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并分析包括自芝麻和杂色芝麻等8个典型的栽培品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26;染色体组型形式为:2n=2x=16m(1SAT)+10sm。但白芝麻染色体 Giemsa C-带带型为:2n=26=CITOW 型=8C+10CI_++4CT_++20+2W;而杂色芝麻为:2n=26=CITOW 型=8C+8CI_++6CT_++2O+2W。在此基础上提出芝麻细胞遗传学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粒色的10份栽培芝麻和部分野生芝麻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及高分辨G带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芝麻染色体数目一致,核型基本相同,为2n=26=12m+12Sm+2St,具有两对随体染色体。野生芝麻染色体数目有差异,部分为2n=26,核型与栽培种相似,部分为2n=64。同时用风油精法进行了G带的诱导。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品种筛选试验,从合理密植、适期播种、平衡施肥、适时打顶、病虫草害防控、建立连片示范基地、树立高产典型、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现场观摩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周口综合试验站芝麻高产示范田建设的经验和体会,为我国芝麻主产区开展芝麻高产创建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芝麻(Sesamum indicum L.)的染色体 Giemsa 显带技术,以 BSG 法较为理想。该法所显示的 C-带带型形式:2n=26=CITOW 型=8C+8CI_++4CT_++2CI_++2O+2W。其中2CI_+具随体但无 N 带。根据染色体形态学指标(相对长度和着丝点位置)以及 C-带带型(C,I,T,O 与 W)可以将芝麻染色体组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加以区分与识别。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对芝麻SRAP反应体系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最佳反应体系.以芝麻幼叶提取的DNA为实验材料,对影响SRAP扩增结果的重要反应因素dNTPs、Mg2 、Taq酶、随机引物及模板DNA设置不同梯度实验.得到了芝麻扩增多态性高、稳定性强、带型清晰的SRAP最佳反应体系为:dNTPs(10mmol/L)0.30μl,Mg2 (25mmol/L)1.20μl,Taq酶1.00U,正反引物各50ng,DNA模板80ng,10×Buffer1.5μl,总体积15μl,为SRAP标记技术在芝麻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芝麻品种一北京霸王鞭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染色体的组型为:2n=2x=5m+8sm(1 SAT)。染色体长度、相对长度、和臂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μm—3.4μm,5.16%—10.97%及1.3—60。  相似文献   

11.
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杂交方案中,选择和迁移遗传学效应是影响杂交系数估计的两个主要的动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群体均值模型基础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可以有产地估计有关的杂交参数。体系中群体直接遗传效应生往随选择和迁移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定向变异,但母本效应和杂种优势的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芝麻茎尖有2层原套细胞,叶原基起源于原套的第二层。幼叶中层既可由亚边缘原始细胞或远轴层叶肉的第一个细胞单独产生,也可由它们二者共同产生。板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能力及持续时间从远轴层到近轴层叶肉逐渐增加。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表皮三者相比,细胞分裂持续的时间前者最长,中间者次之,后者最短。芝麻叶片栅栏组织有1层细胞,海绵组织有3—4层细胞。耐渍性强的品种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的细胞间隙较耐渍性差的大。  相似文献   

13.
芝麻的主要性状遗传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芝麻育种起步较晚,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理论研究也较少。在当前,芝麻育种中对后代的选择,多是按照性状的表现型进行,由于表现型效应中包含不能遗传部份,环境效应又直接影响选择效果,因此,选择有一定盲目性。为了克服这种弊病,提高研究水平,对芝麻数量性状的遗传行为与遗传规律,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确有必要。本文从芝麻的几个主要性状着手,估算了各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遗传进度,为芝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时苎麻多倍体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发现具有如下特点:a.染色体数目呈现多样性,变幅在12~84之间,未发现纯合体植株;b.细胞有丝分裂出现多种异常现象,如多极分裂、不均等分裂、染色体落后、核缢裂、多微核等异常行为;c.减数分裂亦出现多种异常现象,包括不均等分裂、染色体落后、两极和三极分裂、出芽生殖、多微核、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5ms-5为材料,对AFLP反应体系中的酶切连接、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模板DNA质量浓度为200ng/μL、37℃酶切连接6h的情况下,预扩增中最佳Mg2+浓度为1.0mmol/L,dNTP最佳浓度为0.3mmol/L,Taq酶量以0.5U为宜,预扩增引物终浓度为0.4mmol/L;选择性扩增中,预扩增产物稀释10倍后,以Mg2+0.8mmol/L、dNTP 0.2mmol/L、Taq酶1.0U、选扩引物0.6mmol/L为宜。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生态遗传(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鉴定标准和方法。指出可供采用的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必须在年隙间表现稳定,在雄性不育阶段其不育株率应达到100%,深不育单株不育度应达到99.5%以上,浅不育单株不育度应达到90%以上;在雄性可育阶段其可染花粉率应达到60%以上,异交经应达50%以上,不论是长日光敏感型,短日光敏感型,还是高温敏感型或低温敏感型的雄性不育系,其育性鉴定应当同时在自然光温条  相似文献   

17.
18.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20.
1 我国古代的土壤分类发展概况由于我国的古代文明起步早 ,而这种文明又是农业文明 ,因此中国古代基于农业应用的土壤分类发展也比较早。根据考古发掘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 ,我们的祖先即开始耕垦土壤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国土壤分类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 ,在此以后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缓慢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基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并且为此服务的。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并且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常见的物质 ,因此 ,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类别问题很早便有了认识。与很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