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海城市高粱生产气候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作物气候,评价气候资源储量,定量分析高粱气候条件,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从农业气候统计学角度,应用逐步回归、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相关系数、偏回归系数方法,确定高粱气候关键期和影响高粱产量的气候关键因子。[结果]高粱开花期与温度相关显著,平均最高气温在≥28℃以上是丰收年;8月份降水量与产量呈负相关显著,降水多而减产。海城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基本满足高粱生产的需要,热量盈余400-900℃,降水盈余105 mm,由于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有1/3的年份出现旱涝。[结论]影响高粱气候产量的主要因子是8月份的降水量和积温。  相似文献   

2.
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晴  李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2-9904
[目的]研究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7年环湖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年代变化。[结果]近47年来,环湖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的倾向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67 mm/10 a,春、秋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夏、冬季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79 h/10 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节增加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环湖地区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近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出气候变化趋势,并对应水稻(Orvza sativa L.)气象产量的变化,分析在当今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全生育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都呈逐年上升趋势,日照时间和温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气象因子在不同地区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程度不相同。在水稻的6个生育期阶段,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与全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在各地区各生育阶段也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水稻全生育期,通过特征分析表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最高,由降水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降水量的变化使得水稻产量增加。水稻在移栽返青期的温差与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最高气温、温差、日照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最高气温在近年呈上升趋势,将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而温差与日照时间呈减小趋势,将会对水稻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4.
姚付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0-15143,15154
根据天山北坡东部地区3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47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47a来天山北坡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及季节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以后是气温上升最显著的时期,从线性拟合来看,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该地区年平均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夏、冬季平均降水量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一致,秋季平均降水略呈下降趋势;该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49年辽阳市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安娟  陈玉光  徐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39-10441
[目的]分析近49年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趋势模拟、滑动平均等方法,将标准化后的1961~2009年辽阳市玉米播种期、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玉米单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49年玉米生长季各个时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增温明显;降水在播种期变化不大,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呈减少趋势;日照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减少趋势。无论在哪个生长时期,气温的升高对玉米产量的增加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降水和日照的减少是造成近4年玉米小幅减产或增产缓慢的原因。[结论]该研究为政府和农业部门领导科学安排指挥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及准确预报玉米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标准化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信宜市1962~2006年间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以及早稻单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的上升对早稻单产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早稻成熟期降水的波动趋势与早稻单产的波动趋势比较类似,目前,降水和水稻单产处于下降的趋势;早稻生长季均出现暖干、日照减少趋势,导致早稻出现增产缓慢或小幅度的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7.
张德汴  霍继超  李柯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588-21590
[目的]分析棉花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相关对策。[方法]用数理统计学和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开封市气候变化趋势、光温水与棉花产量的关系,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二阶多项式将棉花产量和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分离成社会量和气候量进行研究。[结果]开封市全市棉花生长期积温与棉花产量均上升,气候变暖是气象因子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降水量与棉花产量呈上升趋势,棉花生长期全市降水量大于棉花生长需要的水分;日照时数下降,棉花产量上升,表明气象因子中日照时数虽然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但不起决定作用。[结论]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能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候条件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基于济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er-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法、滑动平均法、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济南地区1981—202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济南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4.6℃,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2年、2003年和2017年为年平均气温突变点,2002—2020年四季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符。近40年来,济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96.5 mm,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3年为年平均降水量升高的突变点。2002—2020年春、秋两季平均降水量均呈现波动减少趋势,春季降水减少趋势不显著,秋季降水量下降速率较快,而夏、冬季的降水量均为增多的趋势,夏季上升速度较快,冬季降水增加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1960-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5年滑动及Mann-Kendall等方法,通过计算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对该市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0.34℃/10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代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发生突变,突变现象从1987年开始;>0℃积温变化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54.04℃.  相似文献   

