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木麻黄林生产力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木麻黄林生物产量随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木麻黄林生物量大小在不同立地表现为潮积沙土>风积沙土>残积沙土,立地愈好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愈高;15年生木麻黄林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干材生物量百分率的变化趋势相反;林分净生产量随林龄而增大,至成熟阶段达到最大,到过熟阶段又趋下降,林俞生产力与叶面积指数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林的密度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为对象 ,从林分结构、林分生物产量的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乔木层中枝叶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与林分密度 (株数密度或郁闭度 )之间的数学模型 ,提出了水土保持林经营的最适郁闭度为 0 .6 8,并编制出了马尾松水土保护林的最适经营密度数表。  相似文献   

3.
红松果材兼用林密度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红松果材兼用林密度与直径、树高等主要测树因子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林下物种多样性以及产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壤主要营养成分及物理性状则有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变劣的趋势。在适宜的林分密度条件下,辅以截干、修枝等技术措施,可使大径材培育的时间缩短约20a。  相似文献   

4.
红松果材兼用林适宜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近50年的系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红松果材兼用林不同林分密度与直径、树高、冠幅等主要测树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4地位指数),最佳的林分密度经验式为N=21 182×D-1.1827.通过对现实林分的最佳密度调控,可改善林分质量,与对照比提高林木直径连年生长量15%~20%;提高树高连年生长量约5%左右,可大大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通过对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的植被多项因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与分析得出: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产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土壤主要营养成分及土壤物理性状则有随林分密度降低而改善的趋势.历经20余年对红松果材兼用林和人工红松大径材培育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林分结实量与林分密度、林龄有直接关系.在适宜的林分密度下,在丰年后的冬季对具备截干条件的林木截去3~4枝以上主干,可人为促使林木形成多头(叉干),达到增加林木结实部位的目的,可明显提高林木结实量,改善林木质量,与对照比39年生林分一个丰年可提高结实量39 kg·hm-2,净增产值约780元·hm-2.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林分生长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差异,将林分划定为三种类型,即油松人工用材林、油松人工水源涵养林、油松人工水土保持林。在10,20,33年生时的不同林龄阶段.对三种林分类型适时进行密度调整,以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4块毛白杨林的材种出材率(量)分析,认为立地指数SI≤16.0m的林分应培育以椽材为主的小径材;18.0m≤SI≤22.0m时,林分的经营目标可定为以檩材为主的中径材林;当SI≥24.0m时,可生产柁材等大径级材。柁材林的主伐密度以400~600株/hm2为主;檩材林的适宜密度为600~900株/hm2;经营椽材的林分密度以1000~1200株/hm2的收获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杉木建筑材林密度管理技术与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现有林调查材料、固定样地材料及密度管理试验林材料,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长效应,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杉木建筑材林合理密度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侧柏水土保持林林分结构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侧柏林分结构特性、林地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的研究分析,证实了植被盖度、林地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采用挑选主导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出郁闭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三个主导因子,并将其林分划分出高结构型、高中结构型、中结构型、中低结构型、低结构型5个水土保持结构类型,为河南省太行山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山杨心腐与坡位、坡向、林分密度、林龄的关系后认为山杨干材心腐随着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了增加鄂西山区水土保持林树种,促进区域林业项目建设和林种结构调整,本文选择桤木、马褂木、多土树种营建水土保持试验林,以生长量、郁闭度、根系生长量、地表枯枝落叶量等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桤木、马褂木适应鄂西山区造林环境,成活率高,生长较快,林分郁闭快,根系发达,地表枯枝落叶量大,有良好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抚育管理难和成本低,经济效益较显著,能在鄂西山区水土保持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地区5种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台山地区门限石林场南梁沟5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量与土壤容重及孔隙度进行测定,研究5种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5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平均蓄积量为29.7t/hm^2;枯落物平均最大持水率为201.2%;5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均小于对照荒草坡;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对照荒草坡;林地土壤暂时贮水量与涵养水源总量均大于对照荒坡。由此可知,针阔混交林对林地土壤改良效果及涵养水源功能均优于人工林与灌木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时,可以考虑优先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松花坝水源区4种主要林分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和贮水量进行测定,同时与裸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平均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比裸荒地高15%,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粒度都优于裸荒地;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高于裸荒地,其中圣诞林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华山松林次之,云南松林和滇石栎林稍差。说明培植林分对水源涵养有巨大作用,对水源区生态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林地土壤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能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以连续施肥6 a的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处理的氮、磷肥对杉木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施肥杉木林地科学经营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对杉木林地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CK、N1 (50 kg·hm-2a-1)、N2 (100 kg·hm-2a-1)、P (50 kg·hm-2a-1)、N1P (50 kg·hm-2a-1+50 kg·hm-2a-1)和N2P (100 kg·hm-2a-1+50 kg·hm-2a-1)。试验测定了不同深度表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指标,分析了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在0~20 cm土层当中,P和N1P极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 <0.01),N1P增加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P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2)N1P和N2P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但与N2一样降低了土壤pH值。P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碳、速效钾含量,但增加了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而pH值显著升高。3)P显著增强了5~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N1P显著增强了1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在蓄水量当中,P显著增强了0~20 cm土层的最大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4)施肥6 a后杉木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比未施肥杉木林土壤上升29.75%,5.45%,20.99%和10.50%。土层分析当中,土壤渗透性均表现为0~5 cm显著高于5~10 cm和10~20 cm土层,且表现为: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渗率。5)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土壤蓄水性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速效钾与毛管蓄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最大蓄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pH值与渗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孔隙度与渗透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综合6种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施用低浓度氮肥与磷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杉木人工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为该地区杉木林地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毛竹生境引入格氏栲对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南方现有毛竹纯林的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为探索毛竹林定向改造及生态林重建途径,恢复与建立竹阔复层混交林,在毛竹纯林中栽植格氏栲,研究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适宜的保留密度为2 400~3 600株/hm2,格氏栲栽植密度为900株/hm2;栽植格氏栲10 a后,竹阔混交林的土壤密度显著下降,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大幅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渗透性能与抗蚀强度大幅提升,林分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生态功能区毛竹纯林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水土保持林价值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贵州实际出发,运用经济管理学理论和林木生长发育规律,在系统分析水土保持林价值构成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能满足以树种(类型)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林价值计算模型。在为水土保持林价值的评估、征占、置换、流转、买卖等活动提供计量、计价依据和方法的同时,还为水土保持林所有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增加效益的方向与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广东高州水库在茂名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库区水源林的林种组成、林地条件和存在问题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林分改造的方式增强水土涵养能力,探讨了库区水源涵养林发展与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三大热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壤干燥化、有害生物防治和水土保持林建设质量问题为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三大热点问题。本文分别论述三大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质量的内涵和提高途径进行探讨。提出水土保持林建设质量问题是三大热点问题的核心。水土保持林建设质量的持续提高不仅要依靠水土保持林...  相似文献   

19.
红锥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华安红锥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分析表明 :红锥天然林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 ,表土层养分状况优于深土层 ,但土壤偏酸 ,淋溶与富铝化作用强烈。红锥天然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林下凋落物的水源涵养功能均比一般杉木人工林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