?1 in the unmanaged spruce forest and 23 and 30 Mg C ha?1 in the two unmanaged beech–oak forests. C stocks of the organic layer were smaller in the beech–oak forests (8 and 19 Mg C ha?1) and greater in the spruce forest (36 Mg C ha?1) than the C stock of CWD. Elevated aboveground CWD stocks did not coincide with greater C stocks in the organic layers and the mineral soils of the unmanaged forests. However, radiocarbon signatures of the O e and O a horizons differed among unmanaged and managed beech–oak forests. We attributed these differences to partly faster turnover of organic C, stimulated by greater CWD input in the unmanaged forest. Alternatively, the slower turnover of organic C in the managed forests resulted from lower litter quality following thinning or different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Radiocarbon signatures of water-extractabl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from the top mineral soils point to CWD as potent DOC sourc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40–100 years of forest protection is too short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 stocks and radiocarbon signatures of forest soils at the stand level.  相似文献   

17.
李勇 《森林工程》2012,28(1):20-23
通过对林区粗木质残体界定、研究方法、生态功能的介绍,探讨粗木质残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指出大兴安岭地区粗木质残体研究不够深入,并针对目前国内外粗木质残体研究现状总结出应加强对大兴安岭林区粗木质残体的研究与管理,并加强森林经营与林业生态研究的结合,使我国对粗木质残体研究更具普遍性,从而得出更具科学性的结论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它不仅具有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 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能力关系到能否降低大气CO2浓度和抑制全球变暖趋势。文中就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的研究进行了概括, 并对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