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1种植模式枣树采取等行距种植,行距15米,株距2.2米。棉花采取大小行种植,大行行距0.8米,小行行距0.5米,株距0.25米。2枣树的高产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枣园间作紫花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合理灌水量.[方法]设置4个灌水处理田间试验,研究幼龄枣园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不同刈割茬次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紫花苜蓿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干草产量差异极显著,苜蓿头茬草产量在W3(5 250 m3/hm2)时最高,为10 300.52 kg/hm2;不同灌水量处理下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差异,第一茬水分利用效率为W1> W2> W3> W4,第二茬水分利用效率为W1 >W3 >W2> W4,第三茬水分利用效率为W3>W2>W1 >W4,总体以第二茬最高,第三茬最低.[结论]W3(5 250 m3/hm2)灌水条件下,紫花苜蓿田间投入与产出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南疆麦盖提县枣园种植区不同树龄的枣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树龄、不同土壤深度的多种土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种植年限对红枣果园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枣树种植年限超过一定年限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随着土壤深度增加,3年生枣树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趋势,10年、15年生枣树呈现不断降低趋势,5年生果树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大,特征不明显。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表现出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最高,底层最低,降低幅度明显。同一树龄不同层次脲酶、蔗糖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智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06-9707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L.)/大豆(Glycine max)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大豆、玉米收获后,采用5点取样法取样。5种土壤酶活力的测定均参照关松荫的方法,土壤养分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手册》的方法。[结果]与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各耕作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未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大豆间作这种复合模式的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草甸草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林地、开垦4年的玉米地、开垦20年的玉米地和水稻田5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了0 ~ 10 cm和10 ~30 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脱氢酶的活性在草地和林地中活性较高且0 ~ 10 cm土层>10 ~ 30 cm土层;在4年和20年玉米地中土层间差异不显著;水田中的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单酯酶、硝酸还原酶和蔗糖酶均表现出0~10 cm土层活性显著低于10 ~30 cm土层.[结论]总体来看,天然草地和林地中土壤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具有持续的生产能力,而垦荒(包括开发水田)后土壤质量下降,而且易引起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旱地小麦的返青期到收获期,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后减,蔗糖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扬花期,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拔节期;土壤脲酶活性随生育进程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扬花期和收获期出现较大值。在旱地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2种种植方式较相同施肥量测控施肥的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较大提高,而土壤脲酶活性变化幅度不明显;不同施肥量的测控施肥的3种土壤酶活性较农户施肥均有一定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从小麦产量角度看,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这2种种植方式能有效进行蓄水保墒,从而提高旱地麦田的产量,是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探索不同间作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木薯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为木薯高产栽培和耕地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木薯品种NZ199和46-14为试材,设1 m×0.8 m、1 m×0.7 m、1 m×0.6 m三个种植密度,按照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置密度试验;以GR911单作为对照,设GR911木薯间作糯玉米、GR911间作木薯4...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种植年限枣棉间作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以及科学地施肥管理.[方法]以南疆喀什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枣棉间作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植2~4a枣棉间作土壤养分的短期变化情况.[结果]随着枣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和电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显著,土壤盐分有一定的累积;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而速效磷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所降低;其中养分主要累积在距树东侧50~100 cm,这与施肥方式有直接关系.[结论]该地区枣棉间作土壤存在一定土壤盐渍化趋势且不同养分指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在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现象.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模式会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结合气相色谱仪对枣棉间作、棉花单作、枣苜间作和苜蓿单作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测定,并对其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以确定综合收益最高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枣棉间作与棉花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5.78%,N2O排放通量减少了76.40%。枣苜间作与苜蓿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06%,N2O排放通量减少了57.89%。枣棉间作与枣苜间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增加了206.42%,N2O排放通量增加了375.00%。棉花单作比枣棉间作的产量增加了40.90%。在总共收割的两茬苜蓿中,第一茬的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93.24%,第二茬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27.31%。枣棉间作比棉花单作净收入增加了24.00%。两茬苜蓿间作比单作的净收入增加了35.00%。间作模式有利于土壤CO2、N2  相似文献   

10.
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麦156为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于2016年9月17日、10月1日和10月15日定植大蒜进行小麦间作大蒜试验,研究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寻小麦间作大蒜的最佳时期,探究同一处理时期内不同生育期间作大蒜下的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任一处理时期间作大蒜的小麦根际细菌数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且与大蒜定植时长正相关,至140 d时最大,W1G1(小麦播种前14 d定植大蒜)、W2G2(小麦与大蒜同一时间播种和定植)、W3G3(小麦播种后14 d定植大蒜)较对照CK(仅播种小麦)分别增加83.64%、64.21%和44.94%。随生育期的后延,对照和处理真菌数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处理时期内各处理真菌数量均低于小麦单作,且大蒜定植时长与真菌数量负相关。硝化细菌与氨化细菌变化规律类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对照与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在12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在大蒜间作期内,对照和处理的小麦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变化规律相同,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至160 d时W1G1、W2G2、W3G3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7.59%、23.45%、20.69%和30.56%、27.78%、16.67%。在140 d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后延而升高,至140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过氧化氢酶活力开始降低,在80、100、120、140 d和160 d时,W1G1较对照分别提高18.19%、29.21%、40.51%、48.78%和62.71%。可见,间作大蒜定植时期越早,小麦根际细菌、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数量越多,真菌数量越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11.
