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g:6g、1g:5g、2g:4g、3g:3g、4g:2g、5g:1g、6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置6 g云南松针,观察云南切梢小蠢的嗅觉行为.结果表明:当非奇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g:2g、5g:1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g:0g)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相差小,最大相差8%.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越来越小.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g:5g、2g:4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蠢的诱引率下降最大值分别为32%和26%.  相似文献   

2.
岳锋  杨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8):190-193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  相似文献   

3.
非寄主植物对月季长管蚜嗅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宁  冯丹  杨斌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110-112
为寻求新的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方法,研究了非寄主植物(韭菜和孔雀草)对月季长管蚜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月季与非寄主植物叶片混合后对月季长管蚜的引诱率均明显低于未与非寄主叶片混合的月季叶片,月季叶片∶孔雀草叶片以1∶3的比例混合后对月季长管蚜驱避效果最好,引诱率仅为20%,比月季叶片低33%。月季叶片∶韭菜叶片以1∶3的比例混合后对月季长管蚜引诱率为26%,比月季叶片低28%。  相似文献   

4.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将2种非寄主(藏柏、滇青冈)挥发性成分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方式喷施于云南松枝梢上,10、40 min后分别对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株同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喷施、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对照中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最多.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40 min时的数量均多于10 min时的数量.说明按不同方式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于云南松梢上,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影响;以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喷施次之,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云南切梢小蠹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参与其嗅觉识别过程的机理,基于气味结合蛋白、绿叶挥发性物质的三维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对云南切梢小蠹OBP与3个绿叶挥发性物质可能的结合方式和结合能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E)-2-己烯醇较其他2个小分子而言更容易与云南切梢小蠹OBP结合,形成稳定的氢键。(E)-2-己烯醇与Tyun OBP2结合能最低,更容易与Tyun OBP2结合,Tyun OBP2与小分子物质的结合,可能通过占有该蛋白与寄主气味结合的空间或者通过改变Tyun OBP2三维结构,导致Tyun OBP2难以识别寄主松树散发的气味。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怒江州林业有害生物共有12种,分别为:紫茎泽兰、飞机草、褐云玛瑙螺、白蛾蜡蝉、松墨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云南松毛虫、松针毒蛾、油桐黑斑病、栗瘿蜂、松针锈病、苹果绵蚜;查清了它们的分布、寄主植物,并进行了危害程度分析.  相似文献   

