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生固氮蓝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们于1988-1990-年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外试验,探讨了陆生固氮蓝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试验证明,陆生固氮蓝藻可以利用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断地加富土壤中的氮化物。同时,由于它们大量的繁殖和死亡腐解也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使土肿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更加旺盛,土  相似文献   

2.
不同强度放牧后沙质草场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质草场不同强度放牧后围栏封育过程中表层(0-5cm)和亚表层(5-15cm)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围栏内,土壤微生物总数表现出:轻牧区>中牧区>对照区>重牧区>自由放牧区,11年的围栏封育不能使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沙质草场恢复到相同水平;亚表层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pH、电导率和含水量均大于表层土壤。轻牧和中牧有利于微生物各类群的生长繁殖,过度放牧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一直自由放牧则会严重破坏沙质草场表层土壤,使其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碱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艾比湖湿地不同盐碱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艾比湖湿地盐碱化土壤广泛分布,不同的土壤盐碱环境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特征的影响有所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状况反过来又反映了其生存的土壤健康状况。文中初步分析了艾比湖湿地不同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变化的特征,讨论了土壤盐碱化程度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表明:5种不同样地土壤的pH值、含水量和总盐含量状况、各层微生物数量组成存在极大差别,表明该地区0~50 cm深度土壤微环境异质性较高;5个样地中总数最多的是放线菌,其次是细菌,最少的是真菌,三类微生物数量在各层土壤中的分布随土壤总盐含量的升高而减少;总的微生物数量较少,最多的是4号样地各层总和:313.30×102个.g-1,说明该地区土壤的结构、通气性、水分状况、养分状况等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总体来看,在这一地区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总盐含量。  相似文献   

