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茶文化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内涵而代代传承、绵延不绝,其中一些优秀的文化素质对于今天的学科教学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目前大学生普遍不爱读书的现状,把传统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机地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来,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来说,其中所具体承担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是对文化思维和语言习惯的教育与引导。在"文化中国"建设背景中,合理利用茶文化元素,将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学、人文建设奠定实质性基础。本文拟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不足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分析,通过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全新诉求,从而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茶文化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性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特殊的价值等,能够满足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求,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助力课堂有效教学。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茶文化视角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路,在渗透、整合过程中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各环节,让各层次学生在高效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汉语言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致力于新时期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结合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来看,其中有着良好的结合点,两种元素的融合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也从文化视角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深层次视角。本文从问题分析角度来具体认知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足,通过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通过融入茶文化内涵的具体、全面认知,从而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茶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语言既是一种交流方式,同时更是一种生活化、生动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因此,生动性和内涵化就成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生命力和鲜活性的体现。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包含的鲜活素材和生动理念都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要驱动。本文拟从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的实质性影响认知,通过探究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从而具体探究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体系之间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完善的文化资源整合与应用,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背景。因此,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资源要素,还是相应的教学理念,其都需要在客观背景下,通过内涵上的具体丰富和全面融合,从而实现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当前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知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从而探究茶文化视角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因缺乏对英美文学作品内容的历史把握,进而在阅读中和听课中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更多的体现在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因此,还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文化类型中来入手。为此,探究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便成为了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可从:对英美文学题材的解构、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规划英美文学教学时段、合作学习下的兴趣培养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8.
汉文学中丰富的语言变化,将原本普通、抽象的文字进行创新性组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想象余地。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素材之一,茶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魅力,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分析应用,为改进教学方式、效果而进行应用。基于此,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的技巧,对比了常见的修辞手法,重点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茶文化的审美。最后从汉语言文学中总结了茶文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力推行和不断深化,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广泛,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文学特征也得到了更显著的呈现。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与时俱进、永不落后的基础专业,不仅仅拥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将茶文化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来,借助传统茶文化的感染力和独特性来丰富汉语言文学内涵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寻求新的突破和改变,如何进一步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季焕荣 《福建茶叶》2021,(1):144-146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经历悠久历史发展,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在国际范围内汉语言均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汉语言文学的知识面覆盖范畴较广,且体现出极强的文学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文学理解能力和坚实文化底蕴.在此背景下,将传统茶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传统茶文化内涵,以及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  相似文献   

11.
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茶文化形成的时期,茶文化便与汉语言文学间产生了极为密切的渊源,很多文言文文学创创作中更是可以窥见茶文化的"身影"。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间具有的渊源是两者可以较好融合的基础,但在茶文化发展速度与进程时而变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融合的程度受到了很大影响。本文将基于现实角度对汉语言文学同茶文化的融合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深两者的融合程度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各大高等院校纷纷积极筹划基础课程改革方案,以此来实现与社会和国际接轨,汉语言文学作为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诸多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继承和发扬茶道精神的主导国,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茶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而且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和探析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发挥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价值,对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国内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相似文献   

14.
曾慧媛 《福建茶叶》2022,(4):106-108
我国茶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茶文化综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三家思想,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可以达到静心安神、去除杂念的作用,促使阅读变得更具质量性.因此,在培养师范生良好阅读习惯中,不妨融入中国茶文化思想,在养成良好的健康阅读习惯中,促进师范生文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将基于茶文化视阈下针对师范生阅读习惯现状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5.
传统茶文化为我国汉语言文学提供更多创作资源,饮茶活动延伸出来更多艺术,通过茶文化内涵详细分析,将茶文化价值观念体现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精神及物质活动,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提供更多新的词汇,丰富了我国汉语言文学内容。同时,一些古老的有关茶文化的词汇,也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消失,被现代化词汇所代替。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茶文化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茶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汉语言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能把汉语言文学和茶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穆文超  李权芳 《福建茶叶》2016,(10):268-269
随着英语逐渐的普及,我国高校对英语教学日益重视起来,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并将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加强与国际间的日益往来和友好相处。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与西方的茶文化有着一定的差距,西方的茶文化一定与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关联,就像是我国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联系一样,本文将从中西方的茶文化差异入手,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释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渗透茶文化的必要性后,具体分析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就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汉语言是中国的主要语言,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教育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使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体系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管琰琰 《福建茶叶》2017,(11):210-211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汉语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泛,有很强的文学特征,因此也就需要在学习时具备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此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汉语言文化教学的特点,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