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底质恶化的危害 1.1 池底恶化导致"氧债"增加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很多残饵和鱼虾蟹的粪便、死亡的藻类等沉淀在池塘的底部,过多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产生发酵作用,产生很多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他们就会与氧结合,从而消耗掉水中的氧气,直至全部被氧化后,水中溶氧才升高.由此可以看出,要增加底部的溶氧必须把这些能消耗掉氧气的还原性物质去掉,这样才能增加底部溶氧.就好像是把这些"债务"还清后才有可能让池塘底部的溶氧升高.  相似文献   

2.
“养好一池鱼 ,先要管好一池水。”池塘水质的好坏 ,决定鱼产量、成活率、经济效益 ,水是鱼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 ,投饵量也随着不断加大 ,增加了池塘的承载量 ,池塘的产量也随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 ,一味追求高产的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殖水环境的恶化程度一旦超过了养殖对象的适应范围和能力 ,则会对鱼虾蟹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厌食、体弱、致病、甚至死亡。所以加强水质改良 ,为养殖对象创造一个…  相似文献   

3.
养殖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类的粪便、残饵和有机肥料等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淤积成厚厚的淤泥,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既破坏了养殖水体的生产能力,又对水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池塘改造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池塘养殖鱼虾是山东省滨州市极为普遍的养殖模式,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为渔民增加了经济效益。但在每年的养殖过程中,特别是中后期,由于鱼虾的排泄物、病死体、有机肥料、剩余饵料等不断积累,沉积在池底,产生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导致底质恶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鱼虾的生长发育。因此,池塘底质的改良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现根据养殖经验,将底质改良措施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一味追求高产的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殖水环境的恶化一旦超过了养殖对象的适应范围,河蟹就会处于应激状态,应激降低了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现为厌食、  相似文献   

6.
尹振鳌  陈胜林 《齐鲁渔业》2004,21(11):16-16
在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生产中,由于内陆池塘一般面积较小(3~10亩),养殖密度大,水质恶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和排泄物的增多,有机物的积聚超过分解的速度,导致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氨、氮含量升高,底质发黑,水质浑浊,透明度降低,导致对虾生长缓慢,甚至产生病害。如何有效改善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笔者在几年的生产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改善水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在养殖池塘中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体交换量较低、养殖密度较高的池塘中,养殖对象的活动会引起水中植物营养元素、氨氮等有害物质和有机物的积累,底质也因残饵和鱼体排泄物的堆积,耗氧量增加,导致整个水体的水质恶化,并对养殖对象的生长产生抑制。因此,如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池塘养殖是水产主要养殖模式,其中池塘底质的控制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段时间养殖,鱼、虾、蟹等的排泄物及残饵都会沉入到池底,给池塘造成危害,对鱼、虾、蟹等产生了不良影响。笔者通过多年在北方池塘养殖方面的经验,介绍一下北方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和控制方法。一、池塘底质恶化危害的主要表现多余的池塘底泥是池塘底质恶化的主要危害。一定限度内的池塘底泥对鱼、虾、蟹等生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法导致池塘的承载量不断增加,给养殖水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特别是池塘水质及底质过度污染,严重的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使鱼、虾、蟹长期处于高应激,高紧张状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侵害,出现生长缓慢,厌食、体弱、疾病不断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一、清塘的意义1.长期养殖,大量残饵、粪便和死亡藻类等有机物沉到池塘底部,这些有机物腐败分解,不仅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氧,而且常常导致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毒性物质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着鱼、虾、蟹健康养殖与生长。清塘对于保持良好的水质具有重要的意义。2.可杀灭病原体。池塘底部存有大量敌害生物、病原体,如寄生孢子、休眠卵、细菌、病毒等。如不及时清除,来年随着水温上升,这些病原生物萌发或大量繁殖,尤其当水质恶化时鱼、虾、蟹等养殖对象免疫力降低,极  相似文献   

