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地栽培蘑菇已有20多年历史,年生产栽培种300多万瓶。对原种、栽培种培养基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以粪草料、生牛粪粉、麦粒作培养基,由于粪草料花工多,又会污染环境,牛粪粉用量大原料紧缺,麦粒培养基易感染杂菌。为此,笔者于1990年采用稻谷作培养基制种,取得了良好效果。1991年在全县90多个菌种场推广反映良好,现将该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配制天然、有机、合成等43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接种双孢蘑菇品种As2796菌丝块,观察菌丝在培养皿中生长的菌落形态变化并测定菌丝的生长速度,以探讨培养基质对双孢蘑菇品种As2796菌落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双孢蘑菇As2796菌落形态及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受培养基质影响,菌落形态表现为气生、半气生、贴生等类型;不同配方中葡萄糖的添加量对菌丝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蘑菇制种的传统方法用粪草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用料多,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曾经有过谷粒培养基、颗粒培养基等许多革新的办法,但谷粒培养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菌种又容易遭鼠害,且谷粒的淀粉含量多,灭菌后粘度增加,有碍菌丝生长。而国外介绍的颗粒培养基,其配方又需要相当数量的充分发酵的培养料粉和淀粉。因此,我们于1979年秋,选择泥炭土为培养基的主要原料,试制泥炭土蘑菇菌种。  相似文献   

4.
用棉子壳作培养料栽培平菇后的下脚料可制蘑菇种。经我们二年实践证明,利用废料制作的菌种与粪草料菌种相比,播种后菌种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现将制作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所于1983年进行了蔗渣和稻草混合料制备蘑菇原种和栽培种的试验,取得良好效果。菌种和配方:菌种是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的102-2菌株。培养料设三种配方,配方1,熟稻草(切碎后经沤制,下同)50斤、蔗渣(细碎、干,下同)50斤、麸皮5斤、花生麸3斤、石膏2斤、过磷酸钙1斤;配方2,熟稻草50斤、蔗渣30斤、生稻草10斤、麸皮5斤、花生麸3斤,石膏2斤、过磷酸钙1.5斤;配方3,生稻草60斤、蔗渣40斤、堆沤过的干牛粪10斤,麸皮10斤、石膏1斤、过磷酸钙1斤。含水量均以手捏料指缝有少量水渗出为准。试验结果:三个配方的菌丝生长均较旺盛洁白,绒毛菌丝多。栽培种在9月2日接种,至10月10日大部份长满全瓶,生长速度与常规粪草料基本相同,放置三个月后来见菌丝有明显衰退现象。将上述菌种混合,同时与麦粒种、粪草种作出菇试验。11月  相似文献   

6.
我队种植蘑菇虽有九年,但用羊粪作培养基生产三级蘑菇菌种还是个开头。1980年在洋中公社菌种站的指导下,采用羊粪菌种(上海农科院103号菌株)种植了1200尺~2蘑菇。实践表明,羊粪菌种制作简单,挖瓶省工,成本低,且菌丝萌发繁殖和返潮快,产量不亚于粪草种。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蘑菇M_(13)菌株是澳大利亚曹继业博士赠送的。1983~85年,我们连续三年将7株澳大利亚蘑菇和3株国内蘑菇同时试种比较,结果以M_(13)菌株产量最高、品质较好,现简介如下。一、基本特性 (一)菌丝特征:M_(13)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呈索状匍匐贴生,乳白色,生长慢,一般25~30  相似文献   

8.
为广泛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利,为蘑菇原种、栽培种生产开辟新的原料来源,我们在熟草料、生草料、棉籽壳、麦粒生产蘑菇菌种的基础上,又试验用油菜壳生产蘑菇菌种。一、材料与方法油菜壳和粪水各50%,另加石膏和石灰各2%。油菜壳要求新鲜无霉变,粪要晒干打碎,先将菜籽壳预湿,然后加入石膏、石灰,拌匀后即可装瓶。湿度掌握在60%左右,拌料时 pH9左右,灭菌后 pH6.8~7.2,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5,(3)
对采自青海省高寒草甸的野生双孢蘑菇(经鉴定)菌株经组织分离培养提纯后,进行培养基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野生双孢蘑菇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母种在黄豆芽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最好,不同培养基间的菌丝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原种及栽培种在麦粒培养基、粪草培养基、发酵棉子壳复合培养基上菌丝体均能生长,以麦粒培养基上长速最快。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贴生型W192、气生型W192菌株和AS2796菌株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出菇与转潮时间及生物学效率差异较为明显。贴生型W192菌株转潮快,抗逆性强,产量最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
176蘑菇菌株,具有产量高,出菇早,转潮快,耐高温,容易管理等优良特性。正常的176菌株是匍匐型种,在试管斜面上长成较粗的线状菌索,贴生在培养基表面。但是,该菌株不易保藏,试管种经4~8℃冰箱保藏后会出现退化现象,菌丝变细或成粉状,并有少量黄色团状的气生菌丝间生,长成形状不纯的菌落,而且长速极慢,需40天以上才能长满试管。为此,我们于1982年对该菌株进行了复壮实验,其方法如下: 将冰箱保藏的176菌种接到综合PDA试管斜面上,25℃培养5~10天,待菌种萌发并开始延伸时,  相似文献   

