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价从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幼虫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学鉴定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该分离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虫生真菌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fBb。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可侵染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随着该菌株孢子液浓度的增加,其对朱红毛斑蛾幼虫的毒力逐渐增强。PfBb菌株孢子液处理朱红毛斑蛾1~5龄幼虫6 d时的LC50分别为2.61×104、1.04×105、1.11×106、1.54×106和1.44×107 个/mL,处理6龄幼虫8 d时的LC50为1.02×107 个/mL。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LC50和LC90随之降低,表明存在剂量效应。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僵虫率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在较高浓度1.0×107~1.0×109 个/mL处理时,1~5龄幼虫的僵虫率无显著差异,说明1.0×107个/mL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孢子液防治朱红毛斑蛾幼虫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表明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有较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室内测定了从云南分离的7株球孢白僵菌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接菌孢子浓度为105个/mL和107个/mL下,接种后7d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3.3%~70.0%和33.3%~86.7%,添加吐温80的清水对照死亡率仅为3.3%。筛选出毒力较高的Bb7001、Bb7004、Bb8001 3个菌株,其中菌株Bb8001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毒力最高,在孢子浓度1×105、1×107个/mL下,第7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70.0%和86.7%,其毒力回归方程Y=0.366X+3.409(R=0.956),剂量效应LC50=2.24×104个/mL,孢子浓度107个/mL下的LT50为4.3d。测定了毒力较高的菌株与12种农药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在供试农药推荐用量及其101、00倍稀释液下,球孢白僵菌Bb7001、Bb7004、Bb8001的3个菌株孢子在含所选农药的营养液中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农药有: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Bt)、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菜喜悬浮剂及松毛虫病毒可湿粉剂,可配伍使用;而阿维菌素、农安、卡死克、抑太保对球孢白僵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应避免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3.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制备及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活体增殖病毒 ,制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剂 ,室内对 4龄甘蓝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其LD50为9.42×103PIB/头。田间防治效果表明 ,采用1.0×1011PIB/hm2 和3.0×1011PIB/hm2的剂量防治甘蓝夜蛾的效果都在70%以上。乳液的稳定性较好 ,粘着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绿僵菌对草坪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从草坪灰翅贪夜蛾上分离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剂量效应常数分别为0.69和0.66;在孢子含量1×106~7个/mL高剂量下接种,灰翅贪夜蛾和粘虫幼虫在接种第7天和第8天累积死亡率达100%;在孢子含量1×103~4个/mL低剂量下,接种后第10天达到死亡高峰。在孢子含量1×102个/mL下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和4%。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致死剂量是时间的函数,对灰翅贪夜蛾第5天和第7天的LC50为孢子含量2.1×106和3.5×104个/mL,在孢子含量107~105个/mL下的LT50分别为4.15、5.1、6.18、7.7 d;对粘虫第5天和第7天的LC50为孢子含量1.55×107、2.39×105个/mL,在孢子含量107~105个/mL下的LT50分别为4.4、5.4、6.4、7.8 d。在草坪禾草上喷洒绿僵菌孢子含量1×106个/mL,5、7、10 d后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6.4%、65.8%、71.4%,对灰翅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47.6%、66.0%和79.6%。绿僵菌制剂孢子含量为1×105个/mL对两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联合效应,测量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后棉铃虫幼虫的形态学指标,并统计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及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子代存活率。结果显示,处理3 d和5 d后,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体长、体宽、头壳宽度、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接入浓度为2.5×104 OBs/mL和2.5×106 OBs/mL NPV时,中红侧沟茧蜂和NPV这2种生防因子对棉铃虫均表现为拮抗效应或累加效应。接入浓度为2.5×104 OBs/mL NPV时,先寄生后接毒和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分别为4.35%和14.26%;接入浓度为2.5×106 OBs/mL NPV时,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则分别为31.55%和94.19%,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先寄生后接毒处理的实际死亡率。接入浓度为2.5×106 OBs/mL NPV时,先寄生后接毒和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寄生蜂子代存活率分别为54.51%和3.7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和NPV侵染均能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但两者联合应用时拮抗效应明显且对寄生蜂子代有影响,同时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相容性,观察4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性状、产孢量以及孢子萌发率,并选用Bb3275和Bb202菌株测定其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致病力以及对花绒寄甲的毒力;同时在模拟环境条件下,分别用Bb3275和Bb202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先侵染松墨天牛幼虫,再按1∶1比例将花绒寄甲与受侵染的松墨天牛置于同一环境下饲养,观察花绒寄甲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6孢子/mL至1×108孢子/mL时,Bb3275菌株和Bb202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和成虫的致病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经4种浓度Bb3275和Bb202菌株侵染花绒寄甲幼虫和成虫15 d后,仅在高浓度1×108孢子/mL时表现出轻微致死作用,但花绒寄甲的存活率均高于85.00%;模拟条件下,松墨天牛幼虫校正死亡率均在80.00%以上,而同环境下花绒寄甲幼虫和成虫均表现出良好的活力,且侵染率为0。