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何微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24-10326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中,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4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矛盾突出、优势资源开发较差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劣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及政策倾斜带来机遇、库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营形成机遇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机遇;从招商引资环境不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的威胁。为了进一步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窑洞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陕北窑洞更是黄土高原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杰出体现。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建筑中所具有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特点,为进一步实现现代生态节能型建筑提供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窑洞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陕北窑洞更是黄土高原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杰出体现。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建筑中所具有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特点,为进一步实现现代生态节能型建筑提供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多元化的今天,陕北窑洞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黄土高原上。对陕北窑洞生态内涵的探究和解析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从陕北的地域特征、窑洞建筑环境入手,分析了地域景观、窑洞建筑及装饰中暗含的生态观,阐述了陕北窑洞生态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窑洞生态内涵的挖掘,有利于窑洞这种特殊生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也可以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琼  谢文杰 《农业与技术》2008,28(1):136-140
通过介绍南疆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对南疆地区特色农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对南疆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潜在的机遇和威胁.提出了强化特色农业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遇,消除和规避威胁,通过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树立品牌形象等应对策略,推动南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广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区,特色农业在全国的地位突出;推进特色农业走向强优,实现产业兴旺,是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利用SWOT分析法,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具备的优势条件、存在的劣势制约、迎来的多期叠加机遇和面临的3个并存挑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得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优势与机遇同样突出、劣势与挑战仍然存在的发展态势,并提出走准确把握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更加注重突出优质化、绿色化、融合化、开放化、品牌化的广西特色农业强优之路。  相似文献   

7.
城郊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长沙市的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研究利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审视新时期下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日益坚固的经济基础、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丰富的资源优势是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迟缓,缺少多方面的宣传,缺乏品牌观念、专业管理人才,管理与服务质量欠缺,以及游玩项目单一与发展不充分是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与此同时,良好的政策环境、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给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带来机遇;环境与公共资源遭到破坏,盲目建设以及周边休闲农业发展给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挑战。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沙市应该从政府多部门联合管理,深度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增强从业者素质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推进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传统民居,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堪称陇上景观之一绝。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别窑建房"、"弃窑下山"、"离窑就塬"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潮流,传统窑洞正面临严峻的困境和挑战。发展和保护窑洞民居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窑洞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常态带来了物流业发展的新常态,农产品物流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矛盾凸显,出现了农产品滞销、质量事故等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其农产品物流业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4个方面分析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路径。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区位及政策优势,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建全农产品物流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发展绿色物流等措施克服劣势,同时推进互联网+流通以应对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所面临的挑战,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对农产品物流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指出了制约青海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将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有机组合,提出了青海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孙庆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1-12994
