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4种不同成熟度果实(青桑葚、微红桑葚、微青桑葚、红桑葚)和3个不同部位(桑叶、桑枝及桑白皮)干燥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青桑葚、微红桑葚、微青桑葚、红桑葚、桑叶、桑枝、桑白皮中各鉴定出32、38、30、41、38、21、21种,烯烃类、酮类、醇类及醛类为桑中主要香气成分;4种不同成熟度果实和3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均有异同,但均含有芳樟醇(Linalool)、乙酸芳樟醇(Linalylacetate)、己醛(Hexanal)、D–柠檬烯(D–Limonene)、壬醛(Nonanol)和叔丁基对甲酚(ButylatedHydroxytoluene),且含量较高;相比于以前的研究方法,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的方法操作方便,且能够鉴定出桑中更多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6,(10):1479-1483
为进一步探讨金边百里香植株内挥发性物质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及其机理,以1年生金边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C)技术对金边百里香叶、侧枝、主枝和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并用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结果表明,金边百里香不同部位的芳香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显著,叶、侧枝、主枝、根中分别检测出32,35,31,28种挥发性物质,其含量分别为各部位总挥发性物质的99.03%,99.33%,79.98%,91.30%。金边百里香叶、侧枝、主枝、根中有6种共有成分,分别为邻异丙基甲苯、丙烯酸异冰片酯、莰烯、4-萜烯醇、NA、十一烷,其中,邻异丙基甲苯为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此外,有差异组分的化合物种类少且相对含量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3.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青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青皮中分离出68个峰,鉴定出56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7.98%,分别有右旋萜二烯(15.06%)、芳樟醇(10.88%)、顺式香芹醇(7.88%)、反式香芹醇(6.49%)、(E,Z)-α-法尼烯(6.26%)、α-松油醇(3.59%)等。首次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青皮挥发性成分,旨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保济丸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利用HS-SPME-GC-MS法从中成药保济丸中分析出29种挥发性成分,验证了其中15种成分,相对含量占保济丸总挥发性成分的46.47%,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十二碳烷(12.63%),其次为茅苍术醇(6.79%)、百秋李醇(4.80%)、石竹烯(3.66%)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肉桂、桂枝、桂丁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肉桂、桂枝、桂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肉桂中鉴定出22种挥发性成分,桂枝中鉴定出17种挥发性成分,桂丁中鉴定出20种挥发性成分。肉桂、桂枝、桂丁普遍含有较高比例的(E)-桂皮醛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32.14%、87.74%、79.90%。肉桂、桂枝、桂丁三者之间挥发性化学成分和含量存在异同,为肉桂、桂枝、桂丁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酱卤鸭脖卤汤的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30 m L顶空瓶中放入1.0 g卤汤,选用DVB/CAR/PDMS萃取头于50℃萃取40 min。最佳条件下,鉴定出35种化合物,烯烃类、醚类、醇类和酯类是构成酱卤鸭脖卤汤挥发性成分的主体成分。其中源于香辛料的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茴香脑(17.98%)、芳樟醇(8.49%)、乙酸芳樟酯(6.29%)、D-柠檬烯(5.76%)、β-石竹烯(5.55%)等。  相似文献   

8.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梅花花朵香气成分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研究梅花香气成分的时空动态变化,以‘三轮玉蝶’梅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个阶段的花朵及不同花器官释放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梅花开花的5个阶段共鉴定出33种化合物,乙酸苯甲酯、丁子香酚和乙酸己酯是构成‘三轮玉蝶’梅花朵香气的重要成分。在梅花开花过程中,花香化合物释放存在4种趋势,乙酸苯甲酯呈现低—高—低的动态趋势,苯甲醛呈现高—低—高的趋势,α-蒎烯、莰烯、柠檬烯和樟脑4个单萜类化合物呈现高—低的趋势,丁子香酚呈现低—高的趋势,梅花复杂的花香调节模式致使不同开花时期的香气成分和含量产生变化。从梅花不同花器官中检测出27种化合物,不同的部位释放的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很大的差异。花瓣主要释放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衍生物,雄蕊主要释放芳香族化合物,花萼、花盘和雌蕊群释放的化合物类型较广,单萜化合物在此部位检测到。在开花的第4阶段,花萼、花盘和雌蕊群释放低含量的丁子香酚和高含量的乙酸己酯可能是引诱蜜蜂觅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0.
