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清朝时期,从今甘肃地区看,地震前后震区或震区所在的祁秦吕贺构造带及其分支白银—靖远—海源—固原—平凉弧形构造带气象异常频次增加。气象异常类型有旱涝异常(周围大面积区域旱或大旱,中心风调雨顺、涝或大涝;周围大面积区域正常、涝或大涝,中心旱或大旱,旱、涝区走向与构造带一致)、气温异常(夏陨霜、夏大雪、夏冬暖)、生物异常(主要有秋冬重花、饥荒和疾疫等)、其他异常(如地震云、黑眚、地生白毛、黄河清澈见底、大风、雷鸣等)。地震前后,气象异常具有多发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朝时期,从今甘肃地区看,地震前后震区或震区所在的祁秦吕贺构造带及其分支白银—靖远—海源—固原—平凉弧形构造带气象异常,具体表现为旱涝异常(周围大面积区域旱或大旱,中心风调雨顺、涝或大涝;周围大面积区域正常、涝或大涝,中心旱或大旱;震区或其所在的构造带上某处冬季大水;旱、涝区走向与构造带一致)、气温异常(如夏季陨霜、雨雪、冰冻,冬季异常温暖)、异常冰雹(有大如斗、持续半年者)、生物异常(主要有秋冬重花、瑞麦、饥荒和疾疫等)、其他异常(如地震云、天鼓鸣、两月并见、频繁雷暴、黑风暴、大风、雷鸣常常在地震前后出现)。气象异常常具有多发特征。 相似文献
3.
4.
甘肃生态环境历经隋唐发生了很大变迁。安史之乱前,由于政府的关陇本位政治、丝绸之路贸易的国际地位、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使甘肃农牧业发展比例协调、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沙漠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发展时期;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剧烈动荡、少数民族落后的统治政策使甘肃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隋唐时期甘肃生态环境的变迁,为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大发展提供生动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中央政治决策的关键作用、经济发达与否的制约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科学管理的重要作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作用,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真正实现甘肃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1953~2009年历史资料,对玉门年最多风向变化进行分析,并对近57年玉门4次年最多风向异常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7年中,玉门年最多风向有51年为东风,有4年为西风,有2年为西风和东风出现频率一样多;年最多风向异常的4年是1961、1979、1987、1998年。年最多风向异常时,气象灾害严重。1961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为近60年来历史最少,1961年前后严重的旱灾使甘肃近半数农业人口严重缺粮,人口死亡剧增,到1961年末甘肃人口比1958年减少近百万。1979年是近57年中玉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年。1987年6月11日的日降水量是近57年中玉门6月份日降水量最多的一年。1998年是近57年中玉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着重介绍目前基于Oracle数据库的陕西气象业务库中在数据统计分析中存在的不规则字符串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自建判断函数的有效办法,解决了统计大量数据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业务改革后地面气象测报中数据异常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影响地面气象测报数据异常的原因和处理办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加强新业务培训学习、严格监管规章制度等几点建议,有利于提高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9.
影响甘肃马鹿产茸量的气象因素及其回归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个气象要素的2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6月份气温、5、6、7月份相对湿度、6月份日照时数、7月份降水量、5-7月份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以平均降水量、5-7月份总降水量11个指标为影响甘肃马鹿产茸量的主要指标,5月份为产茸公鹿管理的关键时期;对6个气象指标与10a的鲜茸产量进行了双重筛选回归,并建立了回归模型:Y=1.1729 37.7215X1-27.2111X2 3.3542X7-4.6166X8 2.2553X12 4.9403X20(R=0.9910)。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判断地面气象记录错误和错误处理的依据,分析了记录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提出做好地面气象记录审核工作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重庆近代4次较强地震的情况,并根据旱震关系研究和短期临震气象要素5项指标异常研究,系统地检验了1989年的重庆渝北统景地震、1997年的重庆荣昌许溪地震和1999年的重庆荣昌县城地震震前气象要素异常情况。最后提出了建立全国性的,特别是地震高危地区的地震气象要素异常前兆预警系统设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张掖市6个气象站1980--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气象灾害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1年来张掖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张掖市各县(区)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张掖市气象灾害频发,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发生,且季节性明显;大风、沙尘暴、冰雹年发生次数呈降低趋势,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高温、干热风、雪灾年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张掖市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具有地区性,与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灾害是影响早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长沙地区(2012~2014年)为例,结合田间试验和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时段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春季返青拔节时的阴雨寡照天气;夏季抽穗—成熟阶段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受返青拔节期阴雨寡照影响,早稻植株密度和叶面积指数都降低。抽穗—成熟期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减缓了作物灌浆速度,降低了千粒重,但这些气象灾害对植株高度没有显著影响。长沙早稻种植应特别注意营养阶段的阴雨寡照和生殖阶段的高温热害,尤其是前者对最终产量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邵阳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市的几个气象灾害,旱灾、水灾、低温对农业的影响,提出了相对的措施。必须加强防患意识,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气象灾害对冬种辣椒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种辣椒是广东冬季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但冬种辣椒生产常常受寒潮、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威胁。调查广东省冬季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结合冬种辣椒的生长和栽培特点,探讨广东气象条件与冬种辣椒生产的关系,分析冬种辣椒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征及其对辣椒生产的影响。辣椒属喜光喜温作物,同时根系较浅,对水分要求严格。寒害是冬季辣椒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2、3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主要发生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容易给辣椒造成渍害和湿害;冬季干旱发生频率也较大,珠江口北部以及雷州半岛地区是重点防范区域;而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冬季暴雨对辣椒生产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提高广东省冬种辣椒生产的综合抗灾能力,并针对不同的天气状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六枝特区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六枝特区1988-2008年逐日的日照时数、降水、气温与水稻产量资料,采用对比、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六枝特区的水稻产量在1988-1999年这一阶段与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9;2000-2008年水稻产量则是与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积温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72.结果表明,六枝水稻产量在第一阶段主要取决于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而第二阶段主要取决于拔节孕穗期与抽穗开花期积温.应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种植,确保拔节孕穗、抽穗开花处在气候高积温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