运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对目前大量兴起的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介绍黄土高原窑居聚落的现状入手,总结了窑居度假村的类型,即依托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较高的历史窑洞民居形成的旅游度假区;以原汁原味的窑洞民居及风土人情为特色开发的窑洞度假村;体现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窑洞宾馆,并以洛川黄土风情度假村、三门峡庙上村民俗度假村、延安杨家岭石窑宾馆为例,详细分析了窑居度假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原则与对策,强调应明确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开发的方向,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原则与责任性原则。最后指出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并发展传统窑居聚落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图论等数学方法对陕西省关中、陕南和陕北地区城镇的分布规律及与中心位置的离散程度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获得了各研究地区的理论中心区位。研究并确定了陕西省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理论"极核",并对各"极核"周围的辐射能力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更精细尺度,以陕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县级数据,从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提升了5倍以上,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绿色发展水平降幅明显;2)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县际差异和格局变化明显,空间演化沿黄河干支流展开,水平高值区由大西安都市圈周边沿渭河、洛河扩展后在关中连片成环,水平低值区由陕北黄河干流沿线内移并趋于分散;3)该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水平分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优势度、城镇化率和水资源总量。建议以农业绿色优质化、“两新一重”建设、分区精准评价和施策引领带动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绍梅  姜鑫  侯文达  段莹  黄正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4-1756,1778
通过实地考察和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陕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窑洞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地下窑洞的发展实际,系统分析地下窑洞的历史渊源、优缺点、现状成因和发展方式,论证了保留地下窑洞的必要性,并将其与第三产业捆绑,创新性地提出地下窑洞未来发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储伶丽  郭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63-4964,4981
阐述关中地区的发展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关中地区辐射陕北、陕南地区的可行性,认为关中地区可以通过发挥装备制造业、科技资源、旅游资源的优势辐射带动陕北、陕南地区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辐射带动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揭示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陕北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方法  以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期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83%和1.91%,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3.02%、1.61%和1.10%;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0—2000年和2000年以后分别以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以及耕地转变成草地和林地为主要特征。(2)1990—2020年,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由0.636变为0.651,总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空间上呈“南部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地和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毛乌素沙地;生境质量等级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北部大部分区域。(3)土地利用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第一因素,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为0.433,在交互作用探测中,任意两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主导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结论  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提高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土壤结皮对提高黄土区土壤抗冲刷与抗侵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和了解其作用机理对治理该区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原状土冲刷槽的实验方法,于2008年9月对陕北黄土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冲刷过程中的径流含沙量、冲刷总量及抗冲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苔藓比例是衡量生物土壤结皮抗冲能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冲刷总量与苔藓比例呈负相关,生物土壤结皮崩解时间与其呈正相关。②生物土壤结皮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逐渐增加,在生物土壤结皮完全崩解后,径流含沙量开始减少。③土壤抗冲指数(冲走1 g土所需时间)与时间呈显著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即随着时间增加,生物土壤结皮逐渐崩解,土壤抗冲指数随之降低。④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与土壤冲刷侵蚀量呈负相关,即盖度越高,侵蚀量越低;在坡度与冲刷强度相同条件下,无结皮土壤径流含沙量是全覆盖结皮土壤的35倍。⑤坡度与生物土壤结皮径流含沙量呈正相关,且在陡坡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抗冲刷和抗侵蚀能力更为明显,因此,提高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增加生物土壤结皮苔藓含量是提高黄土区土壤抗冲刷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李晓利  刘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05-17707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方法]利用1961 ~ 2008年陕北黄土高原1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及合成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陕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但陕北的西部和南部为增加的趋势.陕北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降水相对偏多期,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降水偏少期,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多雨年在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西部到贝加尔湖以北为大片的正异常区,表明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鄂霍次克海以北到贝加尔湖为负异常区.西北太平洋到我国渤海湾以及华北地区为大范围显著正异常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少雨年的环流配置与此相反,中高纬度为“-、+、-”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一带为正异常区,西太平洋副高也偏南、偏东.在多雨年,主要的水汽输送来自于东南方向,充沛的水汽造成了陕北夏季降水偏多.少雨年为偏西风转向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输送,水汽输送明显偏弱且偏东.[结论]该研究为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豫西地区地坑窑的热舒适性及影响成因,在冬季和夏季对河南三门峡市曲村的生土地坑窑进行室内外热环境监测,选取相同位置的地上普通砖房建筑作为对照,利用人体热舒适模型对两者室内外热环境和舒适度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冬季地坑窑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地面普通建筑4.16℃,黑球温度高于地面建筑5.17℃,夏季窑室内平均空气温度低于地面建筑3.1℃,黑球温度低4.06℃;冬夏两季地坑窑室内热舒适均优于地上普通建筑,测量期间夏季和冬季窑室内分别有100%和44%的时间处于舒适范围,地面砖房建筑内分别有22%和11%的时间处于舒适范围,其中,夏季热舒适优于冬季;空气温度是影响窑洞室内热舒适的首要因素,黑球温度是影响室外院落热舒适的首要因素;但冬季窑洞内部保温性能较低,夏季通风不畅,室内湿度高达71.97%,冬季窑洞室内温度是更加急需改善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对南水北调工程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对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认为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应选择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工业产业,并提出了促进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