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野蚕染色体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正>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染色体的观察,对研究家蚕(Bombyx mori L.)的起源、进化及家蚕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本野蚕染色体已报道为n=27;中国野蚕染色体根据曾锦标报道是n=28。但中国野蚕染色体的观察均取材于长江下游(镇江、杭州、上海等地),而黄河中游野蚕的染色体数目为多少?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对黄河中游的野蚕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与家蚕染色体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
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除了可以用考古学、历史学及家蚕各种自身特性等方法外,研究野蚕与家蚕的异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我国人们一直主要从形态及细胞学水平分析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较少从生化角度去研究,而生化性状被人为选择的机会少,从生化性状探讨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进而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可能是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故本文时野蚕和家蚕的血液酯酶同工酶(EST)、酸性磷酸酶同工酶(ACP)  相似文献   

3.
家蚕和野蚕的细胞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沈卫德 《中国蚕业》2002,23(4):67-69
从Grace(1962)首次建立天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的4个细胞系以来,昆虫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离体培养的细胞为研究昆虫病原物、病原物的增殖,以及利用这些病原物作为杀虫剂提供了理想的体系.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已意识到化学农药作为杀虫剂对人类产生的有害影响;昆虫对农药的抗性渐增,使农药的发展与更新难以与之抗衡.因此,人们试图利用生物杀虫剂取而代之.其中利用昆虫病毒防治虫害是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蚕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细胞生物学的电离辐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蚕染色体形态和结构变异。结果表明 :中国野蚕 2 8条染色体粗线期大小在 1~ 3 μm之间 ,而且变异范围小 ,在生物界属于小染色体类。在电离辐射作用下 ,野蚕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表现主要为易位、缺失、倒位等 ,其中易位的类型为相互易位和简单易位 ;缺失的类型为中间缺失和顶端缺失。本文从染色体变异角度对蚕的起源与分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天蚕与美洲野蚕远缘杂交后代的生殖力及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天蚕为母本 ,以美洲野蚕为父本的远缘杂交后代的生殖力观察表明 ,无论是同蛾区交配、异蛾区交配 ,还是回交天蚕及美洲野蚕 ,其后代都具有生殖能力 ,已饲养至F7代。这种正常生殖力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二者在染色体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同源性 ,其后代的单倍染色体数似双亲 ,多为 30、31,分别占 5 3%和 38 2 %。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施行染色体操作,以培育生产效率高的生物个体的研究,作为生物工艺学的一环而显露头角。以研究领域一般称为染色体工程(发生工程,染色体操作)。特别是在水产领域已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正期待着实用化。另一方面家蚕染色体工程历史悠久,早在1941年用放射线切断带有斑纹基因的常染色体,并使之与含有雌性决定基因的W染色体的一部分结合而成功地育出了所  相似文献   

8.
野蚕与家蚕对脓病的抗性强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水艳 《蚕学通讯》2009,29(4):20-21
一般认为,野蚕对病毒的抗性应比家蚕强,那么对脓痛的抵抗性也应该强于家蚕。本文作者通过生产饲养发现,在饲养环境条件一致,饲养技术相同的情况下,野蚕先暴发脓病,从发病到上蔟野蚕的死亡率高于家蚕。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野蚕和家蚕杂种后代幼虫成长期的体重和丝腺重的增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蚁蚕的最大幼虫体重增加率,野蚕比家蚕显著低.杂种表现两亲的中间的成长率.并且在正反杂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野蚕同日1号的杂种丝腺的成长显著,茧丝量的生产也显著.对野蚕、家蚕及其杂种的五龄期体重(X)的丝腺重(Y)的回归符合allometry式.回归系数a在5%的水平上,几乎与品种,杂交组合以及雌雄无关,为2.0.野蚕及其和家蚕杂种的  相似文献   

10.
在家蚕的染色体制片中.以精巢为材料,采用涂片.Giemsa染色法,对一代杂种苏5×苏6的核仁和核仁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间期细胞核内.大多数有一个核仁,少数有两个或三个核仁.在减数分裂粗线期至终变期的细胞核内,有一个核仁和三条贴附在核仁上的核仁染色体,这三条核仁染色体分别是第2号、第5号和第22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核内未见核仁,但至少观察到四条染色体有明显的缢痕(Chromosome constriction),它们是两对与核仁形成的有关的核仁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呈短杆状,未见明显缢痕.  相似文献   

