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竞雄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玉米育种的“一代宗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育种家团队开创性地在中国培育和推广双杂交种和单交种,成功指导玉米抗病育种,倡导优质蛋白、高油和甜玉米育种及种质的群体改良技术,启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等。由于品种改良和先进生产技术综合投入的增加,20世纪60~80年代,我国玉米产量增益速度令世界瞩目;但进入90年代,育种技术徘徊不前,而水肥投入的增产效率已近饱和,我国玉米单产的年均增益率跌入低谷,这同样引起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红河州当前玉米生产的状况.回顾了红河州玉米育种的艰难历程.结合现阶段红河州州情找出玉米科研育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红河州玉米科研育种乃至玉米生产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地区的玉米育种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近30年玉米的育种态势,得出玉米杂交种子粒产量随区域试验轮次呈线性增加,与对照比较,子粒产量平均每轮次递增1.87%;出苗至成熟天数随轮次呈线性延长,每轮次平均延长0.32d;株高随轮次呈线性增加,平均每轮次增高2.82cm;随年代增加,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均呈增加趋势,秃尖长度表现为延长;种质基础与利用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延长生育期和增加株高来提高产量,片面追求高秆稀植大穗型品种是西南地区玉米育种的误区。选准合适的育种目标,培育和改良核心育种材料,注重自交系一般配合力、自身产量和抗逆性选择是育种成败的关键。充分挖掘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培育适合轻简栽培品种,将特用玉米育种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应是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Suwan种质的特点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wan种质包括Suwan-1群体及含有其基础种质的改良群体、自交系等玉米种质资源.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品质优良等特点,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玉米生产和育种上广泛利用,有合成群体、选育品种间杂交种、改良温带种质等。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收集原始素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有300个玉米地方种族,但广泛开发利用的只有5~6个。种质资源狭窄也是当前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的突出矛盾,杂交玉米育种中每一次突破性品种的诞生,总是以突破性的基础材料和自交系为前提。为了扩大玉米遗传育种的种质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育种家对热带。  相似文献   

6.
突破玉米"种质瓶颈"加快新优势群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即玉米育种界所说的“种质瓶颈”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要解决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脆弱性,使玉米产量尽快有所突破,必须开发利用新的种质资源。1突破“种质瓶颈”的紧迫性自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利用以来,典型的杂种优势模式就是来自于不同玉米带种质的杂交,在这种模式下,国内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杂种优势群不外乎本土的四平头、旅大红骨,外引的Reid、Lancaster等有限几个。其他系统很少应用。有限的种质,相对我国复杂的玉米生态环境,多层次的生产和商业需求而言,便显得过于狭窄了。要突破这种“瓶…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近十几年来,玉米产量增加的诸因素中,遗传改良因素占35%左右,化肥因素占51%左右,其它因素占14%左右,说明玉米育种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玉米专家也提出,美国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历史就是玉米育种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8.
董建军  赵兴彦  单洪波  孙艳  于洋 《种子科技》2019,(14):146-146,148
农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有较大的帮助作用。虽然当前我国农业不断改革,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力度也比较广泛,但是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就要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先进科技品种的应用。基于此,简要分析了美国玉米种质应用到我国玉米育种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州市的紧凑型玉米育种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原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现莱州市农科院)利用美国材料选育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掖 107,育成了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掖单 2号,打破了全国种植平展型玉米的格局.继掖单 2号之后,莱州市又利用自育的 8112、 478自交系,先后育成了掖单 4号、掖单 12号、掖单 13号、掖单 22号、西玉 3号等紧凑型玉米单交种,在全国广大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到 90年代中期,掖单系列、西玉系列玉米单交种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 1/3,处于全国玉米种植品种的主导地位.莱州市由此成为紧凑型玉米种的发源地,为全国的玉米增产增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叶雨盛  孙甲  郝楠  李哲 《种子》2008,27(10)
介绍近年来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创新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的状况提出其相应的种质创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桂华 《种子》2004,23(7):63-64
1 现状与问题 马铃薯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在省内仅次于水稻、玉米居第三位,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居第二位.近几年来面积逐年增加,仍处于增长期.在生产上以秋(冬)种夏收为主,少数高海拔山区是春种秋收.2003年全省种植面积51.94万hm2,其中夏收面积45.7万hm2.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油菜机械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观赏稻进行了新的定义,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阐述了观赏稻与普通稻在种植目的、农艺性状和应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作为园艺花卉的优势,从静态、动态以及观赏多点组合和颜色搭配等方面分析了观赏稻的观赏特性;综述了观赏稻研究及应用现状,并针对目前观赏稻品种资源匮乏、种质创新不足、研究内容不系统、观赏价值评价体系缺乏、应用途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观赏稻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护,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力度,完善品种审(认)定办法,加快栽培技术和色泽变化机理等研究,制定科学的观赏价值评价体系,挖掘观赏稻潜力,拓展应用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子加工过程中的破碎是一个值得探讨及研究的问题。种子破碎越多.杂质淘汰率就越大,增加种子精选、分级的压力.增加种子损失损耗,直接影响合格种子的总量与质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试验表明.玉米种子加工中的破碎主要与种子水分、品种、加工设备等因素有关,本文根据玉米种子加工过程中的破碎试验分析了影响种子破碎的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霞银 《种子科技》2008,26(6):11-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农业科技创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体制不完善、整体水平不高、农业研发资金供给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制种田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寄主植物及分布玉米瘤黑粉病由瘤黑粉菌(Ustilagomaydis)引起发病,属担子菌亚门,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一的病瘤,是我国玉米上分布最广的主要病害之一,北方发生较为普遍而严重。2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幼苗生瘤,生长矮小,苗高一尺左右最明显,受害重者很早枯死;在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产生菌瘤,叶片上菌瘤小,多如花生米大小,常从叶鞘基部向…  相似文献   

17.
对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文志 《种子科技》2005,23(6):313-314
良种补贴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惠农政策措施,对发展粮食生产和新品种推广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各地在组织实践中,由于在认识、操作上存在误区,把握不准,甚至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局面.文章从政策的初衷、存在的误区、坚持的原则、把握的环节对良种补贴政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杂交玉米在中国应用推广已有几十年历史了,它之所以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除具有优良的亲本组合外,种子纯度是影响它的主要因素之一,纯度差的种子,品种的杂交优势就会减弱,产量就会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保证种子纯度,提高制种产量,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临夏州的自然气候特点,通过对近些年临夏州主栽玉米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种植施肥方法,以及不同玉米覆膜栽培方式下的产量比较,并对当前临夏州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出临夏州旱作玉米获得高产稳产的原因在于良种与良法相配套、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以及平衡施肥技术,为临夏州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善杰 《种子科技》2006,24(5):8-11
文章简述了福建省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在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福建种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并探讨了加快产业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