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菜黑胫病是由两种类型病原引起的,分别为A型强致病株(L.maculans)和B型弱致病株,B型现命名为一个新种L.biglobosa。本试验研究了弱致病株诱导的针对强致病株的抗性及其分子信号途径。油菜叶分别用弱致病株子囊孢子预接种和及病害防御反应信号分子水杨酸类似物(acibenzolar-S-methyl, ASM)与维生素K3(menadione sodiumbisulphate,MSB)处理,然后挑战接种强致病株子囊孢子。在控制条件下的试验中,预接种和预处理均推迟了由强致病株引起的病害症状的出现,减小了局部叶和系统叶上的病斑大小。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弱致病株和ASM不仅减少了… 相似文献
2.
分析油菜黑胫病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为油菜黑胫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减少油菜病害的发生,增加油菜种植经济效益。以河南省漯河市地域油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2种试验方法,即人工接种试验和大田调查试验,将病害级别设置为3级,连续3年开展试验,分析不同病害级别的黑胫病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在不同级别病害下具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级别间病株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病害感染程度的增加,油菜产量损失也随之增加,在病害级别达5级时单株平均损失率达到50.5%。病害级别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角粒数、角果数、千粒重、分枝数、株高。油菜黑胫病病害级别越高,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越大。应加强对油菜黑胫病的预测预报,并且尽可能选择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4.
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油菜的生育期长,病害种类繁多,造成为害的原因复杂.在病害中为害最严重是菌核病,其次是病毒病.综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概述了菌核病与病毒病的发生特点、侵染循环、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抗黑胫病烟草品种K326 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质高抗黑胫病的烟草品种K326为材料,在苗期接种黑胫病菌丝,3d后取叶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经电泳检测28S,18S条带清晰,无DNA污染。以总RNA为模板,采用SMART技术合成双链cDNA,其产物主要集中在0.5~3kb之间,最大片段超过3kb。合成的双链cDNA经SfiⅠ(A/B)酶酶切后,用CHROMA SPIN-400层析柱分离分级cDNA,将大于0.5kb的cDNA片段混合,载入λTriplEx2载体,构建成云南第一个烟草cDNA文库。该文库的大小为1.2×107pfu。扩增文库的滴度达到1.2×109pfu/mL。文库的重组率大于94%。取阳性克隆转化为质粒,通过PCR反应检测,重组体确有DNA插入, 其片断大小在0.5~1kb之间。 相似文献
6.
油菜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黑胫病可引起十字花科蔬菜植物的叶斑和茎腐,尤其引起油菜茎溃疡或黑茎。发生严重时,引起早衰和倒伏,影响产量。油菜黑胫病分布于浙、皖、鄂、湘、川及内蒙古等地,严重为害时产量损失20%-60%,除油菜外,还为害其他十字花科蔬菜。 相似文献
7.
8.
油菜对菌核病抗(耐)病性鉴定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综述了 2 0多年来油菜抗菌核病的鉴定方法和抗病育种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油菜抗 (耐 )菌核病鉴定方法的分类和最近几年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及转几丁质酶基因、β - 1,3葡聚糖酶基因、草酸氧化酶基因在油菜抗 (耐 )菌核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由核盘菌侵染发病,位居我国油菜3大病害(病毒病、菌核病、霜霉病)之首。油菜菌核病在我国25个省…市、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最严重,导致产量损失lO%~20%,重度发生时产量损失约50%,已成为制约油菜优质、高产、高效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1-2]。油菜是正安县的主要经济和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以油菜内生真菌黄柄曲霉CanS-34A为研究材料,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离体叶片法及盆栽试验等试验探究CanS-34A的抑菌谱以及对核盘菌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CanS-34A对供试的16种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且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小核盘菌(S.minor)的抑菌率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3种供试的细菌没有被抑制,且均属于G~-。CanS-34A在PDB中发酵6d,发酵滤液pH上升至7.3,抑菌效果达到最高。培养基中2%(V/V)的发酵滤液对核盘菌的抑菌率达60%。在离体及活体油菜叶片表面涂抹CanS-34A发酵滤液均能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可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表明黄柄曲霉CanS-34A可作为油菜菌核病的生防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2.
油菜茎基溃疡病菌是油菜上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为防范其危害我国油菜产业生产安全,建立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快速筛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以ITS(内转录间隔区)为靶序列并结合指示剂羟基萘酚蓝(HNB)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进行评价以及实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在62℃等温条件下仅需80 min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LAMP-HNB法与标准PCR检测方法对比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以及更高的灵敏度,利用该方法对10批油菜籽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5批阳性样品,与标准中PCR检测方法结果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为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油菜花瓣附生真菌区系及对核盘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油菜不同部位脱落花瓣和未脱落花瓣进行附生真菌区系的分析,得到1908个菌株.除了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外,其他真菌经鉴定后主要属于10个属,它们是短梗霉属Aureubas/d/um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 spp.、葡萄孢属Botrytis spp.、黑葱花霉属Pericord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黑孢属Nigrospora spp.、青霉属Peniccill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和附球孢菌属Epicoccum spp..其中,短梗霉菌、镰刀菌和交链孢菌为优势真菌群.通过菌丝间的相互作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160个菌株对核盘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与核盘菌之间存在重寄生作用和溶菌作用等方面的拮抗机制.并初步筛选得到了一批拮抗作用较强、定殖能力也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目前国内对油菜菌核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概况,认为品种抗性差、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适宜是油菜菌核病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提出在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措施基础上,应加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菌核病新品种及利用活体微生物研制油菜菌核病生防药剂的研究,旨在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根据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 离体叶片接种、局部菌丝块接种、捆绑叶柄接种和牙签穿刺接种等人工接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初步研究油菜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耐病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系81007在五叶至七叶期、抽苔期和初花期耐病性有明显差异.与81002相比,病斑直径(长度) 减少率分别为-76.59%、-17.64%、17.95%和38.0%.表现出苗期耐病性弱,抽薹后耐病性强.其他参试品种(系)在不同生育时期耐病性强弱趋势基本一致.文中对这种耐病性差异存在的意义及在油菜抗病育种中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油菜几丁质酶的纯化及其在抗菌核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菜叶片经油菜菌核病菌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或水溶性壳聚糖处理后, 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 分别在处理后 1 d 和 2 d 达活性高峰, 比对照分别高5 倍和2 倍左右。被激发提高的几丁质酶表现为内切酶活性, 细胞间的几丁质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细胞内的酶比活力。菌核病菌侵染后的油菜叶片提取液经60% 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再通过再生几丁质柱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几丁质酶, 经 S D S P A G E 显示单一的谱带,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000。纯化的油菜叶片几丁质酶能降解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细胞壁,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可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9.
2002年5月在川西平原4个地区:蒲江大兴、邛崃卧龙、双流黄水和邛崃固驿,从油菜病株茎杆上采集菌核,经分离和鉴定,共得到373个菌株进行菌丝生长速率、对多菌灵敏感性、菌丝融合群和遗传多样性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川西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呈地域间和田块内的分化。病菌群体由遗传背景不同的8个亚类组成,而8个亚类的分布呈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点同一田块内核盘菌株分属1(邛崃固驿)至4个(邛崃卧龙)亚类。各亚类由属于多个菌丝融合群的菌株组成,不同地点仅个别菌株属同一菌丝融合群。不同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呈较大差异,各采样地点菌株平均生长速度差异较大。生长速度较快的284个菌株对多菌灵普遍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