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收玉米必备的前提条件□启中目前,玉米机械收获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引进和使用玉米收获机械时,应首先解决好玉米机械播种的几个问题:(1)机械播种的行距应与机械收获的行距相一致。现在国内外生产的多行玉米收获机行距一般为600mm或700mm。(2)...  相似文献   

2.
瑞雪 《山西农机》2009,(8):12-13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起步晚,收获主要靠人工,机械化收获程度很低,玉米种植机播水平达到58.7%,而机收水平只有10%,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既有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等原因,也有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海涛 《山西农机》2006,(3):16-17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全国的种植面积近2500万hm^2。长期以来,各地区的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在我国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选购玉米联合收割机l、要考虑区域适用性。我国目前生产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大部分都要求对行收获,而我国各地玉米种植行距又千差万别,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区域适应性都受到限制。因此,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就是用户的首选机型。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右适应不同的行距,适合驾驶员进行跨区机收作业。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植从播前的整地到收获需经过六七个生产环节,每个环节均可用机械来完成,也只有实现机械化,才能达到玉米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效果。一、玉米生产的农艺要求1.播前整地玉米的播深为40~50毫米,要求播种深浅一致,所以播前整地浅耕即可,讲课在100~120毫米为宜,耕后地面平整。2.播种现在我省推广的高产玉米品种为紧凑型技单系列,播量要求在4800株/亩以上.收获株数在4500株/亩以上,播种要求足墒播种.墒情不足要造墒插种或播后出苗前浇蒙头水,下种深浅一致,同时加施种肥(硫胺或复合肥4~5千克),种肥与种子分层.并需…  相似文献   

6.
如何选用玉米联合收获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农民朋友纷纷来电咨询,称小麦、水稻机收市场逐渐成熟,玉米机收市场已热,可面对国内几十个型号的玉米收获机产品,如何选择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呢?为此,我们走访了有关专家。1.要考虑区域的适应性我们知道,我国目前生产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有“对行”收获和“不对行”收获两种类型,我国各地玉米种植行距变化较多,且行距均匀性较差,因而“对行”玉米收获机的区域适应性受到限制“。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可适应不同的行距,不需要人工开辅助割道,适用于行距多变区跨区机收作业。目前我国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已有多种机型,比如天津富康公司,河北…  相似文献   

7.
小麦套种玉米复播菜花1.种植方式与时间(1)种植方式。在整地施肥的基础上,按210厘米一带起垄造畦,大畦160厘米,小畦50厘米。(2)种植顺序。9月下旬在大畦内播种6行小麦,行距为25厘米,小畦空闲越冬。第2年5月上旬,在小畦内播种2行玉米,行距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起步晚,收获主要靠人工,机械化收获程度很低.2009年,玉米机播水平达到75%,而机收水平只有17%,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既有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等原因,也有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农业机械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分得的责任田地块小,地边空垄少,不利于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应用,影响作业连续性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玉米种植行距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几年玉米收获机数量增长较快,玉米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玉米机收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玉米种植行距与玉米机械化收获要求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玉米机收质量和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经济发达国家的玉米机械化收获已经实现,玉米收获机械的研究与生产技术已经成熟。法国、德国、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玉米的收获(包括籽粒和秸秆青贮)已基本实现了全部机械化作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由于其种植地块大、且多为一年一季种植,收获时玉米籽粒的含水率很低,一般是在谷物联合收获机上换装玉米割台,采用直接脱粒的收获方式。对于大部分国家,玉米的种植行距是统一的,例如,美国玉米的种植行距为760mm,玉米割台设计基本不用考虑不对行收获问题。统一的行距不仅有利于收获机性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利于收获机的定型和通用化,…  相似文献   

11.
昌吉州2005年玉米种植面积4.7万hm2。在玉米收获时期,正是棉花、番茄和瓜果及秋季农作物的收获时期,农村劳动力和佣工非常短缺,佣工费用很高,玉米的人工收获包括玉米摘穗、秸秆收获和拉运等合计每公顷地2250元以上,急需解决玉米机收问题。当前,国产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可分为自走式、悬挂背负式和牵引式三类。选购玉米联合收获机,要考虑几个问题:(1)区域适用性。我国目前生产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割台有对行和不对行收获二种。昌吉州各县市种植行距差别大。为便于跨区作业,适应各种不同的行距,首选机型应是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2)要考虑投资收…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解决影响玉米生产的重点问题,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需要,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更是农机农艺联合攻关重点课题。宗锦耀司长2012年就提出了着力解决玉米机收,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的要求。但是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广大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播种行距与  相似文献   

13.
今年,山东省农机系统按照省政府要求加快玉米机收发展步伐和农业部关于山东要在全国率先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要求,把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再上新台阶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发动,周密组织,扎实推进,实现了玉米收获机械大发展、玉米机收水平大突破、玉米机收效益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农作物,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丘陵山区由于道路狭窄、路况复杂、地块小且不规则,玉米播种机械化程度也很低,一般是人工随意点播,种植行距不统一,生长状况差异较大,大型联合收获机无法作业。本文设计了一款适合丘陵山地用两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液压系统,主要包括割台的升  相似文献   

15.
1对玉米机收的需求(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玉米机收发展步伐。到2015年,吉林省敦化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要初步实现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作业综合机械化达到85%,机收率达到60%以上。敦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机》2010,(9):10-10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玉米耕、播环节机械化问题已经基本解决,2009年全国玉米机耕、机播率分别为84%和73%,但机收率仅为17%。玉米机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最近,国务院要求千方百计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到2020年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要达到50%。  相似文献   

17.
玉米机收是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瓶颈”,随着近年来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不断成熟,玉米收获机械已开始走近农民,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的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现有玉米收获机的可靠性、适应性差等诸多因素,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在我国的推广使用。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多家企业生产的十几种玉米收获机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海涛 《当代农机》2006,(3):16-17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全国的种植面积近2500万hm2.长期以来,各地区的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在我国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小麦、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2001年全国小麦机收面积2.56亿亩,机收水平达71.6%。玉米种植面积在3亿亩以上,而机械化收获水平不足2%,玉米收获劳动强度大,秸秆处理难,为不影响冬小麦的播种,农民往往采取焚烧的办法处理玉米秸秆,这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严重的污染环境。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对玉米机械收获的呼声日益高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等省市都把玉米机收列为重点发展方向,玉米机收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成功技术。它具有节水、保育、保墒、增温等优点,一般可增产20%~30%,有的可增产一倍以上。但是,昌吉地区近几年推广的地膜玉米,有相当一部分增产效果不明显,经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密度过大。因没有专用的玉米铺膜播种机,普遍采用改装的铺膜机或直接用棉花铺膜机播种,很难满足地膜玉米播种的技术要求,播后其行距为宽窄行,株行距平均0.ZlmX0.sin,667m’株数普遍高达6500~7000株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万株以上,又不进行间苗、定苗(按农艺要求,地膜玉米株行距为0.ZlmX0.7m,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