11.
<正>夏末秋初随着天气转凉,池塘水温逐渐回落,早晚温差加大,对海参的应激性刺激相应增加,加上夏季高温期海参池塘内有机物及大型藻类死亡腐败造成的水质、底质的恶化,海参的活动、代谢以及有机质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氧气,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物,底质水质变差,使海参的生长变慢,并有可能造成海参发病。而提高海参池塘养殖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秋季及越冬前管理,因此海参池塘养殖的秋季及越冬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甲鱼养殖水体中氨氮(NH3-N)的产生、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甲鱼养殖基本上是高密度高产出的集约化养殖方式,池塘载鱼量大,水环境比较差,池塘水体中的氨氮含量相对较高,氨氮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甲鱼养殖过程中,由于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的相关疾病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氨氮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如何降低氨氮在水中的含量。 一、氢氮的主要来源 1.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态氮。在甲鱼池塘中,投喂的甲鱼配合饲料、冰鲜鱼、螺肉等残渣以及死亡的甲鱼和其它野杂鱼的尸体都可以分解产生氨氮。 2.水中缺氧时,含氮有机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氨态氮。反硝化作用的重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13.
<正>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日常管理的核心。但是,要能管理好一塘池水,首先要了解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部的状态对池塘水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保持池塘水质良好,必须管好池塘底质。而想管好底质,则必须了解池塘底质的属性及其在养殖期间的演变规律。本文就池塘底部的构成、功能、管理提出一些见解,供池塘养殖管理者参考。一、池塘底部的组成与作用1.池塘底部的组成池塘底部的组成包括原始  相似文献   

14.
正每年7、8月份是河蟹养殖的关键阶段,由于此时的水温高、气候变化大、投喂量大、代谢物多、水环境变化快,极易导致中华绒螯蟹体质下降、池塘水质及底质的恶化。伊乐藻的净化能力变弱,烂根、漂草、死亡、最终腐烂,水草腐烂后易引起蓝藻暴发、水体表层pH急剧升高,严重时导致河蟹出现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一、清塘的意义1.长期养殖,大量残饵、粪便和死亡藻类等有机物沉到池塘底部,这些有机物腐败分解,不仅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氧,而且常常导致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毒性物质含量超标,严重影响鱼、虾、蟹健康养殖与生长。清塘对于保持良好的水质具有重要的意义。2.杀灭病原体。池塘底部存在大量敌害生物的病原体,如寄生孢子、休眠卵、细菌、病毒等。如不及时清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养鱼》2005,(9):81-81
众所周知,在养殖中后期,池塘负载加重,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更有一些池塘连续养殖,中间不清塘,底质太肥,水质也受到较大的污染。养蟹池塘随着饵料的增加、水温的增加,水质问题日益恶化。现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总结,对养殖河蟹池塘的底质和水质做以下分析,希望可以给广大养殖户  相似文献   

17.
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仰源 《福建水产》2007,(2):44-45,43
从水质、底质、施肥、敌害等方面分析了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水质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缢蛏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施肥不当以及敌害生物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缢蛏的死亡,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城镇化发展,陆源污染使河口区养殖水环境日益恶化,对虾养殖病害日益增多。依靠换水的对虾养殖方式已经行不通,当对虾养殖到中、后期,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断累积,极易引起对虾中毒、发病和死亡,富营养化也导致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对虾养殖生产难以正常开展。传统养殖方式中通过换水就能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当下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大面积死亡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作者认为池塘水质恶化和底质老化是造成缢蛏大面积死亡的根本原因,养殖密度过大、管理不当等也是致使缢蛏死亡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浙江海涂对虾养殖的快速发展,集约化程度提高,水产养殖朝着高密度、高产量方向发展.但在高强度养殖的同时,带来了养殖生态环境不良,水质下降,池塘中残饵和排泄物大量沉积等一系列问题,由此造成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恶化,导致养虾各种病毒和细菌频发,进而制约着水产业的健康发展.能让池塘底部沉积的有机废物有效地防控或充分利用,以改善生态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双底双高"生态养殖技术正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