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进  纪炜炜 《海洋渔业》2012,34(1):32-38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相关性较强,其次为底层溶解氧,与表层水体温度之间相关性最差。同我国其它近海港湾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三都澳密集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年平均栖息密度较高。这些特征应和三都澳水域内密集水产养殖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6―2017年在胶州湾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19.1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0.57 [g(去灰干重, 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9.64 [g(AFDW)/(m~2·a)]和0.47/a;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在湾内北部的养殖区和湾口处较高,形成两处次级生产力高值区,向四周逐渐减小;在季节上,次级生产力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环境因子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程度均不显著(P0.05),在湾内养殖区的次级生产力与底质类型相关性较大,而湾外是溶解氧的含量影响较大;胶州湾海域次级生产力高于我国北方大部分海域,但P/B值较低,表明群落组成中个体较小、生命周期较短和新陈代谢快的物种所占比例少于其他海域。  相似文献   

3.
依据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海洲湾10个站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丰度和生物量,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次级生产力和P/B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3.00 ind·m~(-2),平均生物量2.37[g(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1.50[g(AFDM)·m~(-2)·a~(-1)]和0.63。空间分布上,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远岸近岸。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秋季,为2.04[g(AFDM)·m~(-2)·a~(-1)],最低出现在夏季,为1.00[g(AFDM)·m~(-2)·a~(-1)];P/B值最高的是冬季,为0.76,最低的是春季,为0.57。与其它研究调查中江苏近海、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相比,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与之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8年1月和7月,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2008年3月、5月、9月和12月以及2015年2月、8月、11月和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共计14航次、200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根据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P/B值),分析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质量(ash free dry mass,AFDM)计,大亚湾4个时段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别为7.44 g·(m2·a)–1、11.34 g·(m2·a)–1、4.91 g·(m2·a)–1和2.93 g·(m2·a)–1,P/B值分别为0.76 a–1、0.86 a–1、0.79 a–1和0.47 a–1,均呈1988—2004年升高、2004—2015年降低的趋势。2)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和P/B值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类次级生产力和P/B值呈1988—2004年升高、2004年后降低的趋势;棘皮动物则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3)综合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平面分布图,湾顶西北部和大鹏澳附近海域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海水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IOENV分析表明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目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低于历史水平。2004年大亚湾海域内共出现79种(类)大型底栖动物,全海域均匀度(J)、丰富度(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分别为1.17、0.74和2.06。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较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水平以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亚湾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影响,湿季多样性水平高于干季。湾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因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内小鳞帘蛤Veremolpa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极强的优势地位,导致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多样性水平较低。水温升高而引发的小鳞帘蛤和粗帝汶蛤丰度的变化,造成了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  相似文献   

8.
洋山深水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每年2月、5月和8月按《海洋监测规范》中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分别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施工海域(30°30′~30°54′N、121°45′~122°30′E)20个取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该海域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与变化。监测结果显示:一期工程施工期,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逐年减少,2003~2005年种类数分别为21种、17种和16种;底栖动物栖息密度逐年下降,2003年(31.10 ind/m2)>2004年(12.50 ind/m2)>2005年(11.00 ind/m2);底栖动物平均总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2003年(4.26 g/m2)>2005年(2.18 g/m2)>2004年(0.62 g/m2),2004年生物量下降尤为显著,2005年生物量略有回升;生物多样性指数也逐年降低,2003~2005年分别为0.81、0.36和0.16。三年监测结果表明,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施工期底栖动物种类数、总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说明工程海域施工期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照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4月和10月,在山东日照临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对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全海域共鉴定底栖动物14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30%、34.75%和17.7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2)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885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39.82g/m2。3)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4)优势种随季节变化不大,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探究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根据底栖动物现存量估算渔产潜力,可为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增殖放流和种群持续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5条主要入湖河流(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对18个断面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101种(属),隶属于5门7纲9目44科。空间分布上,黑马河种类最多,有56种(属),哈尔盖河最少仅27种(属),且EPT(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自上游至下游呈减少趋势;密度和生物量均以泉吉河最高(544个/m2,4.77 g/m2),生物多样性各指数以黑马河最高。时间尺度上,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无明显变化,但密度和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呈降低趋势。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底质类型、海拔高度、水温、浊度和电导率(P?0.05)。基于大型底栖动物估算的渔产潜力以布哈河最高(285 129 kg),其次是泉吉河(20 6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