8.
1、小蠹虫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小蠹虫在我国分布很广,对林木危害极为严重。据报导,1951年在长白山孤子了一带小蠹虫发生面积达28666hm^2,被害落叶松1309万株;1987年云南发生松纵坑切梢小蠹面积达6666hm^2;1999年山西发生强大小蠹面积达128666hm^2,造成林木枯死351.6万株。近年来,在我省落叶松八齿小蠹、云杉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多毛切梢小蠹等危害十分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6种鞘翅目昆虫引诱剂,分别在陕西秦岭火地塘林区、旬邑县马栏林区进行了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6种引诱剂中,4#、3#引诱剂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等针叶林木蛀干害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4#引诱剂平均日诱集鞘翅目昆虫30.5头/器,日诱集横坑切梢小蠹为28.8头。4#引诱剂可用于华山松大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松幽天牛等蛀干害虫的监测与诱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通过野外自然调查,对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11.
张志琴  刘光明  杨永寿  肖培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12-18513,18515
[目的]优选云南松松塔中莽草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云南松松塔中莽草酸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浓度80%甲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40(g/ml),超声提取2次,每次20 min。[结论]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简单、稳定、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验证开发出的漂浮育苗新型基质配方在育苗和大田期的效果,以及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用的4个配方中,泥炭∶炭化谷壳:珍珠岩∶沙子分别为10∶40∶30∶20、20∶40∶10∶30、20∶40∶30∶10、20∶50∶10∶20,记为T1~T4,以泥炭∶炭化谷壳∶珍珠岩∶沙子35∶40∶25∶0为对照(CK)。[结果]T1~T4分别减少了现有配方泥炭用量的70.1%、41.5%、41.5%和41.5%,分别节约成本12.5%、23.1%、8.2%、12.8%,新型基质能有效提高烟苗的出苗率,烟苗素质和苗期与对照相当,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323.10、92.25、39.30、2 250.60元/hm2,上中等烟比例均高于对照。[结论]试验中的4个配方可以在烤烟集约化漂浮育苗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尤其是T4可以作为首选配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云南松不同恢复模式下的水分利用策略以探究植物合理的种间配置结构,为岩溶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测定云南松及混交群落内4种植物(清香木、香樟、滇青冈、锥连栎)的茎秆水和不同水源的氢氧同位素值,结合植物叶片碳同位素值,进而探究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岩溶地下水是喀斯特植物的稳定水源,云南松混交林中20~60 cm土壤层含水量显著高于纯林,旱雨季最大相差10.36%和15.19%,表明混交林内水分条件更好。2)云南松混交林相较于纯林,水源的利用比例季节波动小,旱季香樟与清香木加大了对岩溶地下水的利用比例18.1%、19.2%,降低了种间竞争,其深根提升上来的水分又可惠及云南松及浅根植物。3)与纯林中云南松相比,混交林中云南松叶片δ13C值季节变化小,表明水分利用效率相对稳定。云南松可以与清香木、香樟等阔叶树种混交种植,能够提高云南松的存活率,也减少植物群落在水源利用中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产生.[方法]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及5∶1、3∶1、1∶1、1∶3、1∶5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值分别为1.038 8μg/ml、0.3583 μg/ml、0.612 9μg/ml、0.530 1μg/ml、0.2326 μg/ml、0.232 8μg/ml和0.329 6μg/m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29、1.33、2.29、1.84、1.22,其中以1∶1复配的组合增效作用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药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以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54%、90.80%、82.88%、76.43%、74.10%.[结论]因此,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1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采用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00~2 0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害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舒明勇  刘光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82-10085
[目的]优化活性白土制备的工艺,为制备高品质的活性白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钙基膨润土为原料,以硫酸、盐酸、草酸组成的混酸为活化试剂,研究混酸体积比、液固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活性白土的活性度、脱色率和相对白度的影响。[结果]当混酸体积比为硫酸∶盐酸∶草酸=5∶5∶1、液固比为4∶1、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时,制备活性白土的活性度为204,脱色率为98%,相对白度为82。[结论]以混酸活化膨润土制备活性白土,混酸浓度适中,酸化效果好,耗酸量低,洗涤用水少,生产成本低,是一种适合于工业生产高效活性白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花生根茎叶中白藜芦醇超声法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花生根、茎、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法对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HPLC法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提取法提取花生根、茎、叶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为:超声频率为15.33 kHz,占空比为1∶2,提取时间为6 min,料液比为1∶25,乙醇浓度为70%,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测得白藜芦醇的提取量为885.96μg/g。[结论]该研究得到超声提取法提取花生根、茎、叶中白藜芦醇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高效提取花生根茎叶中的白藜芦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徐智云  张冠英  沈江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62-11963
[目的]研究糠醛渣混合基质的最佳配比组合,为糠醛渣混合基质在无土草毯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羊茅为研究对象,设定3不同混合基质比例(糠醛渣:稻壳:粉煤灰:鸡粪容积)处理和1个对照(肥沃土壤:鸡粪容积)处理,研究混合基质配比对高羊茅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采用LSR法进行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糠醛渣:稻壳:粉煤灰:鸡粪容积按0.25:0.15:0.50:0.10配成混合基质,进行无土草毯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容重降低了0.32g/cm^3,总孔度、毛管孔度、空气孔度分别增加了12.07%、10.90%和1.17%;自然含水量、蓄水量分别增加了21.244g/kg和109.19m^3/hm^2;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CEC分别增加了109.22g/kg、13.50mg/kg、160.09kg/mg和13.27cmol/kg;高羊茅幼苗的株高、叶片数、鲜草质量、干草质量、密度、根系长、根系数量、根系鲜重、根系干重分别增加了30.64mm、0.45片/株、6.10mg/株、2.13mg/株、3.16株/cm^2、5.84mm、0.68条/株、1.30mg/株、0.50mg/株。[结论]混合基质以糠醛渣:稻壳:粉煤灰:鸡粪容积为0.25:0.15:0.50:0.10效果最佳,可以为无土草毯人工栽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同等施氮条件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对超级稻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氮肥运筹试验。[结果]按基蘖肥:穗肥为6∶4、5∶5施用,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颖花量、粒叶比,优化株型和群体,增加拔节-抽穗、抽穗-成熟的物质积累。[结论]按基蘖肥:穗肥为6∶4、5∶5施用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番茄红素萃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乙酸乙酯的浸提效果最好,故选用乙酸乙酯作为浸提溶剂。随着液料比的升高,番茄红素提取率增加,当液料比大于4∶1(ml/g)时,色素提取率增加缓慢。当pH值小于6时,随着pH值的增大,色素提取率增加;当pH值大于6时,随着pH值的增大,色素提取率降低。各因素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液料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结论]番茄红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4∶1(ml/g),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45℃,提取次数3次,该条件下,番茄红素的提取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