12.
陈颖 《食用菌》2023,(2):45-46
为探索平菇菌种的快速制种技术,试验以纯棉籽壳为培养基,高压聚丙烯折角袋装料,家用高压锅灭菌后,接入平菇组织培养出首代母种,然后扩繁出生产种(菌种1)、菌种2、菌种3;之后再将三类扩繁种接种出菇包进行出菇试验。试验结果,母种培养基灭菌30 min后接入平菇组织,萌发后菌丝生长浓白,达到灭菌要求;接种菌种1的出菇包发菌最快,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1984,(6)
5·176(法国种)是1979年从香港引进的双孢蘑菇菌株。我们于1980~1981年分别作了三次品种对比试验,均以5·176菌株产量最高,但由于菇形扁平顶部稍凹,具有鳞片,不宜罐藏。经过多次栽培实践,初步掌握了该菌株的栽培技术,菇形有所改进,现已成为盐水蘑菇的主栽品种。一、培养特性 (一)形态观察:176为匍匐型菌株,近接种块菌丝聚集成束状,匍匐放射生长,绒毛菌丝贴生,顶端菌丝稍有气生稀疏清晰呈扇状生长。显微镜观察菌丝分枝多,分隔短,  相似文献   

14.
蘑菇罐头在福建省出口创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保证水仙花牌罐头质量,我省历年来都提倡种优质气生型蘑菇,但由于气生型蘑菇菌株菌丝长势猛,易徒长、板结,产量不及贴生型蘑菇,因此不受菇农欢迎。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们摸索了一套气生型蘑菇菌株高产栽培技术,其单产从原来  相似文献   

15.
孟国防  王文涛 《食用菌》1994,16(4):26-26
大肥菇又称高温蘑菇,双环蘑菇,学名Agaracsbitorquis。菌丝洁白浓密,生长速度比双孢蘑菇慢,不易产生粗菌丝,不吐黄水,不产生菌被,子实体白色,菌盖光滑,初为扁球形,后渐变为扁半球形,平展后直径5~9cm,厚2~3cm,盖缘下弯,菌肉厚实,长2~5cm,粗1.5~3.5cm。孢子暗褐色。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6~31℃,在20℃以下长速较慢,35℃以上菌丝尚能生长,但易老化。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5℃,在29℃以下48小时,30℃以下24小时仍能生长,但温度超过26℃难以分化。大肥菇比双孢蘑菇更为耐旱,也更耐水。在PDA培养基中再增加10%~15%的葡萄糖,能促进菌丝生长,在粪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特别是经过2次发酵后的粪草上生长更好。制栽培种当菌丝走满全瓶后放置20~30天播种,比刚满瓶时播种,其菌丝恢复得更快,生长更好。一般麦粒种延放10~15天效果更佳,这有别于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6.
蘑菇生牛粪菌种,由未腐熟的牛粪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与粪草菌种相比,具有省工、省时、菌丝生长洁白粗壮、播种方便等优点,比麦粒种成本低,且不易遭鼠害。故很受菌种厂家和菇农的欢迎.这项技术内江市从1986年开始试验性生产后发展很快,仅我县1991年蔗地种菇就用此类菌种达15万瓶。现将菌种的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蘑菇菌种的培养基质有多种,如粪草培养基、小麦粒、玉米、高粱等,无论那种基质的菌种从瓶内取出时,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而适龄麦粒菌种受机械损伤后菌丝恢复最快。同时,麦粒菌种具有营养丰富、菌丝洁白、粗壮、菌龄短、耐保存、省时、成活率高、产量高等特点,因此,很快在本地全面推广开来。但由于麦粒营养丰富,极易受污染,故在制作过程中所要求的技术较高。我们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麦粒菌种的成品率高达  相似文献   

18.
蘑菇培养料的堆制,实质上是由不同温型的微生物群对培养料进行分解、转化和再合成的过程,促使料中的各种养份之间的比例逐步趋向平衡,最后成为适合蘑菇菌丝生长的基质。本文报道了上海郊区常规粪草料雄制各个阶段主要养份变化的测定结果。材料和方法 (一)粪草料配方:以1000尺~2面积计,晚稻草800公斤,元麦草800公斤,干牛粪  相似文献   

19.
我市从1984年起,在福建省漳州市新民菌种场的协助下,引进消化并改进了以棉籽壳为主要材料制作的蘑菇菌种。由于棉籽壳粒型与麦粒相似,且每一颗棉籽壳都可以成为一个发菌中心,所以我们把这种菌种叫做粒型蘑菇种以区别粪草料制作的草条状种。五年来,除我市已实现蘑菇菌种棉籽壳粒型化外,此种制种技术已逐步向外市县扩散,如皋县白蒲镇附近共六个乡镇87年制棉籽壳颗粒型(以下简称粒型种)35万瓶,应用面积150万平方尺,88年制粒型种135万瓶,应  相似文献   

20.
双孢蘑菇Zm_1菌株,是澳大利亚专家来华讲学时赠送的,现将1983~1984年度的试种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一)菌种制作:母种用玉米粉培养基繁殖一代,堆料培养基保种。原种和栽培种均用麦粒培养基,1.4公斤压力灭菌1.5小时。 (二)栽培材料:采用粪草料和合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