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进行讨论。首先阐述了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形体艺术;其次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进而说明了其保护的价值;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对策,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刘宇  邓卫红 《农业考古》2008,(6):149-151
本文对丰城岳家狮起源进行考析,结合实际对丰城岳家狮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指出充分发掘这一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并使之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下去,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4):256-257
现代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已经到来。对于高校园武术教学来说同样需要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其现代化不仅包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等内容的现代化,只有探究更好的武术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体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的终身体育行为,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体魄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不但能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对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为例,分析将武术列入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意义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世代相传,在养身、健身、竞技、游戏娱乐、休闲等体育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2009年8月,国务院发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旅游开发具有经济、传承和社会价值,因此,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但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旅游开发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要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的真实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掌握龙江农业地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提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实现农业区域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稳步发展,形成互利机制,丰富龙江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在龙江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武术本土身体文化的特点以及本土身体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武术身体文化现代化的思路,为武术本土身体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武术的进一步国际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文化流失,技术传授与文化学习脱节等问题。针对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文化由"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转变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主要有: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技能教学和文化传授相结合是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起点,重点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方案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从皖北武术之乡亳州、阜阳2地各选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皖北武术之乡武术参与人群的特征、武术练习的组织、指导状况、政府对武术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针对亳州、阜阳2地武术运动开展的现状,从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与宣传、完善基层武术组织、积极推进武术"六进"工作、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与《全民健身条例》同行、以品牌赛事和节日活动促发展、加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大武术观下武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跟踪测量武术套路专项学生三个学期武术套路练习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每个学期武术套路练习对专项学生植物性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长期的武术套路练习能否对心脏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对象方法:选取大二武术专项学生13人,在练习前、第四、五、六学期末共四次进行心率变异性测试,采集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结果:一学期后,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两学期后,时域指标SDSD、RMSSD显著上升(P<0.05),频域指标TP、HF、HFnu变化显著(P<0.05)。三学期后,时域指标显著上升SDNN、SDSD 、PNN50(P<0.05)、RMSSD(P<0.01),频域指标T P、HF(P<0.01),LFnu、HFnu、LF/HF(P<0.05)变化显著。结论:长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可以影响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脏植物性神经的整合调节能力,尤其是提高了迷走神经的调节能力。提示:长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对心脏功能具有正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关键在于营造现代社区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岁时体育与社区休闲体育的契合进行探讨,分析岁时体育元素对提升社区休闲体育文化价值,旨在丰富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内涵,促进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和营造现代社区情感。  相似文献   

13.
水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有铜鼓舞、抢鸭子、抢花灯、踩高脚、斗牛舞、打手键、赛马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土生土长的,有很浓的地域性。三都地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坏境良好,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具有吸引性,体现了水族生态体育活动的和谐文化价值,是体育活动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中国武术,符合科学的健身理念,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适应中国大学生的健身文化心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武术既得到了促进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只有注意吸收其他体育方法的优点,才能不断增强武术自身的生命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时代条件下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280-282
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东方武术和以西洋拳为代表的西方武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武术体系。在运用访谈法、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两大武术体系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和武术理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武术体系重下重守重整体,西方武术重上重攻重结果;中国武术体系根源于农耕文化,西方武术体系根源于渔猎文化是东西方武术核心体系差异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武术面临着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发展和变革。在新时期,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在时代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下,武术将沿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走向它的"归途"。商业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因素之一。武术采用商业化的运营理念和模式进行深入开展,能促使武术更健康的发展。针对武术的商业开发,对武术商业化发展的途径,展开深入探讨,以求使武术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莆田枫亭镇游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枫亭游灯文化也加入了许多现代化元素,但在传承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该文从传承背景、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研究了传承现状,基于传承中断层的问题、与现代融合的问题、经费支持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游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而有内涵,但近年来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通过对海南省传统文化保护现状的考察,分析当前传统文化在立法、行政还是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传统文化,这其中知识产权便是一大利器。需要完善与传统文化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部门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管理作用,提高传统文化相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并发挥各方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古巫术,影响至深至极,乃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有不少孓遗。巫术与武术的交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愈加神秘,也因此更显文化内涵,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早期巫、舞、武的合一,对后来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套路武术中的技击成份,属于巫术的残存;其次,清代秘密结社组织中巫、武的合一,促成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此外,今人所谓的仿生拳或象形拳,也可以从巫术中找到其影子。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以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和体育文化的特点为背景,从体育词语的方面来探索体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联度。其次进一步从体育词语角度对比专业体育汉语《体育汉语主题词表》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在体育元素呈现方式的区别。最后,立足于两者关联度,就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两方面与体育元素的有效结合提出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