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易 《花木盆景》2003,(12B):18-19
杨作祥先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已达十六年余,他为人虚心好学,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的影响、教育、传授下,渐有所得,特别是对树石盆景创作情有独钟,颇有造诣。他的盆景创作思想是崇尚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自然界的树木形态为创作范本,结合创作艺术原理,大胆加以施艺创新,以此来反映其创作的主观意趣和思想情感,从而使其作品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以达到“动势飞扬”、“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通过造型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品。何谓艺术,《新华字典》“艺术”条目一解:“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术”条目中解:“技艺”。也就是说,盆景艺术是通过种种技艺进行造型,依自然天趣,创自然情趣,又还其自然天趣(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
1石榴盆景鉴赏盆景是从盆栽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盆栽只是将植物种于盆中以供四时观赏,其审美的对象仅为枝叶、花朵、果实等的艳色形状,而盆景除达到盆栽的观赏目的外,还必须通过精心的艺术造型来寄托与抒发作者的艺术情感。盆景是景致与情感的交融体,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神韵的凝聚,形神共现。盆景是大自然景物的缩影,是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园艺师运用创作技巧,合理布局,在各种深浅长宽不同,形状大小各异,色彩质地有别的盆中,培育出经过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将各种山石进行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5.
川弘盆景     
《花木盆景》2007,(4):12-12
原福建省漳州市百花村景铭盆景园,现加盟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中国盆景艺术大观园,名为川弘盆景。“源于自然、求其自然”,是川弘盆景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汉时就有了盆景,可说是历史悠久。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至今出现了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动式盆景等各类盆景。各类盆景又有许多艺术形式,而又以树木盆景出现的艺术形式最多,诸如云片式、游龙式、三台式、掉拐式、六台三托一顶式、风吹式……以上诸式,现在称为“规则式”。另有不可名状的“自然式”。  相似文献   

7.
《花木盆景》2014,(2):5-5
岭南树桩盆景的创作技巧,章法严谨,法一形万,却又不拘泥于桩头定位、树托布局的条框规矩,而是根据树的长势,吸取大自然干变万化的形态,这才造就了此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盆景艺术。作品充分利用榆树根系发达、粗狂的特点,特别是借用了桩头轩昂、霸气的昂首气势,似是骏马长啸。作品后段枝梢分布适宜,疏密有序,看似丛林疏影,更似万马奔腾,自然而神似。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论“自然式盆景”》一中,对其生成的思想根源作了历史性的分析,以及自然式盆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辩证地给予说明,并且对它的艺术特征、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里我想就自然式盆景的基本要素、艺术品质及创作技法作进一步的论述,意在对自然式盆景有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胡乐国 《花木盆景》2003,(10):15-16
谈“传统”.是在谈中国盆景艺术的传统,离开了这一主题,那就会漫无边际.难免会离题远了点。谈“传统”是要在了解中国盆景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来谈.准切地说是要在了解中国盆景中的自然式和规则式的具体特征及其化基础的基础上来谈,不然就不容易谈好。这是我在学习大家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从事盆景艺术的工作者而言,2008年称得上是一个空前的盛年,仅国庆期间就同时迎来了在南京举办的有“中国盆景界奥运会”之称的“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会”,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及在常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盆景业峰会暨盆景精品展”。三大展览中涌现出的众多精品盆景,让人眼前一亮,新人、新技术、新工艺、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较集中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盆景艺术从衰微走向繁荣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东汉,成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造型,深受盆景爱好者的喜爱,被世人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海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邮政部门以盆景为题材发行邮票,笔者现整理部分盆景艺术邮票供盆景爱好者及集邮爱好者欣赏。  相似文献   

12.
《花木盆景》2014,(3):15-17
园主裴清友,南阳市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业余从事盆景创作二十余年,不求高、精、尖,只求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修生养心而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遂成“知春园”。裴先生盆景创作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感悟,作品多师法自然,因势赋型,造型各异,  相似文献   

13.
《花木盆景》2013,(11):86-86
“缘自然艺术苑”位于广西南宁市,占地12000平方米。园主鲁豹先生,作为盆景艺术的一名爱好者,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不断探索树木的生长奥妙,充分利用广西亚热带的气候,利于红木的生长优势,创作出一批盆景佳作。  相似文献   

14.
《花木盆景》2014,(5):18-18
朱宝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通派盆景代表人物,江苏南通人,生于1914年,因病于1994年9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81岁。朱宝祥自12岁开始学艺,在盆景艺术领域辛勤耕耘近70个春秋,一生致力于通派盆景艺术发展,并在传统“两弯半”造型上,总结出“满、残、清、奇、古、怪”的选材六字诀,推出独树一帜的“贴骨棕”棕法。在盆景创作中,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作出《源远流长》、《听涛》、《金蛇狂舞》、《五本同源》、《峰峦叠翠》等盆景精品。他还十分注重通派盆景艺术理论研究,对通派盆景艺术特色与剪扎技艺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1989年,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授予朱宝祥先生“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陈茂良 《花木盆景》2000,(1A):67-67
要使山水盆景把自然景观凝于盆盎之内,盆景作者必须要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运用缩山移水之功法,产生“立数寸作干仞之高,横咫尺作百里之回”的艺术效果,才能达到颂扬祖国锦秀河山,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盆景艺术创于汉代,盛于唐宋,传至世界各地至今,有史可究已过千年之久,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把大自然的美,经过人们的艺术构思,创作融合于盆盎之中,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感染,是大自然风景的缩影,它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且以诗情画意见胜。  相似文献   

17.
尤建玉先生在花木之乡长大,从小就对花卉盆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传统盆景艺术有较深的研究。为提高盆景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不断冲电,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经常参与各项盆景观摩交流活动。其制作的盆景作品构图新颖、古朴自然、动静相宜,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善于师法自然、不拘陈式,作品中既能体现传统盆景艺术精髓“诗情画意”,又融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参悟,把人生的各种境界表现在盆景之中。在制作手法上灵活多变,技法细腻,对盆景形式美和内在美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尤建玉盆景作品另见第58、59页)  相似文献   

18.
盆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现风靡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中国盆景艺术如春风化雨,充满生机。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盆景艺术犹如明珠出土,闪耀其更加灿烂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9.
朱宝祥一生致力于通派盆景艺术的发展。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深思传统盆景存在着造型呆板、姿态单调、千篇一律的格局,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现有的盆景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决心在通派盆景“两弯半”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20.
仙生 《花木盆景》2003,(4):18-18
胡乐国先生在本刊2002年第9期发表的《谈“传统”》一,提出了很独特很大胆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以往规则式盆景“属民间艺术”,唯有自然式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正统,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传统”。此前还未见过此种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