表明球孢白僵菌和花绒寄甲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同时应用于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分别命名为ICBS918和ICTL911.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ICBS918和ICTL911对茶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100%,LT50分别为3.13 d和3.15 d;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LT50分别为3.25 d和3.31 d.接菌后8 d,2菌株对茶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47×105孢子/mL和1.01×105孢子/mL;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2.20×105孢子/mL和1.34×105孢子/mL.2菌株23 ℃下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最适产孢培养基均为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萨氏培养基上,菌株ICBS918和ICTL911分别在24~30 ℃及24 ℃时生长速度最快,在27 ℃和21 ℃时产孢量最大.表明2株环链棒束孢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均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从田间采集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发现的一种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微孢子虫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学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相近,具有典型微孢子虫超微组成结构,孢子壁厚度为195.00~205.15 nm,极丝盘旋于孢子后极内侧10~12圈;其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ITS)和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序列与已报道的家蚕微孢子虫相关序列的相似度分别达94.34%和99.5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微孢子虫属于微孢子虫属 Nosema,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最近。该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5 d时的LC50分别为2.51×107孢子/mL和2.48×107孢子/mL;侵染3龄幼虫10 d时的LC50为3.79×107孢子/mL;侵染4龄幼虫15 d时的LC50为3.98×107孢子/mL;且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草地贪夜蛾1至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3.04、 3.86、 7.47和10.43 d。表明该微孢子虫隶属微孢子虫属,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变形孢虫对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变形孢虫对棉铃虫三龄幼虫的LT50,在每头幼虫2×106孢子时为2.39-3.81天,对烟青虫为2.81—4.4天。施孢子饵剂可减少番茄蛀果率63.6—78.3%,对天敌影响小;可减少烟草上烟青虫2/3,但作用需时间长,对叶片的保护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花生是山东省主要油料作物,为评价山东省花生生产系统的资源使用情况、环境压力及可持续性,运用能值原理对山东省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进行分析。2007—2011年,山东省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总量从4.01×1021 sej上升到6.70×1021 sej,其中83.46%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及系统可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从0.13、3.71和1.29下降至0.08、2.17和0.36;能值投入率、环境负载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6.56、2.88增加至11.53、5.51;能值密度则从5.07×1011 sej·m-2增至8.41×1011 sej·m-2。结果表明:山东省花生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主要依靠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而可更新辅助能值投入较少,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较低。为促进山东省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应该调整其能值投入结构,提高花生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可更新有机能值的投入,将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国产高孢子含量Bt(1.6×10~4IU)可湿性粉剂对挑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室内和田间药效,及其与低浓度化学农药混用的试验结果。室内实验表明,在苹果上分别喷洒高含量Bt可湿粉1000和2000倍液后接虫,第3天幼虫蛀果率均为零;喷洒2.5%溴氰菊酯(3个供试浓度)的结果与之相同,亦无1头幼虫蛀入果内。但是,高含量Bt可湿粉2000倍液在田间的残效期较短,施药后第3和第6天在苹果上接虫,死亡率分别为45.5%和54.6%。本试验观察到,高含量Bt可湿粉2000倍与2.5%溴氰菊酯6×10~4倍液混配后,明显延长了田间残效期,施药后第3和第6天接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4.4%和73.2%,其杀虫效果相当于生产上常用的50%对硫磷1500倍液。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采用浸叶法测定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1237、 Bb201017、 Bb20091317及金龟子绿僵菌 Metarhiziumanisopliae菌株Ma189和莱氏绿僵菌 M. rileyi菌株Mr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并测定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病力和对其天敌的致死率。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Bb20091317和莱氏绿僵菌Mr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别为95.59%和97.06%,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3.42 d和5.72 d, LC50分别为7.05×106个/mL和2.25×105个/mL。