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蚕染色体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正>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染色体的观察,对研究家蚕(Bombyx mori L.)的起源、进化及家蚕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本野蚕染色体已报道为n=27;中国野蚕染色体根据曾锦标报道是n=28。但中国野蚕染色体的观察均取材于长江下游(镇江、杭州、上海等地),而黄河中游野蚕的染色体数目为多少?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对黄河中游的野蚕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与家蚕染色体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
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兵  沈卫德 《中国蚕业》2008,29(2):11-13
综述了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从殷墟的蚕茧、钱山漾的丝线和丝绸残片、南杨庄的陶蚕蛹、河姆渡的“蚕纹”骨盅等出土的文物研究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的古野蚕;从近年来对家蚕染色体数(家蚕及中国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6,日本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4)、DNA多态性和线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野蚕和家蚕杂种后代幼虫成长期的体重和丝腺重的增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蚁蚕的最大幼虫体重增加率,野蚕比家蚕显著低.杂种表现两亲的中间的成长率.并且在正反杂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野蚕同日1号的杂种丝腺的成长显著,茧丝量的生产也显著.对野蚕、家蚕及其杂种的五龄期体重(X)的丝腺重(Y)的回归符合allometry式.回归系数a在5%的水平上,几乎与品种,杂交组合以及雌雄无关,为2.0.野蚕及其和家蚕杂种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除了可以用考古学、历史学及家蚕各种自身特性等方法外,研究野蚕与家蚕的异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我国人们一直主要从形态及细胞学水平分析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较少从生化角度去研究,而生化性状被人为选择的机会少,从生化性状探讨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进而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可能是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故本文时野蚕和家蚕的血液酯酶同工酶(EST)、酸性磷酸酶同工酶(ACP)  相似文献   

5.
野蚕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是蚕桑生产上的重要防治对象。同时,野蚕又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研究材料,对于了解家蚕的起源和进化、开展遗传育种以及抗性研究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关于野蚕方面的研究情况,其中包括野蚕的生活习性、遗传物质、人工饲养、防治方法及抗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野蚕与家蚕对脓病的抗性强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水艳 《蚕学通讯》2009,29(4):20-21
一般认为,野蚕对病毒的抗性应比家蚕强,那么对脓痛的抵抗性也应该强于家蚕。本文作者通过生产饲养发现,在饲养环境条件一致,饲养技术相同的情况下,野蚕先暴发脓病,从发病到上蔟野蚕的死亡率高于家蚕。  相似文献   

7.
家蚕的淀粉酶广泛分布在蚕的血液、消化液、消化管及卵巢中。幼虫血液和消化液淀粉酶的活性,依品种而有显著差异,且其遗传受在同一染色体上极接近的不同位置的基因所控制(松本,1933,1934)。家蚕幼虫血液淀粉酶活性的成分组成,伴随着幼虫发育而变动(河口,1982)。著者就不同家蚕品种的原种及其杂交F_1的幼虫血液淀粉酶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绢丝昆虫染色体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野蚕染色体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所谓野蚕(wild silkworm)即指家蚕以外的绢丝昆虫(田中,1943),多属于天蚕蛾科(saturniidae)和家蚕蛾科(Bombycidae).主要包括柞蚕、天蚕、蓖麻蚕、樗蚕、枫蚕、栗蚕、柳天蚕、姆咖蚕、惜古比天蚕、琥珀蚕、大乌柏蚕、野桑蚕及桑蟥等,而且主要分布在亚州、尤其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室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野蚕黑卵蜂能寄生家蚕卵并顺利生长、发育、羽化。经分别用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作寄主连续繁殖3代后,野蚕黑卵蜂种群间并无显著差异产生。寄主卵的长时间冷藏并不影响寄生蜂的寄生和生长发育;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中卵浆游离氨基酸、卵浆蛋白氨基酸以及卵壳蛋白氨基酸在各类氨基酸组成上无差异存在,两者均能满足野蚕黑卵蜂的营养需要。总之家蚕卵是野蚕黑卵蜂进行室内大量繁殖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13.
野蚕是重要的吐丝类鳞翅目昆虫,在不同的功能和抗性上表现优势。本文概述了野桑蚕、柞蚕、蓖麻蚕、柳蚕及其他野蚕基因的克隆研究进展,阐明了部分野蚕基因的特性及表达情况,比对野蚕和家蚕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亲缘关系,以便开展目标明确的分子育种,缩短育种进程,并且对野蚕基因克隆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X射线诱导发现的家蚕体形突变第2数珠蚕(mf-2)在形态上与数珠蚕(mf:12-39.8)相似。通过二者间的杂交实验表明,mf-2与mf为独立遗传;与各染色体的标记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发现mf-2与第15染色体的眼纹全黑(bl:15-0.0)连锁,说明mf-2基因属于第15连锁群;初步测定mf-2与bl间的遗传距离为27.7 cM。  相似文献   

