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将"生态、优质、高效"现代渔业建设理念融入当前生产,坚持生态优先,利用占池塘总面积2%~5%的水面进行高密度流水集中养殖,其余95%~98%面积作为废弃物收集及生态净化区。系统养殖尾水在废弃物收集区抽提,经生态净化区净化,实现池塘水体的循环利用。2015年,我站在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将该模式应用于鳜鱼养殖,将传统的鳜鱼池塘散养升级为流水集中圈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过程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配合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办事处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的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又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模式),其原理是在池塘中利用2%~5%的面积建设集约化养殖水槽,并配套相关气提推水增氧、底增氧和集排污装备进行类似"工厂化"的高密度养殖,其它水面作为净化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套养滤食性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等,对残留在净化区的粪便、剩饵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笔者协助白洋淀当地企业建成设计罗非鱼的高标准流水养殖槽,通过荷花池净化养殖水,形成出产优质罗非鱼和荷叶茶的循环养殖绿色产业,取得较好的效益,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原理利用1.7%的水面建设具有气提推水充气和集排污设备的水槽作为罗非鱼高密度养殖区,并对剩余98.3%的水面进行改造,作为净化区。养殖过程中,水槽放养吃食鱼,进行高密度养殖,水槽内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流经吸污段时,  相似文献   

4.
正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式池塘养殖模式、IPA、IPRS等)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核心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水槽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水槽高密度流水养殖和池塘水体循环流水自净,实现池塘养殖尾水净化的目标。为准确了解该套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现就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的系统建设、生产情况、养成收获及经济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以养殖车间和水净化设备为主要特征来实现水循环利用,具有不受外界气候影响、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对环境污染较小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未来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般是养殖池出水流经一系列水处理设备(包括集污池和水处理单元等),经净化后自流回养殖池。RAS中由于养殖密度高、投喂量大,集污池中积累了大量由养殖对象的残饵及粪便等组成的固体废弃物。该固体颗粒物呈污泥  相似文献   

6.
<正>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式池塘养殖模式、IPA、IPRS等)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核心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水槽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水槽高密度流水养殖和池塘水体循环流水自净,实现池塘养殖尾  相似文献   

7.
正池塘工程化养殖又称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是近年创新应用的新型池塘养殖模式。相比于传统养殖模式,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在工艺理念、技术装备及养殖方式等方面具有重大革新,通过利用气提式推水设施创造流水环境,配置吸污装置及水质净化生物区,种养结合,实现水体的原位修复,达到高效、生态、低碳、循环的效果。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品种的池塘工程化养鱼模式探索,现将几种常见池塘工程化养鱼模式及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通过在池塘流水槽后端建设水道、旋涡集污区、底排污设施,改进流水槽吸污装置,优化池塘水体原位、异位修复技术,开展尾水治理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流水槽粪污收集外排率提升至63%,NH3-N、NIT、TP、TN分别降低68%、68%、55%、51%,实现了集约高效养殖和尾水达标排放、循环利用,为推动沿黄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提供了借鉴模式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一、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试验原理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利用在池塘内建设水槽将池塘水面划分为流水槽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在养殖水槽一端设置的气提推流增氧设备,使池塘内养殖水体在流水槽区和水质净化区形成水流循环。气提水流的形成以及水槽底端增氧使养殖水槽始终处于高溶氧状态,养殖水槽可养殖高密度的吃食鱼类,同时可将水槽内高密度养殖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正集排污是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技术核心之一,也是一项对传统池塘养殖方式的重要革新。及时将残饵粪便排出池塘,减轻池塘水质净化负荷,是保障水质稳定和养殖成功的关键。实践表明,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集排污管理中,集污是关键,即能否将残饵粪便有效地集中到集污区,排污已完全可以用泵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日照建立了面积667m2的池塘生物复合利用模式净化养殖池塘。通过栽培大型藻类、底播贝类和刺参、混养中国对虾等建立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重点监测复合利用模式对养殖排放水的集中净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排放水通过复合利用模式系统净化后氨氮降低29.62%、底质硫化物降低36.11%。菲律宾蛤仔、中国对虾、鼠尾藻、刺参等生长健康,生物学特征正常、无病害发生。净化养殖池塘对养殖排放水水质净化效果显著,经净化处理后的养殖排放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养殖模式)是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渔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荐发展的绿色养殖模式之一。该模式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流水养殖槽,将养殖品种集中"圈养",并配备推水增氧、底部增氧、集污排污、水质监测等设施设备,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密集型  相似文献   

13.
<正>池塘种草网箱大宗淡水鱼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是将池塘传统“开放式散养”模式变革为池塘内“网箱圈养”模式。模式中,网箱内放养大宗淡水鱼,设置底部增氧;网箱外水体种植易于管理、维护、收集的水草,并套养甲壳类;通过曝气推水等设备实现水体在养殖池塘中的循环、净化。该模式在不降低养殖水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简单易行、投入低,可显著提升池塘养殖的鱼体质量和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且易捕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养殖已进入4.0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指出,自从1960年我国总结出"八字精养法",开启了中国水产养殖1.0时代,发展至今,中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4.0时代,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开始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宗淡水鱼池塘三级净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集污式网箱+短程净水系统养殖模式等得到了良好的实践与操作,"为了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推进现代渔业转型  相似文献   

15.
<正>池塘“跑道式”养殖的全称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这一模式自2012年引进我国以后快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发展,至2018年已有2 000多条流水槽,覆盖池塘近4万亩。该模式技术框架日趋清晰,标准设计要点是高密度养殖跑道占整个养殖的面积不大于5%,95%以上的水面为净化区(张振东等,2019)。净化区只引入滤食性鱼与大型软体动物、水生植物,搭配虾类与少量肉食性鱼,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9,(12)
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面种植水生蔬菜水下养鱼,水生蔬菜可净化水质,有效提高了鱼类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利用率减少鱼类疾病发生,从而减少种养成本、提升种养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又称池塘工程化养殖、流水槽养殖等)主要是通过现有池塘改造以及新设施、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创新为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圈养",通过工程化、集中式的养殖设施对养殖的残饵粪便进行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从而大幅度减少水体有机物的输入;并利用原有池塘95%左右的水面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循环利用,从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养殖模式)是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渔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荐发展的绿色养殖模式之一。该模式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流水养殖槽,将养殖品种集中"圈养",并配备推水增氧、底部增氧、集污排污、水质监测等设施设备,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密集型生态健康养殖系统。衢州市于2015年开始引进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养殖尾水的危害,总结了目前池塘养殖尾水较为常见的处理模式,分别为池塘容纳量控制净化模式、原位净化模式和异位净化模式。控制容纳量的净化模式,可降低养殖污染的产生量,从根源上控制污染,达到净化目的;原位净化模式,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降低排放尾水中的污染物;异位净化模式摆脱了净化操作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同时原位净化中的各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异位净化模式中使用,能实现对尾水更彻底地处理,异位净化的整体净化效果更具优势,更易达到减少水源污染、提高养殖产量的目标。指出,未来综合治理的异位净化模式将会是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该模式系2018年以来,经过两年探索试验,总结出的生态、循环、高效水产养殖新模式,具有简单、高效、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文章介绍了该模式的要点、运行管理和注意事项等关键技术。重点是经过科学设计,改变了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弊端,通过集污排污将粪便残饵分离出养殖水体清洁生产,再通过生物净化、生态循环、温度控制、智能管理等措施,达到创造优美养殖环境、生产优质水产品、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