11.
孙非  陈元霖 《蚕业科学》1991,17(2):112-113
<正> 家蚕和蓖麻蚕以及蓖麻蚕遗传转化体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已有资料,但把家蚕、蓖麻蚕、柞蚕和天蚕四种蚕丝心蛋白氨基在含量上的差导进行分析研究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四种蚕的丝心蛋白氮基酸在含量上的差异作了科间、属间和种获得的家蚕和蓖麻蚕科间杂交后代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与基本蓖麻蚕在含量上的差异也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昆虫病毒中,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以众多的病毒粒子同时封存在一个折光性强、具有蛋白质性质、直径在0.5~10μm的多角体内为特征的。由于杆状病毒曾经直接威胁了养蚕业的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和研究。自1970年Goodwin用杆状病毒感染了昆虫细胞系,建立了第1个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离体系统之后,人们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昆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较快,3种杆状病毒(AcMNPV、OpMNPV、BmNPV)全基因组序列已公布,为从分子进化的角度研究昆虫病毒进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对研究饲养动物的选择的遗传学基础理论来说,家蚕是一种很方便的动物。虽然传统的对数量性状的选择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本文只论述在染色体水平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加蚕丝产量的问题。亦即根据一定的设计重建个别染色体,并通过某些基因  相似文献   

14.
<正> 家蚕黑僵病在国外文献上早有记述,(林弹作:1902;GLASER、R、W、1926)但至今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导,少数书本对本病所作的简略介绍,都是引用日本的资料,国外文献上论述本病的分布也只提到日本和欧洲!这一病害的病原是著名的昆虫致病真菌,国内有关文献介绍这一菌种的寄主时也未提到鳞翅目的家蚕,总之,对于这一蚕病,  相似文献   

15.
经遗传分析认为 :四川野蚕翅斑对正常型为显性 ,遗传基因属于第 17连锁群 ,有从性遗传特性。与日本的野蚕翅斑 (Ws:17- 14.7)基因间的关系有待研究。命名为 :Sichuanwildwingspot,基因记号暂为 :Ws sc  相似文献   

16.
家蚕有丝分裂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蚕品种Y1000、Y2000的早期胚胎(蚕卵)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片,得到具一定长度和缢痕为特征的胚胎体细胞早中期染色体,并对其进行相对长度计算和核型分析。经对23个分散好、完整的分裂相的分析表明:家蚕早期胚胎(蚕卵)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中有异型性染色体存在,Z染色体是核型中最长的,通常具有亚端和亚中部次缢痕,W染色体很短,约相当干Z染色体的1/3长。  相似文献   

17.
家蚕三种白僵菌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本校的蚕病实验室收集寄生家蚕的白僵菌中,分离出球孢、小球孢和卵孢三种白僵菌.球孢和小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为球形或卵形,前者孢子较大,且菌落呈平绒状,并逐渐由白变黄;后者孢子较小,菌落后来形成乳粉状孢子层.卵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多亚圆形或椭圆形,且大小开差较大,菌落表面高低不平,白色,后期形成粉状.小球孢白僵菌菌丝体,从病蚕节间膜生出,而球孢和卵孢白僵菌全身布满菌丝层,但以卵孢白僵菌生长速度为快.球孢和小球孢白僵菌病蚕血液中有芽生孢子.且球孢白僵菌特多.而卵孢白僵菌病蚕血液中芽生孢子极少.其中以卵孢白僵菌致病力最强.球孢和小球孢白僵菌较弱.  相似文献   

18.
家蚕染色体工程及其应用研究——Ⅳ.家蚕人工单性生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瑗  徐安英 《蚕业科学》1989,15(4):202-206
按张果(1952)的方法,用46℃水浴处理家蚕未受精卵18分钟,获得发育卵,进一步对30多个蚕品种和杂交种,对热处理卵的孵化、生长情况作了比较,发现蚕品种间热处理效果差异大。先后饲养近2万条热处理后代,全是雌蚕,标记基因证实它们的基因型和母本相同,在AcmaypoB(1973)的基础上,将热处理卵发育成雌蛾的未受精卵,再次用热处理继代成功,连续用这种方法继代,已获得几个雌蚕无性繁殖系(clonc),处理卵的孵化率逐代提高,蚕也一代比一代好养,按Stronnikov(1975)方法,用-11℃或-17℃冷冻30分钟,处理了30多个蚕品种或杂交种的未受精卵,获得一些雄蚕,用标记基因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是纯合体,进一步饲养这种雄蚕,用雄核发育方法继代成功。  相似文献   

19.
家蚕染色体的研究,始于外山(1984)。较为世人熟知的是川口确证家蚕染色体数为2n=56(1928),性型为2W—22型(1938)。但其后,细胞遗传学研究却长期来处于沉寂状态。直至1974年,Murakami和Imai以其有重大意义的研究结果开创了家蚕染色体研究的新时期。Murakami和ImaI以家蚕和野桑及其杂种生殖腺为材料,采用改进的压片技术,得  相似文献   

20.
家蚕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进家蚕染色体观察方法的基础上,首次以径率为参数进行了核型分析。将家蚕染色体分为3组:A组4对,B组12对,C组12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