生草当年对枣园土壤性状及红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草当年对宁夏灵武枣园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红枣品质的影响。以宁夏灵武长枣为供试材料,以清耕为对照,分别生自然草、黑麦草、蒲公英、三叶草和黑麦草+豌豆,研究不同生草类型当年对枣园土壤性状及长枣品质的影响。所有生草处理在当年均能降低枣园土壤盐分含量,以生蒲公英最为显著,较清耕降低30.36%。生草当年对枣园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消耗较大。其中,黑麦草+豌豆对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消耗最大。生草当年可降低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对于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却有显著效果。各生草初期(除黑麦草和蒲公英)均可提升长枣Vc含量,以黑麦草+豌豆最为显著,较清耕提高60.66%;各生草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均>清耕,且蒲公英处理达极显著水平,较清耕提高102.72%;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蒲公英外均<清耕。长枣纵径除自然草和三叶草外均>清耕;横径除自然草外均>清耕。生草当年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盐分,提升长枣Vc和可溶性糖含量,但对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消耗较大。为了提升长枣的品质,确保枣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生草初期应根据生草带来的营养消耗及时补充矿质营养,避免草树争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4种植物白三叶、一串红、翠菊、鸢尾单种和两两混种模式下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等指标,分析不同植物种植模式对铅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呼吸作用强度及有机质含量指标均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对照,混种>单种>对照;土壤pH表现为对照>非根际>根际,对照>单种>混种;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指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单种>混种;土壤Pb2+含量则表现为对照>根际>非根际,对照>混种>单种。同时,细菌的变化对土壤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影响最小;细菌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影响最小。可见,4种不同的植物单种和混种均能对铅污染起到修复作用,而混种比单种更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且白三叶与鸢尾混种优于其他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乌鲁木齐米东区水稻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连作年限对水稻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脲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显著;蔗糖酶的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连作植烟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和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对烤烟移栽后30 d、50 d、70 d和90 d的根际耕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并结合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来探讨连作条件下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蚯蚓粪和微生物菌肥均可明显改善连作植烟土壤的品质,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上升,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较强的简单相关关系;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土壤综合肥力影响最显著的土壤环境因子为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连作植烟土壤氮素含量水平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上载荷程度较高的脲酶、磷酸酶、碱解氮、过氧化氢酶和速效钾这五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能够和土壤理化因子共同评价土壤综合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双草醚对土壤呼吸作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除草剂双草醚对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草醚施用初期刺激土壤呼吸作用但随后产生抑制作用,施用20d后,浓度愈大对土壤呼吸作用的抑制愈明显;双草醚轻微抑制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21d后基本恢复正常;双草醚对脲酶活性有刺激作用,且低浓度处理酶活性明显高于高浓度处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双草醚属于低毒农药。  相似文献   

17.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为探讨大棚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B/F比值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以种植6~8 a时最高而20 a时最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与连作相比,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而降低真菌数量,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花-花轮作效果最好,菜-菜轮作效果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大棚种植初期(4~6 a)土壤生态环境较好,6~8 a后土壤微生物Ⅸ系失调.酶活性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轮作种植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2,4-D对土壤中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对脲酶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并且激活与抑制的天数几乎一致;对磷酸酶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开始有一段迟缓期随后表现激活作用紧接着又是抑制作用,主要趋势为抑制—激活—抑制;2,4-D对过氧化氢酶在中前期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后期出现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杉木在连栽杉木林土壤培养下,其优良无性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和根尖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杉木优良无性系对不同连栽代数土壤培养的响应机理,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培养基质,栽植杉木无性系幼苗2a后,采用抖落法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相关酶活性和根际酚类物质含量,并剪取0~2cm根尖测定酚酸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在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连栽代数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阿魏酸、没食子酸和咖啡酸相对含量较高,是最主要的酚类物质。没食子酸相对含量随连栽代数增加而增多,阿魏酸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但均高于对照,而咖啡酸则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含量均低于对照,且三者在三代林中的含量均高于一代林;杉木根尖中共鉴定出8种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奎尼酸和山奈酚相对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逐代下降,二代林和三代林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山奈酚含量逐代增加,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低于对照;奎尼酸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鞣花酸、奎尼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龙胆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芦丁、龙胆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著负相关,鞣花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没食子酸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槲皮素、芦丁和香草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对香豆酸和山奈酚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杉木连栽可能会通过改变杉木根尖和根际土壤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来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杉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杉木连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