15.
<正>野蚕经过人类近5 000年的人工驯化,成为了今天的家蚕。与野蚕相比,家蚕的形态大小和结茧能力比野蚕有了数倍的增长,特别是茧重量,其差异可达10倍左右。在20世纪自杂交育种技术被运用到家蚕领域后,家蚕的茧丝生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培育了很多的高丝量品种。经过几十年的品种选育,目前已经很难再培养出更高产量的蚕品种。前人对产丝量的研  相似文献   

16.
家蚕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研究家蚕遗传、变异和基因定位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用Luc ia染色体分析软件对家蚕品种大造卵母细胞粗线期染色体的长度和染色粒分布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总长度差异较大,同一细胞内各染色体绝对长度也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细胞相同序号染色体之间的长度差异也很大,但不同细胞相同序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比较接近,差异较小,适合作为建立核型模式的参数。对家蚕粗线期染色体的染色粒分析表明:染色粒在整个染色体群的各条染色体中含量均较高,染色粒相对长度在1%~3%之间的染色体比例最大。综合4种参数,建立了一个家蚕粗线期染色体的核型模式图,初步反映粗线期每条染色体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省现行的实用蚕品种与从日本引进的粗纤度育种材料进行杂交充血基因重组,根据茧丝纤度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定向选择,选育出一对茧丝纤度达4.0D以上的,限性斑纹的,粗纤度家蚕品种中205*日206。  相似文献   

18.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7,44(2):52-55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丝绸古国,丝绸是我国的瑰宝,曾作为东方文明的使者,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古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代表。我国种桑养蚕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发现原始野蚕的泌丝机能可以被利用以后,至迟在五千多年以前,就逐步进行室内野蚕人工饲养,并经无数代的选择留种,最终把一种野蚕驯化成家蚕。  相似文献   

19.
滞育激素(DH)是一种能诱导家蚕(Bombyx mori)和野蚕(Bombyx mandarina)胚胎滞育的神经肽类激素。运用RT-PCR和RACE技术,现已从野蚕中分离出可编码DH,信息素生物合成活化神经肽(PBAN)及三种FXPRL酰胺类(α-,β-,γ-咽下神经节神经  相似文献   

20.
<正>1 ZHOU Q Z,FU P,LI S S,ZHANG C J,YU Q Y,QIU C Z,ZHANG H B,ZHANG Z.A comparison of co-expression networks in silk gland reveals the causes of silk yield increase during silkworm domestication. Front Genet,2020,11:225.DOI:10.3389/fgene.2020.00225题目家蚕与野蚕丝腺共表达网络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家蚕驯化过程中丝产量增加的原因摘要长期驯化和选择性育种使家蚕的产丝量是其野生祖先野桑蚕产丝量的几倍。然而,人们对驯化过程中蚕丝产量增加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根据家蚕和野蚕丝腺功能分化的动态模式,重庆大学ZHOU等发现在丝腺发育的早期和中期,家蚕中的表达上调基因主要涉及与细胞分裂和生长相关的DNA整合、核酸结合和转运蛋白活性,这导致家蚕的后部丝腺(PSG)细胞(丝蛋白合成"工厂")显著多于野蚕。在丝腺发育的后期,家蚕中的表达上调基因在蛋白质加工和核糖体途径富集,表明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蛋白质合成效率得到了提高。虽然家蚕丝腺中的丝素蛋白合成增加,但丝胶蛋白的产量也同时减少。这反映了家蚕和野蚕处于不同的选择压力下。重要的是,发现家蚕丝蛋白基因共表达的网络比野蚕的大。此外,在家蚕中与丝蛋白基因共表达的基因比在野蚕中更多地受到人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蚕丝产量的增加与生物系统的改善有关,该系统不仅包括蛋白质合成"工厂"(PSG细胞)的扩大,还包括丝蛋白基因和丝生产相关基因(如生物能量、运输和核糖体途径基因)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