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依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王家沟流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时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组合的时序变化,详细分析了1955年以来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主要措施组合比例以及治理措施配置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特征,总体趋势是基本农田面积大幅度增加,人工草地面积逐渐减少,各项治理措施配置比例变化趋于合理,农林牧用地结构比例适合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的建设步伐和治理技术水平,发挥水土保持典型工程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普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兴城市水利局于2011年开始了兴城市头道沟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在保障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增加林果业用地比例,合理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将各项措施按照作用的不同,进行模块化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同类型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王梅,周之豪(河海大学,南京210098)水土保持是以小流域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年生经济植物为核心、农林牧保上措施综合配置的优化的、稳定持久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水土保持项目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是对项目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东北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地力衰退、生态经济恶化。拜泉县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入手,实行生物与工程结合,治理与开发同步,在不同类型区创立了岗坡洼综合治理开发、农林牧协调发展、基塘农业、庭院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四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的治理开发,展现出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理论基础及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观我国古代和现代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认为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应以“平治水土”为理论基础 ,其方略为 :尽量级级分散拦蓄和充分利用当地水沙资源 ,缓坡耕地及缓坡土地尽量梯化 ,建设集约经营的基本农田 ,因地制宜实施陡坡还林还草 ,建立农林牧草生产在治理单元内能够协调发展的农林牧草水综合体 ,以开发促治理 ,以治理保开发 ,持之以恒 ,努力实现高标准的山川秀美。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水土保持规划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的农村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土保持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态用地、生产用地、生活用地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统一规划、合理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态文明、生活富裕和居住环境优美。  相似文献   

7.
发刊词     
《水土保持通报》正式发行了,它是一个全国性的水土保持学术性刊物。水土流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几乎遍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世界各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致使大量土地遭毁,良好农田废弃,土地沙化,河流阻塞,自然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农林牧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灾难,迫使许多国家不得不对水土保持及其科学研究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是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措施科学性和有效性判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灰色关联理论和矢量映射原理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以大石桥市周家镇三道岭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示范区为例,筛选出典型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中,运用灰色关联投影计算理论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研究成果可为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实践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分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及危害的基础上,总结了库区20年来水土保持的实践经验。为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实现三峡工程及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①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工作,遏制人为水土流失;②实施分区防治,构筑库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③建设高效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④建立库区生态建设投入长效机制;⑤加强水土保持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83年的1:0.3:0.5调整到1990年的1:0.98:1.2,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扭转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万t/km2减少为6500t/km~2,粮食产量达2175~3225kg/hm~2,人均产粮由420.2kg提高到601.5kg,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667元。该文以纸坊沟为例,论述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结构和功能及实施途径,提出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指标,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进一步治理开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保水、蓄水性能,改善了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县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东邻甘肃省的环县、镇原,南接平凉和本自治区的泾源、隆德,西界西吉、海原,北连同心。地跨东经105°58’—106°57’,北纬35°34’—36°38’,面积6,414平方公里(约962万亩),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黄土高原较早实施退耕还林的宁夏西吉县为例,选择1990和2005年的2期TM遥感图像,对西吉县1990—2005年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了在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以下的同时,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改良措施,提出了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一是挖排水沟及造林,控制土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二是选育耐盐良种作物,改良盐碱地;三是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并应用于甘肃省临泽县小泉子盐渍化土地改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了在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以下的同时,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改良措施,提出了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一是挖排水沟及造林,控制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二是选育耐盐良种作物,改良盐碱地;三是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并应用于甘肃省临泽县小泉子盐渍化土地改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干扰3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沽源县未利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并根据沽源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沽源县生态重要性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1 082.78 hm2、11 209.05 hm2、11 450.25 hm2和4 803.12 hm2,分别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8.75%、29.08%、29.71%和12.46%,生态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较少。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高程梯度带以及0°~5°和5°~15°两个坡度梯度带;生态极重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和1 600~1 800 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5°~15°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的未利用地的比重变大,由最初的11.31%和13.86%提升到97.95%和93.64%。研究结果可以为沽源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缓和宁南黄土丘陵区“三料”俱缺的现状,以控制水土流失和使农民脱贫致富,在固原县河川乡黄河村建立“三料”灌木林试验基地。试验项目有:二色胡枝子引种、刺槐矮林作业、连翘引种、达标优良灌本种的筛选、万亩“三料灌木林基地的建立及宁南黄土丘陵区灌木林资源调查等。试验结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种植的草灌已开始发挥水土保持作用,整个基地年产“三料”754.5t,正逐步发挥绿色能源和种子基地的作用。今后任务是加强林木抚育管理,深入探索灌木林营造和利用规律,提高灌木林质量。  相似文献   

18.
裴亮  陈晨  戴激光  吴迪 《土壤通报》2017,(3):525-531
本文通过对大凌河流域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得到流域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对分类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可以获得大凌河流域2010~2013年的地类转移概率矩阵,再运用马尔科夫原理预测出2016年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将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证明马尔科夫模型适用于大凌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的预测。进而本文分别对大凌河流域2019年、2022年和202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发现未来近10年流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变化率为38.96%;农林用地面积从2016年开始减少,总体下降了0.77%;水域面积稳定增长,到2022年之后趋于稳定值,变化率为17.21%;旱地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继续缩减,到2019年开始趋于稳定,整体下降了1.71%。研究结果明晰了大凌河流域农林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可以为流域水土资源管理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不合理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消费方式是破坏森林植被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在退耕还林地区进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改变以秸秆、薪柴为主要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沼气和推广以煤代柴,逐步建立以沼气为主,煤炭、电力、薪柴为辅的多元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及水土流失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地土壤的肥力较佳,其次是耕地土壤,这是由于封山育林地土壤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耕地土壤进行了平衡施肥;3年后人工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从水土流失状况来看,耕地是产流产沙、固体和液体养分流失最严重的类型,人工林地水土流失最低,说明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