10.
姚付龙  李海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0-5553,5592
[目的]分析西天山北坡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西天山北坡地区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西天山北坡地区气温呈现明显增暖趋势,近50年的年均温以0.3℃/10a的速率显著升高,但各季节温度上升率不同,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西天山北坡地区50年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相对增多趋势,从年降水量来看,平均以16.9 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从季节降水量来看,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在近50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3.2~11.2 mm/10a,夏季增幅最大,秋季经历了80年代的降水小高峰后,近20年降水量略有下降。[结论]西天山北坡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清水江流域水稻种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为稻植区合理规划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清水江流域2000~2014年1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及水稻平均物候观测资料,构建水稻诸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0对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和稻植区分别进行测算、解译和空间分析.[结果]清水江流域稻植气候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除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外,日照适宜度均较低.水稻幼苗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稻植适宜区分布于高程小于800m、坡度小于25°的局部区域.[结论]清水江流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求,但日照时间较短,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胁迫作用,其最适宜稻植区集中分布于东南及西北部的坝区、阳坡和半阳坡区.  相似文献   

12.
王若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64-17566
[目的]研究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全面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对气候突变进行分析检测,并用重标极差(R-S)法对其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率为0.26℃/10年,降水呈减少趋势,降水变化率为-20.2Mm/10年;气温的Hurst指数为0.90,降水量的Hurst指数为0.62.预示未来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的趋势还将持续;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7年,而年降水量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二者的突变时间不同步。[结论]以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将对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左权县1961~2010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近50年左权县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暖尤其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秋季减少最为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各气象因子发生变化最显著时段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左权核桃种植适宜区域范围扩大,且引发核桃萌芽至开花物候期提前,遭遇低温冻害的几率和强度增加;降水量减少,大大增加了核桃遭受春旱、夏旱的可能性,对核桃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不利;日照时数减少,光照强度下降,影响核桃的品质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条件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不利的影响提供决策和服务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6年天长市光、热、水气候资源和一季稻的生育特点,分析气象因子对一季稻各生育期的影响,构建了天长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天长一季稻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大,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小,即一季稻生育期光热资源充沛,降水量是主要的限制因子;从平均值来看,播种—三叶期、拔节—孕穗期及灌浆—成熟期气候适宜度较高,而移栽—返青期最低;1961—2016年天长一季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略有减小趋势,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盘锦水稻生育期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盘锦大洼气象站1980~2009年水稻生育期观测资料及生育期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升高的趋势,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变化平缓;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与全生育期的变化相似;平均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导致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缩短,却使生殖生长期延长。[结论]气候变化致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但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吉首市1982—2013年4月15日—9月20日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与中稻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中稻产量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2年来吉首市中稻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气温、生殖生长期的降水量、营养生长期的相对湿度以及成熟收获期的日照时数等5个要素与中稻气候产量显著相关,根据这5个要素建立了与中稻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利用中稻产量预报模型指导中稻生产,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8.
赵月兰  何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62-3965,3980
[目的]研究和政县近53年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和政县1961—2013年气象资料,选取气温、降水及蒸发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法、5年滑动平均值法及年代际比较法,对和政县近53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3年和政县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夏季和秋季接近,春季最小;降水量呈总体持平略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降水量随时阃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呈增加趋势,秋季呈减少趋势,但增减幅度不大;蒸发量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少幅度较大,秋季和冬季减少幅度较小,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是由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正常略少的情况下,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干旱指数小幅下降,和政县干湿状况基本稳定,气候暖干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湖北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采用1980—2014年逐日气候数据,并利用实证分析法研究了极端气候对水稻气候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湖北极端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事件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2)极端高温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天数和强度增加。鄂北、鄂西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3)极端气候类因素对水稻气候产量具有负向影响,其中,最低气温的极小值每增加1%将会使水稻的气候产量降低0.197%。白天极端高温天数对水稻气候产量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每增加1%将会使水稻气候产量降低0.046%。因此,应加强湖北省极端天气事件易发区在水稻生长期内的气候监测和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