2种菌在高浓度1×108个/mL下对草地贪夜蛾天敌夜蛾黑卵蜂 Telenomus remus和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蜂的致死率也仅介于15%~20%之间。表明球孢白僵菌Bb20091317和莱氏绿僵菌MrCDTLJ1不仅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力,同时与夜蛾黑卵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分别以1×105孢子/mL和1×108孢子/mL浓度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EBCL03011孢子悬浮液感染小菜蛾幼虫,观察了感病幼虫体表和体内器官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显示,感病虫体颜色由局部浅褐色逐渐变为大面积深褐色,病虫出现缩短、强直等外部形态的变化。组织切片观察显示,接种后4 h,附着于体壁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入侵;16 h后,小菜蛾内表皮被分解,菌丝段进入血腔。与此同时,被幼虫取食进入消化道的分生孢子也增殖产生菌丝段,以菌丝段突破肠壁细胞,向附近的脂肪体入侵;随着玫烟色棒束孢继续在虫体内增殖,24 h后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破坏;48 h后,感病幼虫死亡,虫尸体内的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入侵小菜蛾有两条途径,第1条为体表途径,第2条为消化道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绿僵菌防治高尔夫草坪蛴螬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绿僵菌对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的防治效果。笼罩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用绿僵菌对初龄蛴螬防治效果显著,防效随剂量增加而提高;当孢子施用量1.8×1010个/m2时,防治率达到87.3%。小区试验表明,投撒、喷洒、铺埋等几种施菌方式均能达到有效防治,施菌15d后,可使虫口数量从每样方(0.25×0.25)m2平均7.5头降低到0~1.6头;其中喷洒和投撒菌剂方式的减少率达到95%以上,这种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持续到60d以上;施菌120d后,投撒菌剂区的虫口保持仍然较低水平,其他处理区的虫口与对照区持平,说明效用已经消失。大区试验表明,施菌处理前后虫口密度分别为每样方(0.25×0.25)m2平均9.3头和1.6头,以对照区校正,施用绿僵菌的防治率为78.8%~90.7%,平均86.0%。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主要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集和分析甘肃省陇西县17个乡镇200个中药材种植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对陇西县中药材主产区的土壤有机质水平及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各乡镇土壤有机质密度水平在27.03×103~65.87×103 kg·hm-2范围之间,变异系数在19.30%~51.78%之间,属中等变异强度。陇西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变化规律,并且局部地区具有聚集效应。土壤有机质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趋势,其中表层0~10 cm的土壤有机质密度水平最低,为10.76×103 kg·hm-2,10~30 cm土层最高,为18.93×103 kg·hm-2。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受到纬度、坡度、海拔、坡向的影响,纬度、海拔的影响程度最大。土壤有机质密度与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与降雨量、相对湿度之间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与气温和蒸发量之间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用亚蝗微粒子虫毒饵在室内和田间防治东亚飞蝗的试验结果表明,饵料含孢量约1×1012个/kg,投放量2kg/667m,于蝗蝻2龄期施用,14d内可获得87.8%的杀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的毒力及其体内外侵染特性,于室内测定SfM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分析SfMNPV侵染后草地贪夜蛾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析SfMNPV在草地贪夜蛾体内和Sf9细胞系中的复制特征。结果表明,Sf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50和LT50分别为7.39×105 OBs/mL和3.82 d;SfMNPV可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真皮、气管、脂肪体和中肠等组织,未侵染肌肉组织;SfMNPV侵染96 h后草地贪夜蛾体内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3.91×106 拷贝数/ng,SfMNPV侵染96 h后Sf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2.08×107 拷贝数/mL。  相似文献   

19.
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成淡玫瑰色分生孢子,且菌丝侵染速度快于菌株BB-1339;菌株BB-1339侵染桃蚜后菌丝短而致密,形成白色分生孢子。菌株IF-1106在浓度为1×108 CFU/m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1.7%,而菌株BB-1339最高仅为55.0%。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7 d,菌株IF-1106和BB-1339对桃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105 CFU/mL和8.15×107 CFU/mL;当浓度为1×108 CFU/mL时,2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2 d和6.8 d。表明菌株IF-1106对桃蚜的致病力高于菌株BB-1339,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田间试验系统地比较了新冬20/沈玉2002不同套种模式(“522模式”与“952模式”)及“521模式”下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的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522模式”新冬20/沈玉2002周年产量(17 838.2 kg·hm-2)较“952模式”(16 550.9 kg·hm-2)增产7.8%,其中,冬小麦增产18.4%。“521模式”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周年产量为19 905.0~20 751.0 kg·hm-2,其中,冬小麦产量为9 740~10 275 kg·hm-2、夏玉米产量为9 630~10 211.0 kg·hm-2;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6.0、5.0左右,返青至成熟的总光合势290.2~324.3×104·m2·d·hm-2;夏玉米生育期111 d,大喇叭口期至吐丝后20 d的叶面积指数均保持在4左右,生育期间总光合势233.1~257.5×104·m2·d·hm-2,冬小麦和玉米总光合势为523.3~581.8×104·m2·d·hm-2;总干物质量38 569.1~40 487.0 kg·hm-2;冬小麦产量的边际效应为85.7%~112.9%。“521模式”比“952模式”大幅度增产,是小麦行数和边行数及边际产量增大的结果,并将夏玉米播期提至麦收前15 d左右,延长玉米生育期(达110 d左右),优化株行配置使玉米增产显著,实现全年超高产。“521模式”同时充分利用了冬小麦边际补偿效应和玉米时间补偿效应,较“952模式”易获得周年超高产。并对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