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损失率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在三余镇棉田系统调查结果,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在本区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或9月上旬,病害发生消长与气温、雨日、雨量及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在适宜温度(22-28℃)范围内雨水多而均匀,则发病重。病害危害棉株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铃数减少,铃重下降,病指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业科学》2000,29(Z1):4-6
对新疆主要菌系 (非落叶型 )与我国江苏和美国落叶型菌系在病原菌致病力、培养性状、寄主反应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非落叶型菌系相比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 (T9和 VD8)主要造成寄主落叶 ,除危害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外 ,在 PK培养基上 ,落叶型菌系 VD8和 T9菌落生长异常 ,生长初期菌丝分别纠集呈针状、黄色 ,非落叶型菌系在 PK培养基上 ,菌丝生长致密 ,白色。在 PSA培养基上 ,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1997- 1 999年在三余镇棉田系统调查结果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在本区有 2个发病高峰 ,分别出现在 7月中、下旬和 8月下旬或 9月上旬 ,病害发生消长与气温、雨日、雨量及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在适宜温度 ( 2 2~ 2 8℃ )范围内雨水多而均匀 ,则发病重。病害危害棉株后 ,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铃数减少 ,铃重下降 ,病指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土壤中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方法,本试验将提取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株V991的DNA稀释成不同浓度,同时提取在灭菌土中接入不同数量的V991孢子后制成的人工病土中的DNA,并采用五点取样法提取自然土样中的DNA,选用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巢式PCR引物,对上述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巢式...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人工接种鉴定了澳大利亚16个棉花种植地区30个棉花黄萎病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根据人工接种5个棉花品种的抗感反应和病情指数,30个供试菌株划分为4种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3个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致病类型Ⅳ(5个菌株)的致病能力较弱.致病类型Ⅱ(12个菌株)和致病类型Ⅲ(10个菌株)的致病能力中等,为澳大利亚棉花种植地区的主要菌系类型.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马慧宁  陈文霞  吴旭双  李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79-4880,4882
对石河子地区采集的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为圆形,大多数菌落的中央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而较凸起,供试菌系均可形成微菌核;病菌在15~30℃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超过33℃则不能生长,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依据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石河子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中、弱2种致病型,其中以弱致病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棉花落叶型黄萎病田进行了多年的品种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1998~1999年共鉴定了8个品种(系),鉴定出川243、川2802、中植DB18-9三个品种(系)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示范了川243、川2802两个品种,显著提高了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8.
《农业科技通讯》2004,(12):44-44
黄萎病是世界性危害棉花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南北棉区大面积流行危害。尤其1993年在黄河流域棉区出现大面积落叶病田.2002年再度大发生,全国发病面积高达300万hm^2。北方不少棉田6月底、7月初出现棉株落叶枯死现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西华县是个老棉区。由于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重茬面积、重茬年限也随之增加,致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一年比一年严重。特别是2002年,全县33333公顷棉花90%以上的棉田发生此病,并且比往年发病早,时间长,发病重,产量比常年平均减产40%以上,重病区减产达70%左右,严重影响着全县棉花生产的发展和棉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菌为最重要的作物土传病原菌之一.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该菌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系统进化及落叶型菌系分布进行分析和检测.[方法]抽样调查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利用Verticillium dahliae特异性引物D1/D2进行落叶型检测;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新疆菌系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BLASTN分析.[结果]棉花黄萎病在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普遍发生,棉花黄萎病发生中度及以上病田占比达48.1;,严重发生病田占比为24.1;;BLASTN分析证实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系均为大丽轮枝菌;供试棉花黄萎病菌系检测出22株落叶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37.2;.在分离到棉花黄萎病菌系的15个采集点中有9个点检测到了落叶型菌系,占比为60.0;.[结论]新疆部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比较严重,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在新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地理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2.
陕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营养亲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陕西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对采自陕西关中棉区17个棉花黄萎病菌株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棉病实验室保存的T-9菌株、VD-8菌株、泾阳菌株和安阳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致病力和营养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21个供试菌株存在强、中、弱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类型11个,占52.38%;中等致病力类型6个,占28.57%;弱致病力类型4个,占19.05%。营养亲和性测定表明,21个菌株可划分为3个营养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s,VCGs),其中T-9菌株与VD-8菌株属于营养亲和群Ⅱ(VCG2),安阳菌株属于营养亲和群Ⅲ(VCG3),其余18个菌株属于营养亲和群Ⅰ(VCG1)。根据Nit突变体互补测定,供试菌株的营养亲和群与其致病力强弱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测试的陕西关中棉区17个棉花黄萎病菌株中,未发现落叶型菌株。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山西有代表性的棉花黄萎病菌19个菌系及3个对照菌种,各配成一定浓度的孢子悬浮液,于棉苗1~2叶期伤根接菌,在温室中对各代表菌系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各菌系致病力强弱差异明显,可分为致病力强的I型、致病力弱的II型和致病力中等的III型;并发现山西棉花黄萎病有落叶型菌系存在。  相似文献   

14.
枯萎病可引起苗期大量死苗,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棉株患枯萎病后生长衰弱,病株蕾铃脱落增加,现蕾数及结铃数显著减少,铃重减轻,衣指、子指变小,种子成熟度差,发芽率低,纤维品质差;苗株患棉花黄萎病后叶片变黄,干枯脱落,导致结铃少、铃小,同样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越早对产量、品质影响越大,一般减产15%~20%,重者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能从棉花植株中快速检测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方法,为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大面积普查打下基础.[方法]利用D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对落叶型标准菌株592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511及病圃中显症前后不同时期棉花植株DNA进行提取,然后用落叶型引物DB19/DB22、DB19/espdef01和非落叶型引物NDf/ NDr、InND2f/InND2r对所提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使用落叶型引物只在592菌株和落叶型病圃的病株中检测到目标条带,使用非落叶型引物只在511菌株和非落叶型病圃的病株中检测到目标条带.[结论]该试剂盒可以有效地提取棉花植株中的DNA,供试的两套引物对检测植株中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具有高度特异性,该法可直接检测棉花植株中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16.
乌苏市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县(市)之一。近年来,乌苏棉区枯黄萎病普遍发生,尤其是2013年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造成棉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本文结合棉花枯黄萎病在乌苏市的发病实况、发病原因,阐述了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实现保证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明落叶型黄萎病菌在石河子地区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了PCR技术对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菌系进行检测,监测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结果]利用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的特异引物ND1、ND2对石河子棉区采来的114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PCR扩增,108个菌系扩增出1500bp的片段,与文献中报道的非落叶型棉花黄萎菌系扩增出的片段大小一致,说明这些菌系为非落叶型棉花黄萎菌系;而剩余的6个菌系未扩增出任何片段;利用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D1、D2对这6个菌系进行扩增,也未扩增出任何片段。[结论]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占供试菌系的99.5%,表明目前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依旧以非落叶型黄萎病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