新鲜荔枝果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新鲜荔枝果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萃取新鲜荔枝果的挥发性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对其进行检测.[结果]从新鲜荔枝果挥发性成分中总共检测出25种成分,主要是由倍半萜烯和烷烃类组成.占总峰面积达3;以上的有8种,占总峰面积73.85;.其中主要是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23.75;).[结论]检测出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1;以上的有16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未发酵半干罗非鱼和经酵母菌发酵半干罗非鱼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研究,优化了固相微萃取的条件.结果显示:样品在50℃条件下.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涂层的萃取头萃取50 min,可得到较好谱图.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在未发酵罗非鱼与酵母菌发酵罗非鱼中分别检测出74,59种挥发性物质.酵母发酵半干罗非鱼与未发酵半干罗非鱼的挥发性物质有显著差异.酵母发酵半干罗非鱼中苯乙醉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未发酵半干罗非鱼.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短梗五加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短梗五加果中有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烯类25种、醇类7种、烷类6种、酯类5种、醛类3种、酮类3种、酸类1种,其它挥发性物质6种。萜烯类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3.64%,其中石竹烯、γ-榄香烯等具有较好的药用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品种蕙兰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9个品种蕙兰的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蕙兰花香气中共鉴定出144种香气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烷烃类、芳香烃,另有少量的酚类、酸类和醚类物质。不同品种蕙兰花中的主要花香物质较类似,主要包括金合欢醇、洋茉莉醛、α-愈创木烯、氧化石竹烯、茉莉酸甲酯、香叶醇、甲酸芳樟酯等。醇类、萜烯类和酯类物质在蕙兰香气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可认为是蕙兰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4.
为白花羊蹄甲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羊蹄甲花朵在20℃和50℃温度下萃取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花羊蹄甲花朵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20℃时,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在50℃时,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50℃下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20℃的含量高。50℃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愈创木烯(26.96%)、β-榄香烯(7.98%)、β-杜松烯(6.47%)、依兰油烯(5.92%)、β-人参烯(3.98%)、α-芹子烯(2.92%)、2-甲基-呋喃(0.07%)、玫瑰醚(0.03%)、3,7-二甲基-6-辛烯-1-醇(0.11%)、茴香脑(0.03%)、γ-榄香烯(0.08%)和异榄香脂素(0.15%)等。  相似文献   

15.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87-10789
[目的]研究豆蔻天竺葵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豆蔻天竺葵鲜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豆蔻天竺葵叶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出了68个组分,鉴定出了61个组分,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D一柠檬烯(61.18%),芳樟醇(4.09%),大栊牛儿烯(3.38%),4-蒈烯(2.92%),桉叶醇(1.31%),仅一蒎烯(2.19%),桧烯(2.15%),异松油烯(2.86%),1,7,7-三甲基双环[2.2.1]庚-2-乙酸酯(1.98%)等。[结论]通过对豆蔻天竺葵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豆蔻天竺葵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分析了缬草根提取物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优化确定的试验条件为0.5 g缬草根提取物样品,80℃下用红色萃取头萃取20 min,解吸3 min后进GC/MS分析.缬草根提取物样品中检出12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醇类28种、酯类22种、烯烃类21种、酮类15种、酸类8种、酚类5种、醛类6种、烷烃类4种和其他18种.缬草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是醇类(46.177%)和酸类(26.082%),其中(-)-桉油烯醇(13.630%)和异戊酸(24.540%)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桂枝及蜜桂枝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桂枝生品中检测出42个峰,鉴定出27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5.53%,含量最高的为肉桂醛(42.28%);从蜜桂枝中检测出46个峰,鉴定出3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6.93%,含量最高的为肉桂醛(61.65%)。桂枝蜜制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在临床上治疗虚寒疼痛方面病症时使用蜜桂枝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路路通清炒法、砂烫法对路路通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路路通生品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并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经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路路通生品、清炒品和砂烫品中分别鉴定出65、71和80种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74.08%、71.45%和74.14%。与生品相比,清炒品、砂烫品中烯类成分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清炒品、砂烫品中酮类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减少。清炒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29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0.61%;砂烫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36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3.62%。清炒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9.10%,砂烫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6.51%。清炒路路通新产生了7种萜烯类成分,砂烫路路通新产生了14种萜烯类成分,砂烫法较清炒法多增加7种萜烯类成分。[结论]清炒法、砂烫法炮制后,路路通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的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对大青叶和板蓝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大青叶中分离出38个峰,鉴定出3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1.58%;从板蓝根中分离出35个峰,鉴定出28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0.00%;两者共有成分有16种,分别占大青叶和板蓝根挥发性成分总量的48.16%和48.40%。大青叶和板蓝根中挥发性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二者又有一部分相同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分析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12种大米中的挥发性成分。在8种香米中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成分,在4种普通稻米中共检测出49种挥发性成分。比较香米和普通稻米中的挥发性成分发现,香米中的辛烯醇、癸烯醛、甲基十五烷、丁基十二烷亚硫酸酯、二苯并噻吩、豆蔻酸异丙酯、菲、蒽和芘等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都要显著高于普通稻米,因此有可能是这些化合物协同作用构成了香米的特有香味。同时利用国家标准对12种大米的品种品质和香味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HS-SPME技术能有效地萃取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该研究可以为香米的贮藏和品质改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