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梁山慈竹竹节和侧枝为试验材料,研究竹节年龄、部位、侧枝年龄、扦插基质、扦插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育苗发笋率和成活率的影响,为湖南地区梁山慈竹埋节与侧枝扦插育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3年生竹节育苗发笋率和成活率均高于1年生竹节,竹秆中部竹节育苗发笋率和成活率高于竹秆下部和上部竹节,竹腔灌注IBA溶液会降低竹节育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立竹秆形年际变化规律,对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不实施人工干扰,2005年11月营造的红竹林2007-2009年出笋成竹的立竹胸径、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和平均节间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胸径逐年显著增大,而相邻年际间立竹胸径增幅趋于降低;立竹枝下高、全高与立竹胸径呈线性增长关系。立竹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总体上随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立竹胸高壁厚随立竹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较立竹胸径缓慢,不同年度立竹的相对胸高壁厚差异不显著;随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平均节间长增大,相对平均节间长减小。不同年度立竹的平均节间长与立竹胸径的差异性表现不一致,相对平均节间长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南通地区沿江高沙地带,土壤深厚肥沃,是我省淡杂竹的适生分布区之一.这里生长的竹子,不但长势好,产量高,而且群众栽培的竹种较多.其中篾性好,便于劈篾加工的蔑用竹种,经在如皋、海门、启东等地的不完全调查了解,就有如下五种:1.淡竹(蔑竹、青竹、透天青竹),图1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梢端微弯.胸围12厘米的立竹,秆高7—10米;枝下高可达7.5—8.5米.全秆38—42节,平均节间长19.97厘米,中部最长节32.8厘米,出现在基部第10—12节.平均节内长0.27厘米,最长的0.35厘米.平均胸围11—15厘米,最粗的达23厘米以上.节部不高,箨环比秆环略高,箨环平均直径为3.77厘米时,秆环平均直径为3.7厘米.竹肉厚度竹秆上下部不等,基部2  相似文献   

4.
上虞市一块毛竹园异状毛竹多上虞市丰惠镇百西村柴门口自然村东侧1块毛竹园,面积约0.27hm2,有10%左右的毛竹在基部高约30cm处2节竹节(少数有3节)发生变异呈异状,变异竹一侧竹节环连在一起,呈龟背状或佛肚状。该林地为山脚溪滩地,沙性土,有鹅卵石...  相似文献   

5.
丘岗山地毛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劈山除杂、削山松土、开竹节沟、科学施肥、留笋养竹、科学采伐、病虫害防治、气候性灾害防治等统合措施,对湖南低山丘陵区(桃源)毛竹低效林进行改造,达到了竹材产量增长39.4%~77.4%,竹笋产量增长66.7%~114.3%,经济纯收入增长57.1%~78.7%,立竹结构更加合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省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响应毛主席“竹子要大发展”的伟大号召,近几年来引种青皮竹、撑篙竹初获成功。为了解决大力发展青皮竹、撑篙竹时种源不足的困难,各地都开展了丛生竹育苗方法试验。现将我们的实践和各地群众有关青皮竹、撑篙竹的主要育苗方法作一介绍。一、竹节育苗竹节育苗是青皮竹的主要育苗方法。具体做法是,在竹丛中选择生长正常,围径5厘米左右的二年生竹(一、三年生竹成活率低),平地面将竹竿砍下,剪去梢头几个细弱的竹节,再把竿上各节的侧枝贴基部剪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苦竹林中采用样竹调查法,进行了立竹结构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节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胸径呈S型曲线关系.立竹枝下高、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随立竹全高增大而增大.立竹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枝下高,立竹胸高壁厚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正相关.立竹壁厚率与立竹胸径呈线性负相关,不同胸径立竹壁厚率均呈"U"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不同部位竹材制备竹活性炭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部位的竹材如竹蔸、竹节和竹枝制备竹炭,以KOH为活化剂,在活化温度为700℃和不同质量浓度的KOH溶液下进行活化制备竹活性炭,测定吸附性能最好的竹活性炭在不同吸附时间和溶液质量浓度下对苯酚的吸附情况,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KOH溶液质量浓度为16.0 g·L-1时,制备的竹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效果最好,而竹蔸、竹节和竹枝活性炭中又以竹蔸活性炭吸附性能最好;吸附时间在40min时,竹蔸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趋于平衡,在30℃时竹蔸活性炭苯酚吸附量达到83.4 mg·g-1时趋向饱和.竹枝炭、竹节炭与竹篼炭的孔隙度分别为0.656,0.698和0.740,竹枝活性炭、竹节活性炭与竹篼活性炭的孔隙度分别为0.688,0.748和0.790.竹篼炭和竹篼活性炭比表面积分别为110.4和475.7m2·g-1,孔容分别为0.09和0.26mL·g-1,平均孔径分别为3.16和2.19nm.  相似文献   