4.
施肥、刈割和土壤镇压对鸭茅丛枝菌根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磷肥、强度刈割和土壤镇压都能显著降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的菌根形成。磷肥增加土壤有效磷浓度,而刈割减少根系生长和光合产物向根部的分配,土壤镇压则减少土壤空气、孔隙和根系生长,这些都不利于菌根形成。施肥、刈割和土壤镇压的交互作用对菌根形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植物可以将其所表达的基因产物以残体或根分泌物的形式释放到土壤中,并因此而有选择地影响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这种变化往往是不确定且短暂的。研究表明,与试验地土壤性质、气象因子和施肥、灌水、施药等农作措施相比,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6.
土壤熏蒸是目前防治土传病、虫、草害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但随着作物的种植,一些病原物可能会再次繁殖,导致病害持续发展,并且土壤经熏蒸处理后,会导致土壤微环境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作物根部疾病、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并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将熏蒸剂与改良剂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或改良土壤,使受熏蒸剂影响的微生物群落得到恢复或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增加,防止土壤病原菌再次侵染,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本文简单概述了常用熏蒸剂和土壤改良剂的分类信息,重点综述了土壤改良剂与熏蒸剂联合使用,对熏蒸后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及作物生长方面的影响,可为土传病害的防治、熏蒸剂与土壤改良剂的联合使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大豆胞囊线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重迎茬条件下,大豆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有关大豆减产的原因说法很多,包括病虫害(胞囊线虫、根腐病),土壤有效养分亏缺,土壤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种类的改变,根、茎残茬,大豆植株地上部淋洗液等直接或间接地经过微生物作用后产生化感物质(allelopathic chemicals)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醋糟、粉煤灰处理下高粱苗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对高粱生长的影响,以探讨醋糟、粉煤灰的施用效果及最佳配比,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醋糟100%)、处理2(醋糟∶粉煤灰=1∶1)、处理3(醋糟∶粉煤灰=2∶1)、处理4(醋糟∶粉煤灰=3∶1)和化肥对照。结果表明:施用醋糟、粉煤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高粱产量。处理1~处理4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9.66%、31.34%、15.69%、12.54%,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99%、32.37%、17.56%、10.43%,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78%、34.26%、13.54%、9.56%;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7.11%、20.85%、12.29%和19.78%;土壤蔗糖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3. 70%、37. 08%、11. 54%和3. 08%,土壤脲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5. 28%、34.77%、19.82%和13.79%;处理2苗期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处理1、处理3和处理4提高13.8%、6.67%、9.98%和13.30%,拔节期提高3.45%、3.22%、3. 21%和4. 05%,抽穗期提高14. 52%、3. 75%、1. 86%和12. 66%,灌浆期提高了13.08%、4.26%、4.08%和9.36%,成熟期提高了3.8%、1.05%、2.12%和2.20%。醋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进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保水剂与其他肥料混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条件,促进植物生长。通过将聚丙烯酸钾盐型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混合对油松、紫花苜蓿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对低、中、高(油松:10、20、30 g·株~(-1);紫花苜蓿:20、30、40 g·m~(-2))保水剂和低、中、高(油松:5、10、20 g·株~(-1);紫花苜蓿:15、30、45 g·m~(-2))微生物菌剂混施,分析土壤水分和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高浓度保水剂和高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一年生油松土壤速效氮促进最显著,低浓度保水剂和中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促进最显著,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2%、35%和36%;紫花苜蓿高浓度保水剂和高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促进最显著,低浓度保水剂和中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土壤速效钾促进最显著,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5%、27%和40%。中浓度保水剂和中浓度菌剂混施处理下土壤保水效果最优,而对油松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达到最佳的分别为低浓度保水剂与低浓度菌剂混施和低浓度保水剂与中浓度菌剂混施。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生长季内,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强度放牧地段(非牧段,轻牧段,中牧段和重牧段,以放牛为主)土壤呼吸作用强度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对土壤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即在非牧段,土壤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强(多);其余各放牧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呼吸作用减弱,微生物数量增加,但在各放牧段间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土壤呼吸强度与土壤温度和相对含水量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pH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在该草地放牧较重时首先对土壤物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微生物数量未产生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短花针茅草原不同季节、不同放牧梯度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区(LG)和重度放牧区(HG)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春季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0-10 cm)在三个放牧区内随着季节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而在10-20 cm,对照区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然后开始下降,轻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土壤微生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到了秋季在三个放牧梯度内均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土壤养分也是在秋季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微生物总数在不同放牧梯度内的变化规律是对照和轻度放牧区均大于重度放牧区。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呈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在生物结皮形成中的作用及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荒漠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上,微生物、藻类植物及地衣、苔藓植物能参与并形成生物结皮,其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其中土壤微生物因其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在生物结皮形成各阶段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它的组成、分布和数量因沙丘类型和沙土层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受到季节和植被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及数量变化可以改变沙土表面理化性质,在土壤结皮的形成、植物营养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保水剂与其他肥料混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条件,促进植物生长。通过将聚丙烯酸钾盐型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混合对油松、紫花苜蓿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对低、中、高(油松:10、20、30 g·株^-1;紫花苜蓿:20、30、40 g·m^-2)保水剂和低、中、高(油松:5、10、20 g·株^-1;紫花苜蓿:15、30、45 g·m^-2)微生物菌剂混施,分析土壤水分和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高浓度保水剂和高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一年生油松土壤速效氮促进最显著,低浓度保水剂和中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促进最显著,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2%、35%和36%;紫花苜蓿高浓度保水剂和高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促进最显著,低浓度保水剂和中浓度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土壤速效钾促进最显著,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5%、27%和40%。中浓度保水剂和中浓度菌剂混施处理下土壤保水效果最优,而对油松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达到最佳的分别为低浓度保水剂与低浓度菌剂混施和低浓度保水剂与中浓度菌剂混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空气微生物浓度研究——以北京元大都公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选择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公园,在2005年9月对公园内不同绿地类型及其旁边道路空气微生物浓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早晨8:00—14:00,不同类型绿地微生物浓度呈下降趋势,14:00—18:00略有升高;绿地内空气微生物浓度远远低于绿地旁边道路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道路微生物浓度差异显著;在较大时间尺度上,大部分绿地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无显著差异,说明树木种类可能对绿地内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明显;通过评价,绿地中空气微生物污染大都处在清洁和较清洁的范围之内,而道路则处在轻微污染和污染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索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消长动态规律,文中应用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酶学测定方法,研究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等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其中,SF-Ⅱ各指标与CK间差异显著(p0.05)。SF-Ⅱ对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增幅最高,为157.61%;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幅最高,为40.12%。可见,高寒灌溉农区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耕作措施,既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可以提高耕层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认识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生长年限沙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平板培养法”和常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沙棘林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并以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三大类群数量以7 a 林最高(493.87×105 cfu?g -1干土),10 a 林(358.77×105 cfu?g -1干土)和15 a 林(321.69×105 cfu?g -1干土)最低且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中,土壤放线菌数量对 Shannon -Wiener 指数的大小变化起着较大作用;依据可培养微生物组成,4组样地可划分为3个类群,生长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作用明显,且人工沙棘林生长年限超过10 a ,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已接近于撂荒地。土壤微生物组成与人工沙棘林生长年限关系密切且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及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近生产出一种叫做“线虫-K”的土壤改良素,它有防止土壤中线虫繁殖的良好效果。该土壤改良素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其特点是:(1)是靠有用的微生物抑制土壤中致病的线虫;(2)有益微生物在  相似文献   

18.
土壤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环境下4种典型坡面上坡顶、坡肩、坡背、坡脚和坡趾5个不同地形部位137Cs的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用来表征土壤侵蚀程度的137Cs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容重、电导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细菌菌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容重随着137Cs含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电导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细菌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过程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及土壤结构,通过影响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以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为样本区域,分别设置无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放牧5种放牧梯度,在生长季(5月~9月)内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真菌,其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土层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大田试验,利用微生物肥料替代部分化肥,研究其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不施肥),85%化肥+菌肥显著提高玉米在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使株高、地上生物量、百粒重、穗重分别达到358.32cm、1019.63g、39.68g、369.50g;使玉米的经济产量提高21.6%;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提高了40%、18.5%;同时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达到2.6×10~6cfu/g和1.4×10~6cfu/g。微生物肥料替代15%化肥对玉米的生长及土壤影响与当地最佳施肥水平无显著差异,即利用微生物肥料替代15%部分化肥是可行的,同时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