9.
以梁山慈竹和毛竹的纤维化单板为原料制备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根据纤维化单板上的竹节、节间在板坯中的不同位置,制备节部材、节间材及节部与节间交互铺装的混合材。板材性能检测结果显示:节部材的耐水性能和水平剪切强度表现最好,抗弯、抗拉和抗压强度最差;节间材的性能与其相反。在实际生产铺装纤维化单板时,应尽可能使各层单板间竹节错开配置,避免重叠。  相似文献   

10.
通过雷竹笋产量与立竹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雷竹林立竹密度在 1.2~ 1.5万株 /hm2 ,平均单株笋重、雷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 ;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随立竹密度增加而下降 ;立竹密度超过 1.5万株 /hm2 时 ,以上 3项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1.
竹材节间细胞模型显示及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整理、总结近几年来竹材微结构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建立了竹材节间细胞的初步立体模型图,并尽可能地显示和论述细胞在纵切面的分布内容。立体图型增加了节间细胞整体认识上的直观性,对竹材应用的分析研究,对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9,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11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毛竹主要产区浙江省安吉县灵峰寺林场试验林的三个区组中,根据立竹直径分布规律确定样竹处理数后,随机布置总共30套秆流收集装置,持续观察21个月,共获91次秆流水。测定每次秆流水量并分析其N、P、K、Ca、Mg含量以研究毛竹林内秆流的变化动态及其养分输入。结果表明:秆流水中不含Ca,其它四元素的年输入量分别为N-1.8557,P-0.0072,K-0.7849,Mg-0.1569,Kg.ha-1;年秆流量为年降水量的12.5%,无论次、月秆流量与相应降水量均为紧密线性相关,但与立竹粗度为显著非线性相关;其它因子,如:立竹所处的坡位、坡向,竹林密度,钩梢强度,立竹分布状况,植株个体表面结构特征等,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竹秆流的产生和大小。  相似文献   

14.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15.
在湘潭市选择一般经营水平的毛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50块,调查新竹产量和立竹笋前密度,建立新竹产量与立竹密度的二次抛物线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抛物线拐点区域170~190株/667 m2为湘潭市一般经营水平下毛竹林的合理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庆元毛竹为对象,运用广义法正林理论,对现实林分进行了株数和按龄级分布的广义法正状态调整。结果表明,毛竹林结构具有特殊性,通过调整能达到广义法正状态。  相似文献   

17.
The role of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 (VAM) fungi symbiosis with bamboo seedling was investigated. VAM species Glomus aggregatum, G. fasciculatum and G. mosseae were inoculated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s with the bamboo seedlings. The percentage of infection and various growth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shoots, number of rhizome, internodal distance, leaf length and breadth and total biomass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in myocorrhizal and non-mycorrhizal infected plants. The above finding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growth rate and biomass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8.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19.
开花苦竹的复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大面积开花苦竹Pleioblastus spp.复壮技术试验的总结。经过1984—1988年5年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削草松土加施尿素是苦竹复壮最有效措施,试验第五年(即1988年)的新竹,木苦竹(PL.amarus(Keng)Keng t.)每亩立竹量达3196株,平均地径2.09厘米,平均高度445.8厘米,蓄积达2237.2公斤,与封山育竹12年的竹林比较,立竹量增长4.74倍,蓄积量增长7.48倍;同期,青苦竹(PL.amarus var PendulifoliusS.Y.Chen)立竹量每亩比封山12年的竹林增长2.462倍,蓄积量增长2.13倍。2.削山松土是苦竹提前复壮的基本措施。采取这一方法,5年就可使竹林恢复正常生长,其88年木苦竹每亩立竹量达到1908株,平均地径1.77厘米,平均高度395.7厘米,蓄积达954公斤,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立竹量增长2.831倍,蓄积量增长4.04倍;同期,青苦竹立竹量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增长1.657倍,蓄积量增长1.289倍,复壮时间可比封山提前5—6年。  相似文献   

20.
雷竹笋产量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竹笋的产量由立竹株数、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和平均单株笋重三个因子构成。立竹株数在800~1000株/亩;平均每株母竹发笋8.33~12.52株;平均单株笋重138.5~173.9g;雷竹笋产量就可达1338.0~1590.6kg/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